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模式改革研究——以光纤通信教学为例
2022-02-17赵利国吕治国魏玉贤曾颖颖
赵利国,吕治国,魏玉贤,曾颖颖
(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在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课程中不仅包含着学科专业知识,同样包含思想政治课这类思想理论课程。思政课是为了树立当代大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教学时效性,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活学习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文素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课程实际开展中,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文习惯等的因素,导致思政课经常流于表面,各个学校的课程实践教学达成的成果不尽如人意。我们需要在党中央及教育部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达到思政课建立的初衷。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目前还在探索实践过程中,虽然我们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成果总结中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由于大部分的研究仍停留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学实践中,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模式仍被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怪圈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目前为止,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课程已经较为完善,实践教学却仍然是思政类课程中薄弱的一环。
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强化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体现,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统一的原则。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的落后
在我国推行思想政治课程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断提高思政课程执政教师的综合水平,但是从思政教学观念的角度来说,思政课目前仍处在老师负责教学,学生负责在考试中得分,以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科好坏的阶段。思政老师虽然拥有扎实的思政基础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本上每个重点考核知识点,并且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但是这只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并完成考试之后并不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思政知识融会贯通,此种教育模式的学生大部分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其实他们并没有达到思想政治课程设立的初衷。与其说他们在思政科目上拿到了高分,不如说学生只是在这张考试试卷得到了高分,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到思想政治课程真正想要表达的内里含义。
而且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老师的教学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只是用书本上的知识机械性对学生进行教导,并没有将书本上的理念与现实发生的时事相结合,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就只能死记硬背。
一个好的思想政治老师,是有能力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点结合现实生活来组成有趣的学习内容,将原本较为枯燥的思政学习课程变得充满趣味性。这才是思政课程应有的教学方式,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群体中最追求个性,追求思想独立的群体。如何利用好这一特性,将思政课程变为学生更愿意接受,更喜欢的有趣课程,是每个老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一步。
(二)课程内容繁重
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包含四个方面:史学、哲学、素养、概论。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十分繁重,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而且其中涉猎的范围包括人文、史学等多种文化功底,要想学好这些复杂且乱如麻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梳理。这也使得学生想要真正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内容需要花费较其他学科更多的时间精力。而由于此种情况,多数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多为填鸭式教学模式,将庞大的知识内容一股脑地传输给学生,甚至于直接照抄照搬书本上的内容,不做任何的修改与引申,这也致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领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真正的含义。
最后就导致现实的思政教学严重脱离实际,只有空洞的知识点,所有的引申全都形同虚设,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
(三)思政课程教学时间不足
据实际情况显示,现在多数高校的思政课程排课是极少的,思政课程的学习内容繁重且复杂,就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来进行老师教导,学生学习。而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所布置的课程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于很多思政课还要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进行让步。
而且多数的思政课程都是大教室大班级进行教学,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时进行授课。学生的数量也决定了老师的授课质量,这么多学生同时授课也导致了老师在教导学生时的力不从心。同时课程排课时间的不足,致使老师每堂课都像是在赶集,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往往知识点还没有完全讲清讲透,学生就已经失去听讲的兴趣。最后就让原本应活跃的课程氛围变得压抑,只剩下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四)学生缺少实践课程的学习
思政课要想进行更多的实践课程学习,就需要学校进行更多方面的考虑,经费、场地、课程时间等因素也导致了实践课程的普及难上加难。同时实践课程对学校经费的考验是十分紧迫的,举办一场大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需要动用很多的部门协作。这也就让原本打算进行实践活动的老师打了退堂鼓。
(五)实践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思政课程实践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这一目的也就决定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课程需要将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实主义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不光要有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通过与现实实践一起并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并了解到思政课程的主要内容。发挥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特点,合理利用学生群体追求个性化的群体特征,强调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但是现在大部分的思政实践课程都是严重脱离现实的,在实际的课程开展中,缺乏新意、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比比皆是。很多实践课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并没有真正地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以“光纤通信教学为例”,最常见的就是老师领头,学生分组进行。且实践课程的内容往往都是以节省经费、节省时间为前提。光纤通信的发展十分迅速,设备的更新较快,且设备价值都十分昂贵,实验室的设备往往都只能满足基本实验的要求。不能完好地体现光纤通信的优势,也就无法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最新的光纤通信技术,只能通过有限的实验设备,完成一些最基础的实验。
而光纤的基础实验所体现的知识有限,只能包含光发送和光接收的电路设计和光纤链路的调试。还是不能充分地体现光纤通信传输距离远、高宽带等明显的优势,以及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思政课程的实践改革策略
