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服务策略*

2022-02-17彭松林

图书馆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民图书馆资源

李 臻 彭松林,

(1.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南宁 530022;2.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乡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重要主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1](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更好地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要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任务,应发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制度优势,集中政府、社会和农民等多元主体的资源和力量予以推进。作为省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责无旁贷。

乡村文化振兴内含着乡村本土文化的内生性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外源性发展[2]70-79。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省馆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省馆长期直接参与包括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内的省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文献收集、文化传播、阅读推广、信息服务、参考咨询等多个方面带领全行业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外部支援,帮助提升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能力;另一方面,省馆远离乡村和农民,由此带来了工作上的巨大成本,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不少模糊之处,省馆将自身优质文化服务资源、活动、机制下沉乡村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文章拟通过对省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角色和服务策略的分析,提出省馆切入乡村文化振兴相关的政策建议与实践方案,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1 省级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宏观背景

1.1 国家文化发展大局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任务,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作出了重要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乡村文化建设的总的指导原则与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大布局与大格局,是省馆履职尽责所要遵循的大方向。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魂和根,是串联起乡愁、乡情、乡音、乡邻、乡贤等一切乡村振兴要素的纽带,实现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与创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旨趣与重要依托。然而,从现实看,随着村庄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社会出现了空心化、老龄化、阶层分化、精英缺失和组织涣散等问题[3]62-73。这些问题摧毁了乡村文化发展所依赖之传统、人力、制度等基础,导致乡村本土文化后继无人,乡土文化发展的动力、环境、资源、制度、外援等被破坏。乡村文化振兴正面临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强、乡村文化外部供血不足、乡村文化运行机制不畅、乡村文化管理效率不高等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4]。受到城市文化、精英文化等外来文化形态冲击的乡村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被改造的尴尬境地。

国家文化发展大局和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乡村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搭建起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资源、机制总框架,是乡村文化振兴总的外部条件,也是省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总依据。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图书馆应彻底摒弃乡村文化振兴的旁观者心态与他者立场,明确自身作为乡村文化振兴重要参与主体的职责定位,克服体制机制障碍,紧跟国家文化发展要求和农村农民的文化教育休闲需求,主动作为、发挥所长,改革创新、敢做善成,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格局中站稳人民立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有关工作。

1.2 乡村文化建设“内卷化”

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安排已经基本到位[2]70-7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法律及政策相继出台;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扶持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的站点体系、文化资源、设施设备、服务平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在发挥实际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遍存在利用率低、资源设备闲置、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服务应者寥寥,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职业信心和荣誉感缺失,农民文化服务的获得感明显不足。供需错位、体制空转[5]现象已经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乃至乡村文化治理的一道伤疤。高投入并未换来服务效能与品质的同步提升,外部支持并未转换为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民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预期和满意度并未得到改观,在多重外部因素的冲击下乡村文化的局部衰败趋势明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陷入“内卷化”[6-7]。韩鹏云[8]指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卷化”存在阻碍意识形态有效传递、对农民的引导弱化、对村庄社区的集体主义观念及凝聚力的塑造失效等负面作用,而以“非农化的治理理念、压力型的治理机制、项目化的治理方式”为主要表现的“行政主导”的文化治理模式是其深层次原因。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乃至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依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是乡村拥有的优质文化资源不充足及享有的相关服务不到位,广大农民的乡村文化自觉、自信、自为意识低下。要破除乡村文化“内卷化”的现状,必须重构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转换施政思维和服务理念,并调整治理策略。具体而言,基层政府在思路上要实现从单向管理逻辑向综合治理逻辑转换,在理念上要推动行政主导理念向行政引导、服务主导理念转变,在目标上要从以标准化推进均等化向在标准化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的差异化发展转化,在方式上要从重投入考核向重效能评估转移。其中,推动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精准收集农民文化需求,激活农村和农民乡村文化服务的主体性,形成政府引领、需求主导、服务切入、全民参与、多元协同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格局,是扭转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内卷化”局面的重要方式。

