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材出版机遇与路径探索
2022-02-17高红岩韩学文
高红岩 韩学文
(中国林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改革发展和新闻出版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全面实行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作为林草行业的出版人也备受鼓舞,相继出版了多部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读本、知识问答等系列图书,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出版生态文明高等院校教材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要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
生态文明的基础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并与其和谐共处,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生态文明的内涵表现为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3]。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3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人类对生态文明内涵的深刻理解。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新时代高校教育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大学生阐明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为人类长远发展造福、服务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专业人才。而生态文明正是关乎人类文明兴衰的大事,培养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懂得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指导专业学习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
(三)文化自信的体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在悠久的岁月中,总结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自然认知,充满了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辩证理念,“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等,体现了我们先人们质朴睿智的自然观[4]。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亦是中华民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周年庆祝大会上再一次提到了生态文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都为未来高校教育指明了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学习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上的重要意义。
(四)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的需要
2019年4月,多部门联合启动高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旨在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其中一项就是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其中,新农科要全力实现涉农专业的改造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让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新农科建设中,培养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助力打造天更蓝、水更净、食品更安全的美丽中国。这“四新”学科要相互渗透和相互配合,体现融合发展。例如,“新工科+新文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里涉及了能源与气候经济内容;“新文科+新农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里更是涉及了农业经济学、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等重要内容。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亟须融合生态文明理念于各个学科建设中,使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有机融入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诸多具体内容,互为支撑。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态文明最早是以一个哲学问题出现的,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包含三种思想体系,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5]。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重要指标,即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模式、公正公平社会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其主要内容应包含:生态文明观历史渊源,马克思对生态文明的论述,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涉及的相关生态思想;传授大学生生态知识,培育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进行生态技能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要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在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工作生活中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并令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日后可能开展的科研实践工作中。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单独设课。虽然自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已经历时多个学制周期,但实际上,我国高校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的普及程度仍然不理想,距欧美发达国家大学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仅有少数几所以林科专业为优势的高校开设了一系列针对全校学生的生态文明通识课,多数高校没有独立设课,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多是依靠思想政治课程来完成,如2015年重新修订的《思修》教材中,有个别章节讲述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真珍自然、保护生态等生态文明内容。
第二,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人类进行的工业化生产需要不断以科技手段开发和提升其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从而需要高校教育体系提供科技人才、智力成果等方面的支撑,这也导致了以“控制自然”为目标的理工专业在高校占绝对优势[6],助长了高校教师单纯追求创新发明的功利之风,造成高校忽视以人文精神和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削弱了高校对生态文明的教育力度,对生态文明内容没有深入解析,教材不能及时更新,内容比较浅,使生态文明教育整体失去了吸引力。