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中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科学技术将结合到现代教育的模式中来。让老师与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及新的思想活力,达到思政课程的实践改革目的。
(一)培育老师与学生的先进观念
在这个每日都会有新技术革新的时代,思政实践教学要与时俱进,在遵守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摆在教学实践中的首要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多地采用现代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同时要与书本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结合,以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及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的目的。
教师在课程的学生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所以老师首先自己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利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愿意融入课程教学中来。
(二)传统教学内容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中,书本的知识内容十分繁重且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被繁重的课业学习所拖累。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那么改善传统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就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老师在实践课程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为前提,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化为己用。这也就要求老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学校要多举办对老师素质培育的培训,老师作为学生的学习领路人,教师的执教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们接受知识的程度。
(三)增加思政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
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那么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下更多的工夫,为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留下更多的学习时间。
(四)实践课程的增加
由于实践课程的缺少,让学生难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完好地消化利用。学校与老师要增加更多的学生实践,综合考虑成本费用与场地等因素,最大可能地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实践课程内容的创新
实践课程不光是简单的课外实践,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情况下的模式来进行实践,如在课堂老师与学生的简单互动实践交流,老师要本着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原则,开辟出更多学生能接受并愿意接受的实践模式。
要以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理想平台,利用课堂与室外等多方领域的学习跨越。以专业的思政基础知识,结合社会时事,议论热点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领略思政课堂的魅力。
四、光纤通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光纤通信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本文根据《纲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光纤通信“课程思政”元素,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光纤通信“课程思政”元素
本文依据国家的战略需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成长认知,紧密结合确定了光纤通信的“课程思政”元素。目前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能不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教师的责任重大。本文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从2019年秋开始,以创新创业为驱动作为光纤通信“课程思政”元素,并以该元素为主线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融会贯通能力。
(二)光纤通信“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的融合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将创新创业融入课程内容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满足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最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融会贯通能力,以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下以光纤通信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1.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是在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循环过程中诞生的。光纤在被发明之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损耗,导致光的传输距离没有当今这样长,由于当光在纤芯中传输时,光在纤芯与包层处产生数量巨大的反射和折射,尤其是折射,导致光还未到达终端接收点就已经消失了。这个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作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只有让光“乖乖地”在光纤内传输,不要“跑”到外面就可以降低损耗,由此得出结论,需要满足全内反射才能使光一直在光纤的纤芯内传输。以上是光在纤芯内部的传输情况,第二个问题是光如何从空气中进入光纤的纤芯,才能让光在满足全内反射要求下传输。为了研究光纤聚集光的能力同时按照全内反射将光保持在光纤中的能力,作者开始以很小的入射角为例,一步步加大入射角,此时出现恰好发生全反射,再到发射和折射都发生的情况,依次沿纤芯向外分别讨论了临界入射角,以及数值孔径概念的提出,一个个新问题、新概念的提出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创新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为何现今在长距离通信中广泛使用的介质是单模光纤。带着该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技术方案,进一步理解技术创新。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与介质的折射率的关系,作者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输入脉冲由各个模式所承载的部分或多或少地同时到达接收器,渐变折射率光纤并没有完全克服模式色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到单模光纤对模式色散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就能够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并实现技术创新,这个过程也使学生意识到了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预言性地提出光纤在通信传输中的基本原理。如果当年高锟发明的光纤仅仅是停留在实验室,没有应用于军事和民用,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情形,或者通信技术也会有所推迟。1965年,高锟提出的光纤理论后并没有获得社会的认同,但他仍在一直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改进,直到1981年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问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了解,作者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勇于战胜困难,要有矢志不渝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对科学家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结束语
改革的过程总是艰辛的,“没有流血的革命不叫革命”,所以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问题,突破原有模式的桎梏,实现思政实践教学的完美变革。要合理利用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中的各项问题,本着对问题的形成原因及改善措施进行有目的性的变化。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实践更是变革中不可缺少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