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青年》编辑艺术研究

2022-02-17吴秀娟

传媒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青年陈独秀办刊

吴秀娟

向历史深处回望,我们不难发现,在近现代期刊发展史上,曾经有这样一本期刊,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它是新文化运动宣传新思想的主阵地,更是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的时代标杆——《新青年》。本文拟从编辑学的视角出发,深度剖析其受众定位、媒体立场、组稿方式和编辑团队等编辑艺术,力求为当下的期刊工作者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一、清晰明确的受众定位

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总体而言,《新青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启蒙青年思想到救亡与启蒙并重,再到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虽然不同时期《新青年》承载着不同的办刊使命,但清晰明确的受众定位却是一以贯之的。

(一)以启迪民智为己任

此前,作为革命党人的陈独秀一直奋战在政治斗争的前沿阵地,从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直至革命失败而流亡海外。回国后,陈独秀转而将目光投向启迪民智,并将青年人作为启迪民智的主要对象,《新青年》应运而生。

在《新青年》创刊号上,有这样一篇以编辑部名义发布的《社告》:

“一、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

“二、今后时会,一举一措,皆有世界关系。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本志于各国事情,学术,思潮,尽心灌输,可备攻错。”

“三、本志以平易之文,说高尚之理,凡学术事情足以发扬青年志趣者,竭力阐述,冀青年诸君于演习科学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1]

《社告》所列条款,时时处处不离“青年”二字。显而易见,《新青年》的受众定位是青年。其办刊宗旨在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放眼以观世界”“青年诸君……得精神上之援助”。

一面是风云激荡的时代潮流,一面是思想沉睡尚未觉醒的中国青年,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号召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他想通过启迪民智来帮助青年解放思想,让其成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二)救亡与启蒙并重

《新青年》初创之时,陈独秀致力于中国青年的思想启蒙,直言“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更多地关注思想革命而非政治革命。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内忧,即国内军阀割据,政府当局腐化堕落;外患,指的是西方列强入侵,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作为国民的一份子,中国青年亦不能置身其外。这时,《新青年》不再画地为牢,将目光局限于思想革命的范畴,从不谈政治、专事启蒙转向不避讳时政,甚至直接介入政治运动,启蒙与救亡成为这一时期《新青年》的双重使命。从闭口不谈政治到救亡与启蒙并重,这是《新青年》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中国共产党机关刊

1920年,陈独秀到上海筹建共产主义小组,《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陈望道、李达等一批有着鲜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人加入编辑团队,《新青年》 的党政色彩愈加浓厚,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谈及《新青年》之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毛泽东曾在党的七大上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2]

概而言之,清晰明确的受众定位,一直贯穿于《新青年》的办刊实践之中,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不论历史和时代有着怎样的变迁,《新青年》 唤醒民众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与担当从未改变。

二、俯身为民的媒体立场

《新青年》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俯身为民的媒体立场,关注民生话题,启迪民众思想,为劳苦大众鼓与呼。其俯身为民的媒体立场,也可通俗地理解为办刊的平民化视角,具体表现在编读往来的平民化和语言风格的平民化。

(一)编读往来平等化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编者是报刊的策划组织者与信息传播者,读者则是报刊的阅读者、信息内容的接受者,二者存在传与受的关系。但这里所说的传与受,并非单指编者向读者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编者与读者处于双向互动的传受关系之中。然而,在那个传播媒介还不够发达的年代,一些编者往往更注重报刊内容的打造,而忽略了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有时难免给人以高高在上的说教之感。

《新青年》自创刊以来,就秉持着俯身为民的情怀,开设“通信”专栏,刊发编辑与读者往来的信件,倾听读者心声,积极回应读者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新青年》曾向读者宣布:“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情学理有所怀疑,或有所阐发,皆可直缄惠示。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启发心思增益神志。”[3]

值得一提的是,“通信”专栏并非安排在犄角旮旯的位置,或是寥寥数语为之。该专栏在整本杂志中占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有时甚至还占据着重要的版面位置。其中,有关文学革命问题的探讨,大多以“通信”专栏为主阵地。

