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建设中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作用

2022-02-17

新闻传播 2022年8期
关键词:智慧建设

刘 影 陈 爽

(辽宁工业大学 锦州 12100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的通信与传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未来城市运转的核心,正提高着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与全面感知,不断助推着城市的向前发展。自2009年IBM 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以来,在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从云端构想到踏实落地,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正如社会学者帕森斯所说,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城市则可看作是整个社会大系统运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智慧城市的建设为社会整体规制与整合提供了动力;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能够突出城市文化基因、传承发扬城市文化、传播良好城市形象,打造一座城市的对外宣传名片;而回归传播学的视域,媒体对城市空间的建立至关重要,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持续蓄力。

一、智慧城市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关系

(一)智慧城市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技术载体,以全面感测、有效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为特征,以实现数据共享、可持续发展、智能民生为宗旨,更好服务城市居民、辅助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统筹优化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的一种新型城市样态。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核心要义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产生,又使得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成为可能,是各级各类新型主流媒体全方位协同的结果,依托于强大的技术逻辑和先进的传播理念,力求打造“智慧”媒体,实现“智能”传播。

(二)智慧城市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关系

首先,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基于相同的底层技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其在数据管理、平台搭建、民生服务等方面有无穷的潜力,赋予了物理现实空间和信息虚拟空间无限的可能性。其次,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曾提出“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的观点,其强调了舆论在环境认知和社会整合方面的功能,媒体则可理解为是感知智慧城市“体温”的皮肤,媒体平台上城市居民的意见是对技术性检测系统的有效补充,是潜在于人类社会内部的有温度的“传感器”[1],对于聚合民意、实现城市内部整合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最后,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同时也照映着城市媒介的变迁史,从数字城市到信息城市再到智慧城市,信息跨越了人与地理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演变为与人之间的直接面向,在这一进程中,媒体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全媒体的跨越式发展。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与全媒体传播体系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两者的有益结合,将极大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

二、现状及问题

(一)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据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4月初,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达749 个。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展,其智能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包括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数十个场景。报告还显示,智慧电网、智慧安防、智慧交通为智慧城市三大主要应用场景。在区域布局上,智慧城市基本覆盖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中东部地区为主要集中地。从国内外的实践现状来看,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病”问题,促进城市运营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如智慧交通系统可极大提高路口通行率,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智慧安防系统可有效降低犯罪率,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目前,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趋成熟,经历了导入期和探索期,我国已进入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阶段。

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加速器,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有力支撑。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其认为每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媒介提供的内容,而正是媒介本身,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与带来的社会变革,论证了媒介技术作用的显著性及其赋予时代巨大的可能性。[2]例如,锦州市始终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进华为云计算中心在锦的沉稳落地,与此同时,深入推进数据整合,建设“云上锦州”、打造“城市大脑”,依托技术着力推进其智慧城市建设,在2020 亚太智慧城市评选活动中,锦州市被评为“2020 中国领军智慧城市”。技术的发展为传媒业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其协同作用的发挥,使智慧城市具备感知互联、交互共享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实现数据化和集约化。

“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人们使用某种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某种特定需求。《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智慧城市的发展要以“人”为核心,围绕其构建智慧城市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实现智能民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合理期待。这种期待包括:信息的全面感知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消遣娱乐和顺应主流的需求等。如智能社区围绕智慧物业、智慧停车、智慧医疗等服务全面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围绕这一核心,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构建共建共享、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作为城市居民最容易触及的移动客户端,城市移动端的建设能够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聚集在这一平台之上,有效提高居民办事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力。例如,锦州市建立了“锦州通”APP 平台,面向群众提供10 个领域100 类3000 多项服务功能,涵盖政务、教育、医疗、交通、金融、公共资源等各个方面,践行“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的宗旨,以真正实现“一机在手、通行锦州”。通过此类的城市移动客户端,市民在线上通过便捷化的操作就可以办理日常事务,在发挥平台便民性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活力。