第三,学生积极性不高。虽然当今大学生普遍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由于课程和教材内容的乏味,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导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第四,师资不够专业。生态文明是个哲学问题,该专业属小众专业,高校缺乏专业教师队伍,很多任课老师自身也缺乏对生态文明全面而系统的认知,因而很难准确传授生态文明知识以及讲明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
三、生态文明教材出版现状与机遇
(一)针对性教材不多
生态文明,属于生态哲学范畴,在党的十八大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宏伟目标前,它还是一个小众研究领域,当时在国内图书市场,生态文明相关书籍并不多,其中很多是专业性质的图书,高校教材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有关生态文明类图书丰富了起来,从出版社参与度看,既有中央出版社,也有地方出版社,如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环境出版社等出版了系列的生态文明相关读本;从阅读选择性看,覆盖了专业图书和科普图书,选择性大大提高;从图书类型看,形式多样,如干部读本、知识问答、案例、生态文明十讲等。
但纵观教材市场,可供选择的生态文明高校教材仍然很少,优秀教材更是难得一见。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针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材,高校教材仅有少数几种,如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针对本科、高职高专的生态文明教材。一些高校在上课时甚至推荐使用专著来代替教材,如清华大学知名学者卢风撰写的几部生态文明方面的专著。
而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时代诉求,是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必然需要,因此高校对生态文明教材的需求一定是呈现增长态势,这就为出版生态文明教材带来了机遇。
(二)教材内容不到位
从目前已经出版的少量生态文明教材上看,内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作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得不系统、不深入,仅停留在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浅层次的呼吁上,对行之有效的行动对策论述不到位,提出的一些实施建议实操性不强;编写教材可借鉴的资料并不多,主要是参考国外的一些书籍和论文,因而要提升教材质量还要从内容着手,使教材真正服务于教学,推动当代高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生态文明教材出版的几点建议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基于我国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模糊的现实,更是基于建设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而,有必要尽快开设专门课程和出版高质量生态文明教材。无疑,生态文明教材的策划抓住了社会热点、痛点,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可以实现出版的双效益。依据对现状的分析,生态文明教材出版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推动高校生态文明单独设课
图书策划可引领市场,策划要有前瞻性,抓住社会热点、痛点。出版人可以借助生态文明教材的出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我国“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重大战略部署做出积极响应,开设一系列生态文明通识课程。很多高校没有单独设课,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无从讲解,一部高质量的教材的价值不言而喻。当然,这也需要出版社与高校密切合作,形成良性沟通,促进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
(二)科学设置教材内容
无论采用何种出版形式,都要“内容为王”,只有内容的生动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为市场认可。生态文明的提出不过几年时间,而早在2002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一书,就深深地打动了笔者,这本书由人类生态学者陈敏豪先生编著,全书虽然只有180 千字,却涵盖了生态文明核心思想和内涵,“一、文明从绿色中诞生”“二、历史的回眸:绿色与古代文明”“三、近、现代的反思:绿色与工业文明”“四、绿色通道:通往生态文明”[7],附篇有若干经典案例,行文没有乏味感、说教感,引人思索,是一本有深度的好书。遗憾的是由于出版之时,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出版社对图书的宣传力度不够,这本书在市场上基本没有流通,但可以预见若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出版一本有内涵的生态文明教材,反响必将巨大。
培养高层次人才、致力于高新科技研发、引领文化发展是高校的主要功能,如何使生态文明价值观贯穿于高校专业学习中,一定是编写教材要考虑到的,应基于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基本知识、生态文明观来设计教材内容,针对不同类型专业或者不同院校,有针对性地增添内容,如林业院校可以结合高校自身专业优势、特点编写针对性强的特色教材,教材中可以编写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如此,才能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才能具备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生态文化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践行生态文明的人文思想,融入自然、爱护自然。
(三)即时更新教材,与时俱进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已经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这一切都要求生态文明教材在内容上不仅要宣扬生态文明思想,更须与时俱进,增补更有指导意义的专业融合内容,才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同时,在更新教材时要考虑融媒体出版,丰富教材的呈现形式,如在生态文明案例上,可以采用视频呈现形式,使教材更为生动、直观,易于理解。
(四)系列书思想
当下的出版种类多种多样,对于生态文明教材也要注意出版种类的多样化,可以出版三类教材:理论性教材、案例、实践类教材。理论知识是基石,案例和实践是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融会贯通。虽然高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但是缺乏生态保护的行动力,这就要求出版不仅要有理论类教材,还要有更为实操性的实践类教材。
(五)合适的作者队伍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程之所以没有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预期效果,是由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畅,各个学科群体彼此生疏,如人文学者群体与社会科学家群体、科学家群体与各专业学院群体,阻碍了高校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到生态文明建设方向。因此,要编写一套高质量的生态文明教材,编者队伍中除了要有生态伦理思想领域的专家,还要加入生态科学知识教育领域的学者,使之充分沟通、有机融合。以文理兼通的生态文明师资力量编写的教材必然能够满足现实的教育需求。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优秀教材的支撑,需要出版人的敏锐洞察力。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快车道,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越来越强、生态文明学习的意愿越来越高,只是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学习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力。这一切,都有赖于优秀生态文明教材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