短视频时代纪录片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2-02-17郑浩涵宋永琴
郑浩涵 宋永琴
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1]当下中国已进入名副其实的短视频时代,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18亿,日均使用时长110分钟。[2]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纪录片也不例外。纵观纪录片理论的发展,其概念、内涵因媒介环境、技术的演进,不断得以更新和丰富。可以说,短视频时代新技术、新渠道的出现对于纪录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国产纪录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受众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
纪录片属于生产周期长、消费频率低的行业。相较于规模巨大的商业电影观众,纪录片的受众规模小且对质量要求高,发生消费的频次低,因而带来的经济利益低,这也导致了市场上纪录片总数少、精品更少。2008年7月—9月,中国电影博物馆课题组开展了“电影观众偏好取向及相关问题问卷调查”,在考察的19个电影类型中,喜剧片以将近14个百分点排在首位,之后分别是科幻片、惊险片、战争片、爱情片和功夫片,纪录片则排在倒数第4位,仅有9.05%的电影观众表示对其感兴趣。[3]
由于纪录片具备时间长、起伏小、精英化等特征,其商业属性远远不如其他类型影片。即便是在诸如法国等电影产业较为繁荣的地区,想要简单地通过市场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维持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也难以实现。为推动纪录片行业发展,国家广电总局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高质量纪录片相继出现。但受众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仍长期难以得到解决。如何适应市场,让创作者拥有更好的资源和机会,已成为国产纪录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
创新性永远是文化产品的追求。观众们强烈希望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新奇的东西,当前纪录片在内容与形式上均缺乏大的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
当前纪录片创作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自陈晓卿团队的《舌尖上的中国》火爆以来,美食类的纪录片占据了各大平台。[4]根据北京美兰德视频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数据库统计的结果显示,全网纪录片视频点击量排名的前十位中美食纪录片就囊括了五席。[5]诚然,美食类纪录片在当今具有巨大的市场,但若是仍保持着同类型影片如此高的生产量,观众很快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优秀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在播出第三季时也面临着口碑下滑、收视率下降等问题。因此在各类视频竞争激烈的当下,纪录片若想创新发展必须解决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长期以来,纪录片是人们印象中“节奏慢”“时间长”的代名词。这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碎片化的娱乐方式不相适应。此外,观众们普遍追求更先进的视听享受。随着科技水平进步,逼真的特效、震撼的场景被应用在商业片的拍摄、剪辑与后期制作当中,却鲜有纪录片能与4D、AR/VR、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产生很好结合。
(三)定位模糊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带给内容创作者一种新的观念,那就是要将内容转变为产品来认识,将受众转变为用户来看待[6],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过去纪录片多是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对于观众的感受不大在意,这也给大众留下了纪录片“晦涩”“难懂”“意义不明”的印象。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定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纪录片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致使其一方面难以与观众产生长期的、深度的联结,另一方面也使创作者困惑于创作的方向。
二、短视频时代纪录片的创新发展策略
短视频时代大众的偏好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新观念与新技术也随之应运而生,这为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即通过吸收借鉴短视频长处来应对纪录片现存的各种问题。同时这种创新策略不能消解纪录片本身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这又为研究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在吸收短视频长处的同时还能坚守纪录片的本性?”这一问题值得学者与创作者们深入探索。
(一)吸收借鉴短视频优点,争取年轻受众
当前纪录片受众呈现“年轻化”态势。优酷副总裁干超在2019年的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上表示:“优酷全站的人文类节目中,年轻观众的占比高达75%。”[7]而当下年轻受众的生活节奏快,阅读和娱乐都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因此吸收借鉴短视频的优点对于纪录片的创新发展和争取年轻受众均有所裨益。
1.吸纳短视频短小精炼的创作样态
微纪录片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具有传统纪录片纪录现实生活或再现历史真实等特点,但同时它的时长一般在5—25分钟,适应于电视、网络、手机、流媒体传播。微纪录片与短视频一样,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寻求突破的产物,适应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和对碎片化信息的需要。张同道说,“长纪录片考验制作者对一个事物深度的认知、对世界透彻的看法;而微纪录片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信息点的刺激,有其自身独特优势。”换言之,对于创作者来说,微纪录片因其小成本、平民化等特点,使得纪录片行业准入门槛降低;因其时长短、节奏快等特点,更利于人们在时间碎片化的生活中欣赏和传播,对于解决当下纪录片“受众规模小,经济利益低”的问题颇有帮助。近两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早餐中国》等微纪录片的走红显示出微纪录片的旺盛生命力。可见缩短时长、精炼内容是短视频时代纪录片创新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2.借鉴短视频重剪辑、成系列的创作手法
