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教学中的困境和出路——以喀什大学为例

2022-02-17米卡热木努尔麦买提

科学咨询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法案例教学法

米卡热木·努尔麦买提

(喀什大学法政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如今,随着高校教学理念的革新,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逐步应用。喀什大学坐落于“一带一路”的重要的核心城市喀什市,是一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使命的多科性本科院校。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作为西部高校,喀什大学法学专业师资能力的提升受限,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灌输式”教育在“劳动法”课程中依然存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透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一般的知识原理,并且立足于所掌握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向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提高民族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提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对多种教学模式的调查,如案例研究、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具有显著优势,学生能够在知识传授中获得转变。尤其是能够提升知识的接受程度,并提升知识保留的持久性,由此证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极富成效。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由讨论问题的方式逐步演化而来。案例教学法在法学领域的应用,诞生于187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而由兰德尔所编著的《合同法案例》,被普遍认为是案例教学法的首部教科书[1]。

目前,随着案例教学法在法学领域的持续应用,其内涵也逐步被确定,即将相关法律案例作为教学平台。通过该案例所塑造的虚拟环境实施情景教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将法律事件及学生融入课堂情景,通过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形成针对性的群体讨论氛围。以此来建立更加贴近于实际的真实感受,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立足于案例情景的演绎掌握法律知识原理。

二、案例教学法所具备的教学优势

(一)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劳动法是一门理论性、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之一,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更是为了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帮助在劳动法知识储备和就业心理方面做好积极的双重准备。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法的特征在于,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利用与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融合,形成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使案例更加贴合于学生的生活环境,或者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的聚焦,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中,积极表达自身的观点。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将变得轻松愉悦,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良好氛围,最终完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提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推动课堂讲授知识的转化[2]。

(二)有助于促进沟通合作

基于教师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形象、立体的特征,有益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劳动法课程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法律条文、实施细则等。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理论讲授,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打瞌睡。同时思考问题的机会又少,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就难以及时辨析,掌握老师所讲。因此,结合案例实施课堂教学,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身的观点,有助于学生主体参与性的回归,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印证自己或者同学的观点,从而寻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课堂上,让民汉学生分在一组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提高民族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提升,生动的案例便于民族学生了解理论知识。

(三)有助于增强实践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劳动法的课堂教学中,核心目的必然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吸收知识,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素养,以确保灵活运用。毋庸置疑,单纯的理论传导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显然与当前的教育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尽可能地模拟真实环境,缩短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在情境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锻炼和培养,学会正确、有效地处理劳动纠纷问题。

三、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互动讨论模式

互动讨论模式是案例教学法的内容之一,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任务要求,由教师优先针对课堂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和梳理,随后为学生提供提前准备的案例,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投影展示,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在案例的引导下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组建若干学习小组,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由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发表见解和观点,再逐步形成小组总结性的观点。通过讨论可以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通过差异化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法的学习方法,克服死记硬背、乱套公式的不良习惯,并逐步养成上课专注、理解深刻、思维延续等特点。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进行点评、归纳和总结,主要是针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同时利用自由讨论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尤其是在充分互动的模式中提升思维逻辑能力,全面适应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二)模拟法庭模式

模拟法庭模式属于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证模拟法庭教学的质量,教师应事先对教学场地进行规划和设置,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案例。学生则在其中分别扮演原告、代理律师、法官、陪审员以及书记员等角色,由此来演化不同角色在学生中的印象,了解其逻辑规则与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完全地融入角色之中,感受到模拟法庭中的探讨魅力和乐趣[3]。并且依托模拟法庭个性化、丰富性的讨论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法律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容易转化为实践应用。在模拟法庭结束后应由教师进行点评、反思及总结,指出包括案件陈述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足、法律知识是否运用正确、诉讼程序是否合理合法、审判结果是否公正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构建完整的庭审框架,实现对劳动法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诊所式教学模式

所谓诊断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借鉴医学问诊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为学生创设趋于真实的法律诊所情境,由学生围绕为处于困境与纠纷中的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对当事人所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诊断分析,以寻求对症下药,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法律援助方案。事实上,这种诊断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从参与者的角度,对劳动法的综合知识进行运用,并通过一定的经验积累解决实践问题。

四、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困境

当前,劳动法作为重要的教学课程之一,法律实务历来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更需要贴合于案例实施教育指导,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法律视野,拓展劳动法知识与实际案例的衔接能力,但在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第一,教学案例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案例大多由文字案例加以表述,学生难以增强情境化的融入,在生硬刻板的字里行间难以体会案例的生动性,对于其思维的激发收益甚微,并且缺乏递进的教学体系,使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局限。

第二,对案例教学的目标定位认识不清。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实践中很多老师在引用案例教学法时将其等同于举例教学。也就是说在讲授了某一法学理论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掌握,便列举一个与该理论密切相关的案例,由于是在预设的情境中学生很自然会运用刚学过的原理来分析案例。它并没有培养学生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法律逻辑思维,也没有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法。

第三,教学案例内容不够丰富。案例应涉及劳动法的各项内容,且需要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和创新性,但传统的案例教学在案例甄选上存在误区,随意性较强,难以与教学内容完美契合,弱化了案例对劳动法知识的衔接和启发。可能由于教师个人信息收集能力的局限导致案例的不完整性或者选择一些陈旧的案例,缺乏创新性,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也没有反映司法实务的发展趋势。教学案例没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地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就很难有效开展下去。

第四,教学条件优势难以发挥。受传统案例教学思维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重内容、轻细节,忽视了教学环境的创设与内容的优化,课堂教学组织比较传统、随意,导致案例教学往往是“换汤不换药”,影响了学生的融入和思维拓展。

五、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对策建议

第一,全面关注案例教学设计。在劳动法案例教学设计中,应强调其教学形式的丰富性,积极围绕具体的教学特点和内容,为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提供总体蓝图体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其中,“深度”即强调要透视事物的连续过程及深层因果关系;“广度”即强调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多侧面、多层次、动态性。也只有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好地通过案例教学法获取预期的结论,增强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在劳动法课堂教学中,应强调案例的实践性、典型性、实效性和启发性,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为其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并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二,明确案例教学法的目标和地位。为与新时代的法学教育的目标相符合,应大力发挥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使其独立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法律逻辑思维并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着眼案例教学内容深化。案例讨论属于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对案例问题的深入分析,尤其是重点关注案例讨论环节,借助学生思维拓展的能力优势,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入。在案例的选择中注重典型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创设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依托科学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路径与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应突显出学生主体性、主动性,打造积极和谐的讨论氛围,帮助学生充分表达所持观点,在小组中积极地表达自身观点,并力求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借鉴和学习。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课堂氛围获得优化,并在激烈的讨论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积累,从而形成系统性的归纳总结。

第四,加强教学条件优化应用。要立足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主旨,切实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打造更加优势的案例教学法应用条件。一方面,加强硬件条件的优化,开设案例教学模拟课堂,强化对教学环境的打造,让学生更快速地融入教学场景之中,不断获取对劳动法案例教学的感知,并且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提升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加强软件条件的优化,即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将各类庭审案例、辩论素材、典型案例等引入其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建立全新的课堂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将各个环节归纳到教学评价之中,提升教学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教师也可以依据相关的案例设置思考题库,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线索,逐步扩大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外延,使学生能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了能够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在我校劳动法教学课堂构建中,应当积极借助案例教学法优势,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中民汉学生多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提高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劳动法案例教学法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法教育实践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2018劳动法规定:员工因降薪调岗而辞职,单位必须支付补偿金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贯彻《劳动法》 且行且完善*——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