1.3 贫困文化从深层次制约乡村文化振兴

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某些局部地区特别是乡村地区,贫困文化仍严重影响乡村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愿与能力。贫困文化蔓延和农民主体性缺失成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两个深层次困境[9]。贫困文化带来的农民对文化建设的无感、惰性,特别是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被动、排斥心理,势必导致其对乡村现代化、乡村文化振兴等消极应对,进而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难点与痛点。贫困文化属于观念范畴,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农民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顽固而难以改造,比经济贫困更难根绝。去除贫困文化必须从经济贫困入手,但又必须超越经济贫困治理的经验,突出文化特质与应对方法。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消除贫困文化现象是根本性和前置性任务,属于重点关注和优先解决的重大命题。乡村复杂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经济条件以及相关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观念性误区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口教育结构、闲暇时间消费结构、信息获取形式与内容结构又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实际需求[10]。因此,一方面必须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机制,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贫困文化束缚下农民接触、利用、参与文化服务与产品的积极性,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与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善于刺激、发现和准确记录、收集、整理农民的不同文化需求,从地方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中发现线索,从农民日常文化喜好与休闲安排中找准需求,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渠道上创造便利。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破解贫困文化的根本方法与路径。

1.4 省级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尚存在体制、能力、成本等多重障碍

从广义上讲,乡村和农民亦是省馆的服务对象,但在实际运行中,因为权力受限、资源不足、成本高企等多重原因,省馆很少能下沉乡村直接面对农民开展日常服务。省馆一般位于省城,是所在省份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型图书馆,其主要职责在于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保障其查询与利用,开展图书馆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对市(地)、县(区)图书馆进行业务辅导,是全省藏书、图书目录和图书馆间协作、协调及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业管理体系下,省馆对地级市以下图书馆只有业务指导的职能而无行政管理的权限,只能通过图书馆学会、服务联盟等图书馆行业平台对全省的图书馆系统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缺乏刚性约束。同时,省馆不能给基层图书馆财政预算、项目经费、图书设备等直接补贴,缺乏撬动基层图书馆开展服务活动的抓手,也就无法常态化地将省馆的优质服务资源通过基层图书馆(文化站)传递到乡村和农民手中。虽然通过云服务、移动图书馆、文献传递等方式可以将省馆的服务触角深入农村,但农村信息化设备铺设率低、移动服务流量费用高企、数字鸿沟难以逾越等多重因素阻碍了农民对互联网服务的接触和使用。

2 省级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立场与原则

2.1 省级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依据

省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需厘清自身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才能确立适当的参与路径与服务方式。图书馆以保障社会大众平等检索和利用信息为职业使命,关注并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与知识服务需求,以此彰显其社会价值。省馆开展面向乡村和农民的图书馆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有其实践依据:首先,省馆是省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是其重要职责;其次,省馆有收集、整理、保存文化典籍与地方文献的职责使命,加强乡村本土文化的整理传承与推陈出新是省馆的专业要求;最后,省馆带动全行业特别是县级以下基层图书馆(文化站)下沉乡村开展专业服务是其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的重要方式。

2.2 坚持专业作为、有限参与、实效为先的服务原则

乡村文化振兴,从内源看,必须以激发乡村和农民的乡土文化传承创新意愿为核心,帮助其转化为乡土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形成持久、强大的内生动力;从外在看,乡村文化建设自身发展基础比较差,必须汲取来自政府、社会乃至市场、个人的各种助力,获取广泛的外部支持,尤其要打破城乡文化发展割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行政主导式文化管理等的束缚,优化乡村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畅通农民文化需求反馈渠道,提高供需匹配度。新时代,面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农民的弱主体性、服务内容的单一性和服务建设的分散性”[11]特点,省馆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乡村和农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必须坚持专业作为、有限参与、实效为先的服务原则。所谓专业作为,是指要发挥省馆的专业特性,从增强乡村和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出发,加大资源、活动、项目等的投入力度,以局部外源投入撬动乡村文化的整体发展,以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带动农民投身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热情。所谓有限参与,是指省馆要坚持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能力和职责,发挥专业能力与行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出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措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服务的连贯性、可及性和系统性,突出图书馆的行业特色与专业性。所谓实效为先,是指省馆投入到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任何资源、项目、活动等,都应当讲求实效,以能满足乡村特别是农民具体需求为评判标准与工作导向,杜绝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

3 省级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角色分析

省馆投身乡村文化振兴,应当厘清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服务边界和介入程度,不挤占过多图书馆资源的同时避免与乡村文化振兴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的潜在冲突。