钱玄同曾在“通信”专栏里致信陈独秀,探讨中国今后文字的发展问题,主张“废灭汉文”。对此,陈独秀深知这一想法难以实现,但仍在回信中肯定其革命性的思想文化意义;胡适则认为应注重语言文字的简洁性,将文言文最终转化为拼音文字……随后,一些名家亦在“通信”专栏发表自身关于文学革命的观点,由此掀起了一场有关文学革命的热潮。由此观之,“通信”专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公众舆论表达的集散地,是当时社会各界人士思想交锋的重要阵地。

(二)语言风格平民化

其实,早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之前,语言风格平民化的思想就已深深刻印在他的脑海中。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他曾在《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一文中指出:“若说穷人来,越发要懂点学问……但是现在的各种日报、旬报,虽然出的不少,却都是深文奥义,满纸的之乎也者矣焉哉字眼,没有多读书的人,哪里能够看得懂呢?只有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写在纸上,做成一种俗话报,才算是顶好的法子。”[4]

有了此前创办《安徽俗话报》的经验积累,《新青年》在语言风格上也一脉传承了其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特色,力求以平民化的语言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知其行,晓其义”,而不是困在佶屈聱牙的古文之中。

陈独秀作为白话文运动的践行者,旗帜鲜明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新青年》第2卷第5号刊载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行文须言之有物。紧接着第二期,陈独秀撰文写下《文学革命论》,将文言与白话之争上升到“你死我活”的革命斗争境地。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5]

自1918年1月起,《新青年》所刊发的文章大多是白话文。1918年5月,《新青年》刊载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文,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将文学革命推向了新的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新青年》 语言风格的平民化还体现在其率先使用新式标点。此前的报纸杂志,文章大多不分段落,从头排到尾,需要读者在阅读时自行识文断句。《新青年》在编辑手法上敢于革新,采用新式标点,并分段编排文字,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加轻松明快,通俗易懂。《新青年》此举一改老式传统期刊之旧习,开一时风气之先。

三、立体多元的组稿方式

《新青年》的编辑艺术,就稿件的组织方式而言,相对于传统报刊更加立体多元。这具体体现在以主题策划设置媒体议程和以专刊形式凸显重磅内容两个方面。

(一)以主题策划设置媒体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6]

《新青年》 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一代名刊,与其对时代命运的深切关注息息相关。它以主题策划的方式,聚焦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打倒孔家店、体育之研究等社会议题,将自身打造成新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进而引导那个时代的青年关注家国命运,在社会变革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例如,面对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戕害,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设置媒体议程,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与专制,发起一场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一度风靡全国。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拒绝包办婚姻、主张女性解放等内容悉数成为《新青年》日常关注的议题,进而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与压迫的社会思潮。

紧接着,《新青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文学革命、戏剧改革、反对封建迷信、马克思主义学说等议题,并以这一个个议题为核心,在刊物上展开思想观点的交锋,引起社会大众的瞩目,传播效果大为增强。

综上所述,《新青年》 将自身的办刊实践与那个时代的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地制造时代话题,以主题策划的方式来设置媒体议程,进而引领社会思潮。

(二)以专刊形式凸显重磅内容

在以主题策划设置媒体议程的同时,《新青年》 创新编排方式,有时是整本刊围绕同一个主题,以专刊的形式凸显重磅内容,以集中传播的方式营造舆论声势,这是其立体多元组稿方式的另一种表现。

作为《新青年》编辑团队的一员,李大钊将目光投向正在发生十月革命的俄国。1918年11月,他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推崇社会主义革命,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青年》 是探寻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思想源地,经由李大钊的宣传与推广,社会主义思潮成为当时不可小视的一股思想力量。

在经过一番思想的积淀与铺陈之后,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设“马克思研究”专号,以专刊的形式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潮。这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杂志。这一期的杂志集中刊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学说》 等一系列宣传和推介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研究” 专号的出刊,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专刊的方式呈现在国内读者面前,对马克思主义做了一次系统而完整地介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凸显了这一内容的“重磅地位”。

