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研究

2022-02-17牛媛媛

传媒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舆论融合大学生

牛媛媛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的信息获得与观点表达等方面提供了平台,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

一、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战略意义

就国家安全而言,自媒体使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斗争更加隐蔽和复杂。随着网络媒体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自媒体已成为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战略要地。

(一)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需要

舆论引导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文化安全。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模式,人们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随时获取信息,大大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人们会关注和自己有关或感兴趣的内容,个人关注、记录、分享信息,这样就“把主流意识形态稀释筛选后以日常意识形态的形式作为主要承担者”[1],使自媒体和意识形态之间形成一种依附关系。当前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拥有较强的猎奇心和网络技术,他们通过编辑、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参与主体。但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因其理性分析能力有限,易受各种社会思潮、个人利益至上等观点的影响,不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因此,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自媒体这一前沿阵地。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2]培育时代新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而自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认知和态度。自媒体的发达,一方面为学生获得多元信息和观点的表达提供了机会,也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复杂性,在极端观点、非理性的情绪表达占据网络主导权时,会使舆论引导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网络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占领”[3],因此,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

舆论是最强大而有力的话语武器,而心灵建设却是最伟大、最艰难的工程。自媒体时代,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了话语自由,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我。同时,信息碎片化、娱乐化以及监管措施的不完善等弊病,使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陷入困境。

(一)舆论引导的理念陈旧,创新能力不足

自媒体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信息碎片化、娱乐化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方式让人们既能“躲避”生活,又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对大学生来说,自媒体提供了言论表达的自由场所,能够从中获得心理、生理的满足,但因虚拟与现实、自由与控制等特性也使得网络空间出现了炒作、造谣等不和谐的声音,加之学生自控和甄别能力有限,使学生难以真正判断事实真相。在实际的舆论引导工作中,高校虽然已认识到自媒体的重要性,但却未能深入研究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更谈不上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去引导舆论。因此,舆论生态系统的调理能力和利用能力不足,造成舆论引导理念的相对滞后,使引导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舆论引导的力量分散,缺乏连续性

首先,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导致教育者之间的身份被固化,各自隔离,互不干扰。发生舆论热点事件时,上传下达的引导形式造成话语的不对等,进而会削弱舆论引导的效果。其次是师生关系的不对等,导致双方关注的信息内容存在差异。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和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个人职称方面相关的舆论话题,而学生关注的是就业、考研以及促进自我发展的政府举措等网络热点事件。身份的对立以及关注内容的不同,造成师生之间缺乏共同的话题,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疏远。此外,尽管自媒体的出现开辟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渠道,但已建立的交流群仍停留在表面状态,很少能听到学生的真实声音,而学生因惧怕群消息开启了“不打扰”模式,进而导致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过分关注舆论话题本身,缺乏深入的批判

自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媒介信息及其产品包围,现实生活被浮华的“表层娱乐”隐蔽,而人自身也失去了本应拥有的批判精神。也就是说,自媒体营造的环境逐渐“成为一种与客观世界相对应,但一定程度上又是异化的力量”[4]。面对众多的舆论话题,多数教育者习惯于停留在话题的表面,侧重于阐述其“是什么”,甚至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听取哪种观点,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论证,缺少解答“为什么”的环节。长此以往,这种引导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舆论引导的效果不佳。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路径

自媒体时代,公众的观念如果缺乏有效地引导,势必会与社会主流声音背道而驰。大学是个性张扬、自我发展的特殊时期,这时期的学生因其涉世未深、阅历有限,高校依然需要发挥教育引导的主渠道作用。

(一)顺应自媒体发展态势,转变舆论引导的工作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正面引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舆论”[5]。自媒体时代,要做好大学生的舆论引导工作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把握网络舆论生态现状及其运行规律,切实提高舆论引导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1.把握网络舆论生态现状,增强舆论引导的先进性

自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生态是基础。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学生群体占比为21.0%[6]。自媒体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其成长的一部分。同时,信息碎片化、娱乐化的传播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的平等感、满足感。这时,信息就脱离原有的应用场景和解读模式,学生获得解读文本的自由。在不受已有知识结构和作者个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学生个人自行赋予文本意义,从而毫不费力地完成了从“读者”到“生产”的转化。就大学生而言,解读文本的自由本身就是自我权力解放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如果这种自由不受控制就可能形成知识“茧房”,进而引发思维混乱乃至知识偏见,最终造成“工具的异化”。

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敢于整治舆论生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优化高校对舆论生态的调理能力和利用能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自媒体,努力认清、搞懂自媒体及其发展趋势,并善于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引导舆论。其次,要提升高校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媒介素养,使其充分尊重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最后,要加强自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坚持从正面着手,弘扬网络正能量。