3.1 乡村文化治理的参与者

乡村文化治理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省馆是乡村文化治理的参与力量。省馆可以发挥其乡土文化重建智囊的作用,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溯源与考证,挖掘乡村文化(治理)资源,帮助乡村治理主体重新整理和认识当地乡土文化的发展源流与当世价值,唤醒农民乃至旁观者的乡土文化自觉与自信。乡村文化治理,离不开对乡村社会的价值信仰、伦理规范和公共精神[12]的重拾与塑造。省馆拥有大量承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植根于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馆藏,常态化开展的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教育等活动,还有成熟的文化服务机制。省馆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和机制介入乡村文化治理,依托农家书屋、村史馆、公共文化服务云(站点)等开展服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家风、传统美德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推动乡土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的融合创新,增强开放性和包容性,使根植于乡村传统的本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体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3.2 乡土文化收集、整理与传播的贡献者

乡土文化是乡情的重要载体,是乡愁的主要源头,也是乡民的日常精神寄托。在乡村内部,随着都市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外来文化进入乡村,当地的原生态文化受到冲击,村民对原生态文化的认同感也逐渐丧失[13]。随着人员在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传统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乡村关系、邻里关系、同乡关系等正逐步走向离散,农民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减少,对乡村集体事务的参与度和认同度逐步降低。整体上,乡土文化衰落与乡村衰败几近同频共振。从根本上讲,乡村振兴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与治理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与再造。省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土文化的收集、整理、传播切入是非常恰当的,能发挥自身所长,弥补乡村文化建设在知识、能力、创意等方面的不足。省馆藏有方志、家谱、舆图、金石、碑帖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长期从事地方风物记录与历史文化名人典故的收集整理工作,有经验丰富的地方文化研究团队。从乡村社会本身观察,能够对社会起到整合作用的主要有组织、文化及精英三种机制[3]62-73。省馆帮助乡村基层政府组建专业团队,系统收集、整理辖区内的乡土文化资源,阐释和传播乡土文化特色与精神要义,挖掘新的乡土文化增长点,培育乡土文化的继承者与新乡贤,传播乡情乡音,都是其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式。

3.3 乡村图书馆业务模式的创新者、推广者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虽已进入“黄金时代”,但图书馆事业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1]的要求,目的在于引导以省级图书馆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优质资源与服务直接惠及乡村和农民。现阶段,省馆服务乡村,以一己之力覆盖全省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更多的是要投入相应的资源并制定活动机制,创建可行、有效的乡村图书馆业务服务模式或范例,撬动图书馆行业协会、业务联盟、志愿者服务组织等共同投身乡村文化振兴,成为面向乡村和农民的图书馆业务模式的创新者、推广者。省馆要着重做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运行与面向农民的阅读服务两方面的工作,打造示范性图书馆服务空间和可复制的阅读推广模式。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域,在乡村建造或改造图书馆服务空间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空间的多重价值与多种功能,要融知识性、趣味性、本土性、公益性、舒适性于一体,努力增加空间的容纳量并增强包容性。阅读推广服务要做好业务与对象分类,重点面向老年人、少年儿童提供面对面的现场服务,同步面向青壮年提供书刊外借、信息咨询以及其他线上服务。阅读推广服务则要特别注意加强需求调研,激活农民参与的主体能动性,在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基础上,开展内外联动、自上而下、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服务,探索可复制的阅读推广模式,逐步解决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高层次化问题。

3.4 乡村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采集者、供给者、传播者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就是优质文化资源的供给。一方面,乡村本土文化要能够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作品,用鲜活的形式影响人、鼓舞人、引导人,夯实文明乡风的乡土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省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向乡村投入优质文化资源,贯彻国家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满足农民的文化、艺术、学习、休闲、娱乐需求的选项。与城市丰富的文化服务资源相比,贫困地区文化服务资源极度匮乏,居民几乎没有可替代性的服务选择[14]。省馆深入乡村面向农民直接开展服务,不仅是图书馆保障大众平等检索和利用信息职能的体现,也是对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尊重。

省馆应当努力成为优质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采集者、供应者与传播者。随着以5G 技术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生态日趋成熟,数字资源的采集、整理、发布、服务等更加便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走向泛在化,省馆也迎来了下沉基层、扩大服务覆盖面的良好时机,获得了从基层汲取资源、创新业务的直接渠道。省馆要重点通过当地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文化云、公众号等线上服务,精选优质资源服务乡村和农民,保障服务的系统性、连贯性与可及性。同时,省馆应有选择、分步骤地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记录与整理工作,围绕乡情、乡愁、乡音等元素构建乡村数字文化资源数据库,持续推进后续服务及开发利用。另外,省馆还要加强与乡村基层政府的联系,收集、整理、推广当地乡土文化资源,提升乡土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省级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与策略