无独有偶,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劳动者纪念号”专刊,整本刊都是围绕“五一”劳动节这一选题。除刊发一系列有关这一主题的文章之外,还刊发了大量反映工人劳动场景的照片。全刊有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对国内劳动者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社会底层民众的艰难处境以媒体聚焦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从单一的主题策划到以整本刊的形式呈现,《新青年》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媒体表达样式,在那个传播媒介尚不发达的时代,实数锐意创新之举。

四、博采众长的编辑团队

编辑是报刊面貌的最终塑造者。[7]报刊是物,是思想文字的承载地,但归根到底,报刊思想之新锐,还在于编辑、创作这些文字的人,是报刊编辑团队思想智慧的结晶。

就《新青年》而言,其编辑团队经历了一个不断迭代与发展的过程。从创办初期由陈独秀一人为之,到将编辑部迁至北京大学后开启“同人办刊”模式,直至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推行“同志办刊”。正是博采众长的编辑团队,成就了《新青年》的精彩与辉煌。

(一)从一个人的行走到一群人的努力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始人,他的个人前途命运与《新青年》的发展紧密相连。《新青年》创办之初,就是由陈独秀一人筹划编辑事务。为期刊供稿的也大多是陈独秀的皖籍同乡,如高一涵、刘文典等人,或虽非皖籍同乡,却与陈独秀有过交集。换言之,陈独秀的“朋友圈”便是《新青年》早期的供稿作者群体。

然而,如果仅凭陈独秀一己之力,还难以缔造《新青年》的巅峰时刻。1917年,陈独秀受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将《新青年》迁至北京。就这样,从一个人的行走到一群人的努力,《新青年》自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二)同人办刊开启《新青年》的“黄金时代”

《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后,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高一涵等一批北大教授、专家学者加入到编辑团队之中,可谓群贤毕至,他们共同开启了《新青年》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学者认为,这种以刊物为中心、基于某种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同人”群体,更有“同道”或者“同仁”的精神意味。[8]这里所说的“同人”,不仅仅指的是为同一家媒体服务,更在于这些“同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社会履历和家国情怀。他们是那个时代里先于广大民众觉醒的知识分子,以唤醒民众、挽救国家危亡为己任。正是这种人生志向上的共同追求,让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文化共同体”。

“同人办刊”模式的开启,将《新青年》的供稿群体从陈独秀一个人的“朋友圈”,扩展至诸多北大教授、学界名流的“朋友圈”。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实行编辑集议制,同人共同参与编辑事务。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以“本志编辑部”的名义刊发“分期编辑表”,自第6卷起,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流担任各期编辑,轮流编辑制度由此确立。

回顾以往期刊发展史,学者为刊物撰写稿件,或是参与到刊物的编辑过程中,这样的传统自古有之。然而,像《新青年》这样以如此强大的阵容,将这些北大教授、学界名流共同纳入到编辑团队中来,则实属罕见。正是这样一批具有满腔家国情怀和思想抱负的知识分子,受民主与科学等新思想影响,在内有军阀割据、外有西方列强的政治格局下,以梦为马,以笔为枪,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启蒙运动。

(三)从同人办刊到同志办刊

1920年6月,陈独秀发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早期党组织。《新青年》随陈独秀迁往上海,与北京同人的联系日渐减少,党派属性愈加浓厚,改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其办刊模式也由同人办刊改为同志办刊。这一时期,陈望道、沈雁冰、李达、李汉俊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新青年》编辑团队中的主力。

从同人办刊到同志办刊,《新青年》的这一角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推广发挥了舆论宣传主阵地的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动员组织、宣传发动的作用,在“红色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今天的文字,就是明天的历史。回望和梳理《新青年》这样一本在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杂志,解读其立于时代潮流的思想根基,深度剖析其编辑艺术,对于当代的期刊编辑来说,就是要传承和发扬《新青年》宝贵的期刊发展经验,从中汲取能够为我所用的编辑智慧,真正担当起期刊编辑所肩负的文化使命。

猜你喜欢

新青年陈独秀办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