2.遵循网络舆论传播规律,提升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有学者指出:“网络事件的产生和扩散,所依赖的是能够激发网民的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网络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情感动员的过程。”[7]网络事件的演变和网民的情绪发展密不可分。网络舆论信息处于快速变化之中,而网民的社会情绪却呈相对稳定的状态。大学生的情感充沛,极易受到舆论信息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愤怒、悲伤、不满等情绪,并以文字、表情、图片恶搞等形式表达出来。

首先,必须排除认知和心理上的偏见,以“不无视、不蔑视、不对抗”的姿态面对网络舆论。其次,尊重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在面对热点舆论信息时,敢于接受学生的不同声音,对一些刺耳的、带情绪的表达,多一些耐心、包容和理解。最后,尊重和爱护学生。面对热点话题,要善于利用网络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对因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误解,要及时告知其真相;对部分学生因其他原因产生的模糊认识及错误看法,要及时予以纠正;对那些有怨恨、泄愤情绪的表达,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疏通和引导。

(二)借助媒体融合契机,推动舆论引导的力量融合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其行为会因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看法而改变。在网络舆论传播中,“我国推进媒体融合,必将有利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在抵御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源权威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8]因此,要主动借助媒体融合契机,推动舆论引导的力量融合,切实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论。

1.打破圈层限制,促进教育者的融合

“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9],这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争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现实需要。对高校而言,要顺应媒体融合趋势,打破固有的身份圈层限制,促进辅导员、专任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工勤人员等教育者之间的融合。

首先,树立岗位底线,凭借自身优势发挥引领功能。辅导员要利用熟悉学生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专任教师要强化网络思维,以课堂为中心,处理好知识传承与价值引领、批判与借鉴、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区分开“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青年教师的价值观教育,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工勤人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提升职业素质。其次,打破固有圈层限制,搭建自媒体交流平台。出现舆论热点后,管理层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不同声音,敢于利用自媒体听取不同意见。

2.以师生关系为重点,促进双方的融合

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承的职责,更起着价值引领的功能。自媒体的发展让师生关系更疏远,使舆论引导陷入困境。

师生要主动作为,顺势而为:第一,打破固有“圈子”,促进身份的融合。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大了高校师生之间的“圈子”隔阂,课堂外的双方往往采取互不干扰模式。因而师生双方必须跳出各自的“圈子”,从心理上走近对方,并通过频繁的互动和交流去增强彼此的认同和理解。第二,转变关注窗口,促进话题的融合。教师要转变关注窗口,依托微博、微信等形式,通过班干部、同辈群体等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态度,及时引导舆论。第三,转换自身角色,促进诉求的融合。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给予指导,并利用自身的学识解决学生在心理健康、情感认识等方面的需要,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三)以专任教师为根本,发挥舆论引导的价值优势

一所高校能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自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关键在于专任教师。

1.立足中华优秀文化,提高舆论引导的文化底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0]。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拥有高度的认同感。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舆论声音反映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要做好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基石,从中华优秀文化当中寻找基因,从而提高舆论引导的文化底蕴。

第一,以中华文化为根源,增强舆论引导的底气。“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0]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梳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为舆论引导的治本之策增添底气。同时,在探寻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能够释放出一种亲近感,并会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学生,进而提升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凝聚力。第二,加大对网络舆论的文化分析力度,主动向学生澄清谬误。自媒体时代,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化,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的外衣,加紧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争夺。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未完全稳定,任何网络舆论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对其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看法产生影响,进而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发展造成不利后果。为此,教育者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对各种舆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清舆论背后的真实面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观。

2.认清自媒体的话语特点,创新舆论引导的表达方式

话语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话语的表达方式却直接影响着舆论引导的效果。对大学生来说,要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就必须认清自媒体的话语特点,创新话语的表达方式。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舆论引导工作的全面领导,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对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言论要及时“亮剑”,切实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其次,要充分了解自媒体话语的特点,创新舆论引导的表达形式。自媒体话语具有生活化、诙谐、幽默的特点,要将宏大叙事和微观叙述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借助自媒体的“微”特征,以事实为依据,利用网络元素创造一些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话语表达上由灌输式向沟通式转化,通过文字排列和句式组合去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传达出有温度的声音。

舆论引导归根到底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切实夺取自媒体这块舆论引导的前沿阵地,高校辅导员、专任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转变舆论引导的工作理念、推动舆论引导的力量融合、发挥专任教师的引领优势。

猜你喜欢

舆论融合大学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