(二)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移动端内容建设不足,对用户缺乏长足的吸引力。

全媒体时代,内容建设永不过时,是对用户保持持续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作为连接城市内部居民的有效平台,城市移动客户端对于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城市管理效率意义深远。总体上来看,这一移动端主要聚焦于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和产业服务三大方面,就政务服务而言,平台内部一些板块相对空白,尚处于探索和建设阶段;生活服务方面,除了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外,在提升居民精神需求方面的栏目并不多;在产业服务方面涉及的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其在内容建设的灵活性上还有待提高。以平台内部的新闻为例,新闻时效性并不强,且多以相关部门下发的通知、文件等硬新闻为主,缺少原创性的软性新闻;在呈现形式上也多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平台与用户的互动渠道也不大畅通。内容的单一化使得整体上的用户体验感欠佳,因而无法长效吸引平台用户。

2.新技术运用停留在表层,更深层次契合是一大痛点。

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偿性媒介”理论指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以往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介的进化是人选择的结果,更好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技术的存在让城市各个领域的数据联结和运转起来,有效提升智能民生体验和城市治理水平。然而,新技术与众多领域的契合并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目前最为缺乏的是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很多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媒体人往往不具备对新技术的快速适应和掌控能力,新技术的运用需要全新的数据思维,而人才培养的周期又很长,难以一步到位。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割裂城市间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带来人的主体能力的丧失以及区域间的发展不均,技术与城市各大领域契合的“度”在哪里,这都是值得慎重考究的地方。[3]

3.缺乏整体规划,后续运营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基本上形成了有顶层设计、有基础支撑、有推进落实的“三有”局面,伴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关文件的下发,总体上来看,其前期建设的目标广而全,如锦州市提出依托华为云数据中心,开展大数据技术场景应用,推进大数据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锦州通APP 产业生态圈等一系列建设目标,且有着宽领域、多层次的特点。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若盲目建设,而未充分考虑到后续的运营,其可持续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建设是前提和基础,运营是保障和后盾,在一些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对后续的管理和运营问题上并没有太多地涉及,缺乏整体规划,如若没有稳健的长效机制予以保障的话,难保不会出现一系列令人困扰的问题,因为同前期建设相比,后期运营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和多变。

三、措施

(一)加强内容建设,打造超级移动客户端

在客户端内部,要以原创为导向,挖掘独特视角,向市民提供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的内容;在内容的形态上,应做到文图音视交相辉映,提升市民的阅读体验;加大栏目开发力度,围绕城市特色,打造专业化、垂直化的内容专栏,加强品牌建设;通过互动板块的设置,加强与市民的交流与互动,群策群力,为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众筹”民智;在产业服务方面,借鉴其他成功案例,如“瑞安日报”通过五大产业园区的布局来有力延伸产业服务,在平台上可对相关产业开放端口,为其提供资源服务与数据支撑,让智慧城市各领域更高效地运作起来。作为智慧城市触达市民、全媒体传播体系触达用户的“双重端口”,必须把各种不同的功能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客户端,通过这一端口向公众提供最全面的本地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不断输送内容源动力。

(二)注重人才培养,加快技术与各领域的融通共享

注重对新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保障。[4]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力,探索新技术与各领域深层次契合的“度”,进而实现融通共享。如与各类科技公司、研发机构和商业平台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加快与多领域的融合发展。各种场景化的虚拟技术丰富了人们对新形态美好生活的体验,但对虚拟的沉浸、对现实的隔离理应保持警惕,技术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应当始终以维护城市居民主体地位为前提。因此,在发挥新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对于其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也要加以注重。

(三)建立统一平台,为后续运营提供有效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与媒体融合基于相同的技术基础,若能够建设好智慧城市应用平台,也就建成了自主可控的融媒体平台,即“两个平台”是一体的。在这一平台之上,重中之重便是完成数据化,围绕平台的数据中心,把城市运转的方方面面的数据打通,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若能抓住数据级应用的关键,把它的场景和算法、大数据库建立起来,就可以在未来的媒体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中占据更有力的主阵地[5],而这无疑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益借鉴。城市生活涉及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而其中的各项数据可以跨越物理现实空间,在信息虚拟空间统一汇聚到一个平台之上,这就大大推动了城市治理的进程和效果,数据的背后有着极高的价值密度,通过先进技术对其的挖掘与运用,将极大地促进城市运转的集约化与数据协同化。有了前期数据的累积,必将对后期的城市运营起到良性的前瞻与建设作用,从而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无限蓄力。

结语

保罗·莱文森曾提出“人性化趋势理论”,他从人性视角出发,揭示出媒介进化的终极目标是服务和满足人类的需求。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与传播媒介不断融合,其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提升人类幸福指数。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搭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容、技术与平台支持,智慧城市将让生活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