省馆应当聚焦乡土文化资源、乡村公共空间、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等要点,以优化文化教育资源供给、丰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内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重点方向,指导开展乡村图书馆服务,调动各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弘扬孝老爱亲、尊师重教、和睦互助、勤俭朴素、守信重义等传统价值观,激发农民的心理归属与情感皈依,助力提升乡土文化的凝聚力和乡村治理的文明程度,进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4.1 协助加强乡土文化资源建设

4.1.1 挖掘、整理、传播乡村本土文化,夯实农民的文化与情感认同基础

乡土文化资源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农民群体性日常交流中产生的关于文化共识与价值认同的固化物,是约定俗成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强大的束缚力,是乡村文化振兴资源建设的重点。当前,因面临“乡村文化主体流失、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挤压、国家文化建设方式有误区”[15]等现状,乡村文化深陷危机。作为外源性的乡村文化建设力量,省馆要尊重乡村和农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支持乡村挖掘、整理乡土文化资源并协助传播、推广,帮助广大农民重拾乡村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整理村屯史料,登记村落和家族的名人典故,帮助整理家谱,协助阐释家训家风,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资料出版、信息登记、建筑翻修、专题片制作、口述影像记录等方式,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固化,吸引乡村文化主体回流。二是大力宣传乡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部分,弘扬乡村传统道德和家庭美德,鼓励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乡村文化习俗;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和改造乡土文化中落后与不合时宜的部分,推动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话语体系乃至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的改革创新。三是尊重乡村和农民的个体差异,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进程中更加重视乡村的自主性和农民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省馆输入乡村的文化资源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确保农民能从中获得真切的求知向学和休闲娱乐的益处,进而提高他们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和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4.1.2 丰富乡村阅读推广资源,优化面向农民的阅读推广服务供给

帮助每一个人培养和提升文化素养——从读写能力到科学素养、从信息素养到艺术修养,这是公共图书馆的永恒使命,也是公共图书馆助力消除贫困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方式[16]。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为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在阅读推广资源的数量、质量、针对性、可及性等多个方面,乡村与城市差异巨大,农民阅读还存在资源少、能力弱、意愿低、效果差等问题。省馆拥有大量优质的阅读推广服务资源,熟悉省域基本情况和特点,在针对不同对象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在5G 等新技术的支持下,省馆资源与服务对乡村和农民的可及性也大为增强。省馆应当加强适农资源的整理开发,加大线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服务资源和活动的投入,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组织方式和阅读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的阅读欲望,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省馆要和同行特别是县级图书馆共享专题展览、知识讲座、科普活动、征文比赛等资源,依托后者将阅读推广服务延伸至乡村,开展面对面服务,以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省馆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和不同基础的村庄举办现场阅读推广活动,不断优化阅读推广资源与服务供给,做好示范,久久为功,逐步解决乡村“因为缺少阅读文化价值的有力支撑,农民不想阅读,也不情愿接受阅读服务”[17]的问题。

4.2 探索搭建多功能的乡村文化服务平台与空间

4.2.1 搭建多功能移动服务互动平台,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当前,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提升群众阅读体验,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信息素养,成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要点[18],因此,省馆应努力提升数字化水平,将自身服务和资源的覆盖范围向乡村延伸,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省馆应探索搭建面向乡村和农民的多功能、泛在式移动图书馆服务互动平台,满足农民的学习、培训、休闲、娱乐、展现、表达欲求,附带利用平台为农民销售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在推动省馆优质服务资源下沉的同时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一方面,省馆要对照资源数字化、服务泛在化、访问简单化、互动智慧化等要求,完善服务平台的内容与架构,突出平台的实用性,提高平台的文化、教育、娱乐、新闻、经济功能,满足农民的多元化需求。服务平台不仅能使农民从中获得知识、技能等生产生活实用信息,同时还能在子女教育、老年康养、医疗咨询、就业服务乃至娱乐交友等多方面为农民提供帮助,增强农民对平台和图书馆服务的黏性。另一方面,省馆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免费向农民提供专业服务,衍生的“农村电商”“土特产网上集市”等功能,应以免费为原则,以收取成本价为上限;同时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提升平台的便利化使用程度,简化登录、注册、使用的程序,优化交互界面,强化农户隐私信息安全保护;要加强互动功能设计,及时收集反馈农户信息,搭建便于农民展示交流、评价学习的虚拟网络空间,提高平台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2.2 建立示范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站点,挖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价值

