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态环境下教师职业形象的构建和传播

2022-02-17陈昶洁

新闻传播 2022年8期
关键词:拟态教师职业谣言

陈昶洁

(武汉传媒学院 湖北 430223)

“拟态环境理论”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传播学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由大众传媒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可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认知。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依旧需要保持高尚的道德修养,以维护大众心目中对教师的尊崇。

但互联网的应用与现实生活越来越紧密,使教师在其多重身份的切换过程中难免应接不暇。一方面,高等学校教师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他们不仅要遵循师德原则,更要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但当前互联网传播所表现出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去中心化、泛娱乐化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人们在客观现实世界所遵循和培养的道德感。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在使用大众媒介的过程中,须警惕网民身份与教师职业身份的多维性,坚守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弘扬核心价值,杜绝妄下断语

有学者指出,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形成的过程中,理应关心社会、研究社会,才能更好地联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而关注国家大事、社会舆情,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参与到相关社会事件的讨论中。如何表达积极的立场,树立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典型形象,便成为了最核心的问题。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去发表言论,是高校教师参与网络社交活动的首要准则。或许有人认为,不参与社会舆论事件的探讨是避免言论错误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高校教师。这是因为,在部分事件中,“不表态”也会成为一种消极的态度。例如2021年3月,一些外国品牌反复污蔑抹黑新疆棉事件,一味“保持沉默”就变成了一种消极态度,甚至对国家名誉产生负面影响。显然,国家对高校教师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和期许,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深邃思想,将思政课程中的内容与网络生活相融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行一致。

除了表达内容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保持一致外,高校教师在网上发布言论的时间节点也很关键。互联网新闻的风起云涌推动大众媒介进入后真相时代。“后真相”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被用来描述“水门事件”、“伊朗门丑闻”和“海湾战争”等事件,其含义为“情感对舆论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由于5G 技术的推广使互联网的时效性大大增强,以及使用PS、AR、VR 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的门槛大大降低,大众媒介中充斥着诸多不真实信息甚至谣言。面对这类信息,高校教师应当保持客观和理智,不能妄下断言。例如2020年9月微博上罗冠军被污蔑的事件:尊重女性诉求、宣扬平权意识原本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然而在该事件中,真相却是当事人利用了公众的同情心,对其前任施予报复。诸如此类的事件不胜枚举:许多信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流量而即刻发布,甚至还存在利用软件技术对图片、音频、视频等重要信息进行篡改等现象。处于这种纷繁杂乱的网络舆论环境中,人们甚至无法辨别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是谁。对此,高校教师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当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心态,当事实不清时耐心等待事实,切不可妄下断言。面对网络中出现的新闻热点、社会舆论,要避免被道德绑架和情感裹挟。可以先等待官方媒体的态度,再发表评论,但基调应始终与党和政府的声音保持一致,避免自己的“正义之举”被他人利用成为扰乱社会秩序的武器。

“后真相”造成了网络拟态环境的深层危机。无论是对良性社会的建构、大众共识的形成,还是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都是不利的。面对网络中的种种陷阱,高校教师应该将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嫁接,以理智和辩证的思想看待网络媒介中的各种讯息,做到不仅在教学活动中教书育人,也在网络拟态环境中树立道德典范,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构筑公私边界,积极引导学生

当然,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具有一般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权利,如人身权、话语权、工作权等,也具有教师这个特殊职业赋予他们的特殊权利,如教学权、学术权、科研权等。换言之,教师在非工作时间段,也可以参与建康的休闲娱乐活动。只不过网络的开放性会使高校教师私下的休闲状态暴露在众多学生面前,与教学本身的神圣性和威严性产生矛盾。为缓解两者之间的差异,高校教师在使用大众媒介等工具时,应当注意明确公私领域的边界,引导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拟态环境中的社交活动。

禁止教师在网络中分享自己的生活显然是不可取的方法。对每一个网民而言,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交互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者的情感分享欲和社会认同感。网民可以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如微博、抖音、朋友圈等,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样化方式分享到网络中,以获得其他网民的认同,教师也不例外。现如今,私人领域的商业化,使个人信息的分享活动更具吸引力。由于市场对网络空间的积极参与,私人领域已经成为商业逻辑的竞争地。越来越多的网民主动参与到网络分享和交互活动中,在满足社会认同感的同时,更获得了关注和流量。

但高校教师并不是一种可以随意分享生活细节的职业,很多时候需要他们在发布的内容上做出筛选。随着私人领域的商业化和开放化,学生可以轻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教师的私生活。同时,大学生的上网时间相较于中小学生而言也会更加充裕,通过网络了解老师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即便在非教学时段,教师在网络中表现的个人爱好和审美情趣也很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网络中,应该学会主动切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从而达到既满足精神上的分享欲,同时不影响教学时严肃氛围的目的。