院线纪录片结构上一直遵循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利于完整讲述故事,这对于愿意付费进入影院享受的观众固然是好的。但在短视频时代,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平台,微纪录片既要吸收短视频短小精炼的特点更要学习短视频剪辑的手法。首先,微纪录片制作要在主题明晰的基础上,确保最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其次,微纪录片在剪辑时可以将事件的高潮放在短片开头,通过设置悬念的手法激发观众的兴趣。此外,一部长时间的纪录片也可以通过剪辑变为连续短片的形式,比如访谈类纪录片,将一两个问答环节剪辑成一个短视频,既适应了网络环境同时也不会影响观点的传递。最后,剪辑过程中要注重视节奏感,适合的节奏感可以增强表现力,利于受众直接感受影片传递的情绪。
3.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传播优势
纪录片的传播媒介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是院线传播,后来院线与电视兼行,再到电视为主网络为辅,现在进入了移动互联的全媒体传播时代。张同道在201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从全球角度来看,新媒体不断扩张的同时电视版图正在连连退缩。2019年,美国1840万家庭数量取消有线电视服务,更多人转向新媒体平台。数据网站statista显示,2019年有24%的美国消费者订阅视频点播,比2017年增长十个百分点。[9]就现实情况而言,在大荧幕作品成本高收益难,电视的收视率和广告整体下滑的形势下,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纪录片的生产投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优势既指将传统的纪录片搬到各类视频平台上,又能打造微纪录片或剪辑版纪录片短视频。
(二)坚守纪录片本性,开发纪录片生产与传播的多元形态
1.坚守独特价值与社会功效
纪录片取材自现实生活,以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作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处理,以表现真实为本质,用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自诞生起,纪录片就承担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一方面纪录片需要客观地记录社会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纪录片又要发挥助推社会、观念发展的作用,同时好的纪录片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在大量短视频、娱乐视频充斥的当下,纪录片坚守独特价值与社会功效显得至关重要。对于社会来说,纪录片承担社会效益责任为影视行业保留了一片深刻思考的空间。对于纪录片自身发展来说,记录真实和引导观念是它的本质特点,抛掉这些特点纪录片就不成其本身。同时,纪录片的严肃性也使得这一类型的影片能在喧嚣、碎片化的时代吸引一批有着相似审美、观影习惯的忠实观众。因此,坚守独特价值与社会功效,主打与娱乐化视频的差异化战略或将成为未来纪录片发展的一个关键增长点。
2.发挥PGC(专业人士输出内容)长处
纪录片由于其严肃性与承担社会价值等特点,其创作者们绝大部分是专业的导演、编剧。这种PGC的创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影片的质量提供了保证。在信息爆炸的今日,人们为四面八方推送来的内容所累,而优秀、权威的文艺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会具有独到的优势。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与《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精美的画面精致的配音等等,这些都是以用户生产为主的短视频所难以达到的。
当前相当大比重的观众进入影院是由于院线电影能带来更先进的视听享受,专业人士应当发挥其长处,将当下最先进的4D、AR/VR、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院线纪录片的制作相结合,形成相较于短视频的核心竞争力。同时,PGC的生产模式还有利于调动各种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等。因此在UGC广泛流行的当下,PGC亦有旺盛的生存空间。
(三)处理好“吸收”与“坚守”间存在的矛盾
1.树立统筹兼顾的创新发展意识
短视频时代下,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既需要吸收短视频的优点,也要坚守其自身特点优势,如何在借鉴的同时不对纪录片的原有价值产生消解值得每位创作者深思。首先,创作者要树立统筹兼备的创新发展意识,明确纪录片创新发展的目的和方向。纪录片的创新发展一方面是为了维系其长期生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探索更多类型、生产更高质量的影片。既要顺势而为,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学习短视频的创作方法,同时也要勇于坚守,对一味追逐流量、追逐利益的行为说“不”。
2.有的放矢的对待不同种类纪录片
当前纪录片的内涵非常宽泛,纪录社会风貌、激发观众反思的影片被称作纪录片,以科普为目的、满足观众好奇心的纪录被称为纪录片,聊天访谈、个人传记等等也都是纪录片,它们虽然都统称为纪录片,但其间本质差异巨大。吸收借鉴短视频优势的创新发展路径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纪录片。
纪录片短视频化以不消解纪录片本身的优势和价值为前提。所以从内容方面来说,短视频化的手段更适合以科普、展示、纪录为目的纪录片,而不适合传递情绪、揭示深刻问题的影片。结构方面,短视频化的手段与分段式影片最为契合,不相连的段落是天然的剪切点。相反,有些纪录片的叙事连贯而紧凑,那么相对来说就不是很适合短视频化。节奏方面,快节奏的纪录片将更适应新媒体平台短平快的优点,慢节奏的影片若想短视频化或在新媒体平台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在剪辑上做出较大的变动。因此,在学习短视频优势前需要创作者至少先从内容、结构、节奏三方面判定作品是否适合,要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态度对待不同种类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这一方面会利于纪录片的生产,同时也将一定程度打破纪录片定位模糊分众化的格局。
此外,即便一些纪录片由于其自身特点不便于将其短视频化,但在短视频时代,利用新媒体平台去营销、推广也是帮助其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环。依靠一分钟讲电影或宣传短片等形式在新媒体平台对受众“种草”,促使他们去影院或视频网站“拔草”,是当下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三、结语
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既是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更需要创作者转换其固有的思维模式。短视频时代下,纪录片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通过梳理传统纪录片和短视频各自的优劣,对纪录片创新发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认为纪录片在吸收借鉴短视频优点的同时,需要坚守纪录片的本性及其文化传播力,处理好“吸收”与“坚守”间存在的矛盾,从而实现受众、效益规模扩大和内容、形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