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生活化品德课堂的构建
2022-02-17陈美娜
陈美娜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江苏昆山 215300)
德育是小学教育之本,也是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奠定人德行培养的基础。加强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面临新的形势及挑战,小学德育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多数学者认为,唯有源于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破除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效引导儿童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但关键在于如何将德育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有效的方式打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不少小学教师就是在德育中,无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小学生难以对道德、生活形成正确的观念,以致影响了德性的和谐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探寻新的德育教育之路,基于生活建立起全新德育教育模式。
一、生活化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课堂具有重要作用,既可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上的品德规范。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少渗透思想品德内容,专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也缺乏系统的教学学习方法,还是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基本上是听与说,思想品德课变得可有可无,不仅教师不重视,认为无足轻重,学生也认为可学可不学,甚至要为语数英等课让路。因为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缺乏,教学设计很难与时俱进,很难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也就很难真实感受其内在意义,无法达到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学生也没法真实感受到思想品德的意义。因此,关于思想品德课一定要引起重视,而以生活为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带来的体会与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其是社会生活必备的品质。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事实上,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更好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才能实现思想家蒙田所期望的目标——“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去过幸福而愉快的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思想品德课堂也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教学目标的发展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培养需要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经历,是思想品德课程开展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直接决定了他们认知的水平,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突出新课程标准理念,把握学生认知水平,从生活体验中促进思品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以及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发展过程,而在课本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的核心理念,需要学生在自我生活实践中感悟升华,从而认同和接受思品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必须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初步认识,再通过强化教学环节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思考,从而完成课程目标,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生成和发展。
学校培养学生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因此,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即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一个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负责的公民,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能够面对生活中、学习上、情感上遇到的难题,经历生活的风霜雨雪,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打造生活化品德课堂的目的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实施少年儿童道德教育,提高小学生对社会的感知、认识以及生活实践技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优化自身的道德行为。然而,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想行为,小学阶段是他们构建思想行为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的实施应从感性、理性两方面入手,引导他们体味道德思想,在自主反省、自主认识以及自主实践中,认识道德、树立道德观以及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小学德育教育中,打造生活化品德课堂,其目的一共有三个:
其一,适应时代对小学德育的新要求。当前,德育受到广泛关注,具有全人类发展趋势,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在新时代下必然要遵守的道德教育原则,实现德育生活化,打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旨在响应“回归生活”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
其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生活化品德课堂,是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个人素养与文化内涵的同时,提高小学生对社会的感知与认识。因为,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既能激发小学生对品德课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又能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使小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事物、理解知识,借助从生活中采集的素材了解道德规范、社会知识。
其三,促进小学德育教育改革。杜威先生、陶行知先生,都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互通的,在生活、实践中开展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途径。这一点,在小学德育中也可以体现出来。通过促进品德教育生活化,打造生活化品德课堂,小学德育教育也能从以往的脱离生活走向“回归生活”,防止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陷入思维僵化的困境中,使得学生能通过心灵体验社会、感触社会,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加快小学德育教育改革。
三、新时期下小学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与生活脱节
长期以来,小学德育就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情况,使得德育教育一度陷入误区,与智育、体育、美育等脱离,与学生生活实际失去了联系,以致于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因为,小学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割裂出来,仅仅依靠学科德育教师、德育课程等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以致于德育和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实际差距较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小学生才对德育失去了兴趣,很难在德育教学中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没有兴趣,就意味着小学生并不会主动参与德育或是接受德育教育,加之小学生个性、认知以及思想等都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根本无法理解德育理论知识,德育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二)忽略了学生德行与品格培养
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德育价值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德育教育更多的是强调道德规范知识,未注重学生德行与品格的培养,以致于德育目标不明确,对小学生个性、思想与行为的影响有限。试想一下,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那么整个过程该多么枯燥,生性好动的小学生又怎么会将口头道德言说和生活行为结合起来呢?所以,德育并不是约束学生、控制学生、灌输道德条文,而是从内在入手,通过外在的引导与实践,使得学生具有内在的道德约束与道德自律。可惜的是,当下对学生德行与品格的培养还不到位。
(三)德育缺乏协调性
协调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和家庭相分离,家庭和学校一样都是德育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并没有将家庭和学校联系起来,以致于在现实中,德育教育缺乏协调性,对小学生言行、思想的影响有限,无法发挥家庭对学生道德养成的作用。二是德育课时得不到保障,使得德育教育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未能贯彻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德育教育效果不佳也是因为德育和学生生活、学习之间的联系较少,若是学校无法连贯、系统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那么学生所能接受、体会到的德育知识、经历就会逐渐失去效用。
四、小学德育教育中生活化品德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坚持德育生活化
小学德育教育中,坚持品德教育生活化,是要将德育和生活联系起来,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情况,使得德育具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观念、思想与道德品质的形成。但是,不能简单地导入生活,因为生活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教育内容与活动应是对生活的提炼与超越。所以,在打造生活化品德课堂中,教师应将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进行新知的探索、生活的讨论等,使德育课堂不再刻板,更具有灵活性与生活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性。例如,在《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节俭及浪费行为入手,从学校每个月用掉的水电细化到学生每次洗手、开关灯等行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大脑想一想,应如何杜绝浪费,形成节俭美德,并让学生通过真实体验学会精打细算。
(二)注重学生德行与品质的培育
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建立,教师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道德规范知识以及课本内容,学生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观念,由内而外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达到言行一致。因此,小学德育教学形式应回归生活,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与体会道德,发展自身的思维与能力。例如,在《爱护集体荣誉》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并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团结合作,教师可以“校庆”为主题,让班级学生共同筹划校庆活动,将教学内容与校园生活联系起来,由班干部负责筹划,其余学生分工筹备,教师则模拟整个校庆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校庆活动的过程中切身体会什么是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往。
(三)导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还要拓展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结合起来,使得德育教育始终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从学校学习到家庭环境,教师应积极和学生父母取得合作,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次之中,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接受德育教育,与父母、家长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学中,教师却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经验,讨论有效的节俭方法以及杜绝浪费的途径之外,还可以指出父母在这方面的充足经验,以“家庭中的节俭行为”为主题,让学生化身为小记者,回家询问父母有效的节俭方式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资源等,指导学生向父母“取经”,如何精打细算,懂得父母对家庭的付出,增强小学生的节俭意识。
(四)拓展思想品德课堂资源
新课改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因此,生活化课堂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以及社会,拓展教学的时空,扩大视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才能。教师备课时,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坚持把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与学生生活、思想状况等相结合,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角色模拟等方式,在访问中了解,在调查中积累,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用自己的视角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男生与女生》教学过程中,通过先设计好调查方案然后发放给学生,问卷表中设置了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例如,与异性同学交往,你有什么看法?与异性同学交往,你认为会影响学习吗?你认为在学生阶段有真实的爱情吗?通过这个问卷研究,我们看到现在的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也才能真正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来自心灵的沟通与对话。针对调查的情况,联系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知明理。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克服教学受教材的局限,束缚教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激活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人文关怀,凸显思想品德课程的独特魅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育中,打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旨在向德育教育中注入生活内容、引入生活气息,以生活引导学生发展,以品德促进学生成才,让德育教育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丰富小学生的道德体验。因此,小学教师要将德育和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生活实例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品德的培育,使小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学习生活中自我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生活能力,达到小学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