教师在公共领域发布信息时,一定要字斟句酌。要考虑清楚发布的内容是否合适,对学生是否会造成消极影响。具体切割公私领域的可操作方案又包括以下三种:第一,限制观看者。以朋友圈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可以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分组设置,从而决定信息的可观看人群。第二,分账号发布。教师可以通过注册多个账号等形式,将不便于学生看到的信息,发布在私人账号中。第三,隐匿个人信息。即教师在网络交互行为中,不发布任何具有可识别身份的信息,如照片、姓名、工作单位等。作为匿名账号去运营,从而大大降低其在网络中的社会影响力。在私人领域内,高校教师可以再去分享日记、个人爱好、生活中的不如意等信息。

虽然部分不便于学生看到的信息,如追星、写日记等,可以采取上述这些屏蔽受众、阻断信息传播的方式,但不可否认,我们应从培养高校教师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操的角度出发,提倡更为高雅的休闲娱乐活动,例如观看优质的主旋律影视剧《猎狐》《光荣时代》《天下无诈》等,也可以欣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为代表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

对学生而言,借助网络看到教师在非教学时段所表现出的对文化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或许可以起到更好的价值引领作用。由于网络中泛娱乐化、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更容易以极端偏激的内容博取高点击量,这种流量的吸引很可能使一些大学生落入误区。教师如以自己的言行积极影响学生,例如在公共领域分享高雅艺术、传统文化等内容,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和讨论,同时也可以使高校教师自身真正做到言行合一,提升道德素养、陶冶个人情操。

三、重塑自身形象,坚守教师德行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会偶然存在犯错的情况。(此处的错误指的是不违法、不违背校纪校规的情况。触犯法律、违背师风师德,依旧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严肃处理)。同时,互联网也是有“记忆”的,可能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之前犯过的错误,也会被网友或是学生“扒”出来,随即产生一些不利于教学活动、影响学校声誉、有损教师形象的传言。因此,高校教师理应学会处理和应对网络中对自己不利的传言和谣言,正视自己曾经犯下的一些错误,在网络中树立一个勇于认错、积极改正、坚守教师德行的正面形象。

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在其撰写的《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一书中,提出了改变谣言形象的三大策略:诚意、透明度和迅速。[7]高校教师面对自己在网络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借鉴上述的三种策略,消解自身名誉的损耗,避免谣言的散播。例如2020年10月23日,一则“钟南山院士团队体外研究发现复方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的新闻以及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各地消费者抢购板蓝根。事后该消息被官方证明是断章取义。假若一位教授在浏览新闻的过程中,出于帮助他人的心态,转发了这条虚假新闻,可能在事后会遭到周边学生的质疑,认为他缺乏判断事实的基本能力和媒介素养。此时,这名教授不应该在网络中为自己辩解,或是直接删除自己转发的文章。因为有可能该信息已经被网友截图,而删除的动作会被理解为是逃避责任。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响应官方的消息,以公开的形式转发正确的调查结果,并为自己的错误诚恳致歉。

其次,高校教师需要正视网络谣言,与其坦然共处,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教师形象。一方面,在大众媒介中谣言是不可消除的。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对谣言的定义:谣言既是一种信息扩散的过程,也是大众对事件解释和评论的过程。换言之,谣言有时就是一种非官方的信息,它与大众传媒同生共存。因此,教师不可因为网络中出现任何与自身相关的谣言,就主动回应、锱铢必较、追根溯源。现实中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同样适用于拟态环境。高校教师的职业规范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正直诚实、作风正派、自尊自爱、廉洁奉公等。即便网络上出现侵害自己名誉权的谣言,教师也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合理使用举报工具,而不是与网友互相谩骂。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网络上看到与自身相关的谣言时,也要反思自身的行为。谣言的产生源于大众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所以当谣言产生时,教师除了要思考理性的应对措施、积极转变谣言的风向之外,也要反思自己言行是否存在问题。假若该教师平时就是一种办事冲动,容易被感情左右的性格,那么在网络中产生质疑其信誉的谣言也就不足为奇。

以辩证的态度看待网络媒介中的谣言,或许还可以帮助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获得成长。大众媒介的去中心化和平等化,消解了现实世界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在匿名的状态下,学生更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死板、课堂所学知识过于陈旧、课业压力过大、教师的表达不够清晰等。这些内容在线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顾忌期末成绩或学分而不敢提出。因此,高校教师不要因为在网络拟态环境中,看到任何与自己相关的谣言或传言就产生负面情绪,要学会正视其合理性,与之坦然共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网络拟态环境中树立一个新时代高校教师应有的风范和尊严。

结语

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八个要素: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和教师职业荣誉。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可以接触到高校教师的渠道也不止于线下教学。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除了在教学时段保持优秀的教师形象,同时也要重视拟态环境中自己的网络形象,努力塑造一个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在交流网络舆论和开展娱乐活动方面,时刻做到保持理智,谨言慎行;虚心接受网络上来自他人的批评,正视和主动修正自己的错误。通过上述方式,将大众媒介转化为高校教师提升教学水平、道德修养的辅助性工具,相信高校教师可以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和大众的广泛认可。■

猜你喜欢

拟态教师职业谣言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谣言π=4!
“拟态边疆”:媒介化社会中的涉藏边疆传播研究
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