乡村文化空间是农民的主要生活空间,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造就了特色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19]。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重建乡村文化空间,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与本土文化自信,传承和开发乡村文化的历史、社会、艺术、科学、道德、生态等多元价值,形成价值引领、文化认同的共同基础,激发乡村和谐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当前,物理空间局部割裂、文化记忆片刻中断、核心价值部分断裂等是大部分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20]。因此,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推动乡村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空间场域中健康发展,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乃至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省馆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上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建设若干示范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站点,从空间布局、资源配备、特色表达、风格设计、设施设备等多个方面因地制宜建立标准,辅之以科学的空间服务规范与自动化管理手段,精准阐释和表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与功能,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学习、休闲、交流场地。此外,还要坚持空间的开放性,为其他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入口和便利,扩充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渠道与资源供给来源。

4.3 增强省馆信息服务对乡村和农民的可及性与实效性

4.3.1 提供一站式和嵌入式信息服务,增强图书馆服务的可及性

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服务是省馆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省馆更应着力在涉农服务的覆盖面与精准度上下功夫,建设信息参考咨询服务的虚拟网络与实体空间,提高信息服务的可及性、公益性、集成度与可信度。首先,省馆要将等需求上门变为送服务下乡,主动对接乡村文化振兴相关选题与农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参考咨询服务。省馆要依托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站点建设信息收集渠道,搭建可反馈需求的在线平台与移动服务机制,应用语音识别、手写输入等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提交服务需求的速度和便利性。其次,省馆要加强对馆藏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传播,特别是在涉农信息方面,要主动分析当前本省农业发展的特点与农民致富的突出需求,构建主要产品、特色产品、新产品等专题资源体系,加强宣传推广并进行主动推送,以便用户免费查询和使用。再次,省馆要充分利用其在长期服务中积累的社会信誉,依靠优秀的信息加工服务团队,主动开发涉农专题信息,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和精准度,最大限度扩大信息的容量,抓好信息分类与标引,为提高信息查询的查全率、查准率奠定基础,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解决方案。最后,省馆要探索开发新型服务方式,尤其要利用好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建立了帮扶关系的乡村和有关机构,选拔精干力量全流程跟进对接,并提供嵌入式服务,进而提高服务的美誉度。

4.3.2 服务乡村文化能人培育,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基础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能人的培养是关键,因为他们是乡村里的文化精英,更是乡村文化振兴各项工作的重要整合者,他们具备的社会声望、领导能力、社交技巧,是重要的公共联结因素[3]62-73。省馆应加强开展乡村文化能人培育有关的工作。一是省馆积累了大量记载乡土文化传统和记忆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但能通过多种方式为乡村文化能人培养提供资源保障,还能通过对乡村本土文化的追溯和阐释激发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升他们对传统艺术的认可度;二是省馆给予指导并建设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站点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和辅导教师,为乡村文化能人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师资力量;三是省馆在业界的地位有利于其面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宣传推广乡村文化能人的工作成果,并联合他们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销售工作,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提高他们在行业和所在地的声望,培养文化能人的领导力和凝聚力。

4.3.3 加强智库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各主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是基本路径,同时须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省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应着力将自身建设成支持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智库,提供智力和决策咨询支持。在决策咨询方面,省馆一方面要整合自身资源,在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传统、基础条件、方向路径、政策措施等方面为政府提供研究、评论、报告、评估等咨询服务;另一方面,省馆要依托图书馆业务撬动体制内资源,提供乡村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方案,如利用为省人大、政协提供“两会”服务等机会,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代表议案或委员提案,关心支持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文化建设发声。在信息咨询方面,为乡村提供乡村文化有关的定题服务,帮助乡村厘清文化建设重点和方向,并提供思路和方法建议,为吸收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准备与实践指导。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省馆应发挥自身的中介优势,积极挖掘乡村文化建设项目,向有关单位、企业、志愿者组织等宣传推介乡村文化建设,提供项目咨询服务。要实现此目标,省馆需着重抓好智库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熟悉农村、关心农民的人才队伍,奠定智库服务基础。同时,省馆还要加强与外界尤其是乡村振兴相关的部门、机构、团体、个人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信息收集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努力提升服务效率。

4.3.4 加强质量监测与评估反馈,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以行政村为单位“农家书屋”的全覆盖,但村民对书屋的利用率并不理想,其服务效益较低。调查显示,去过农家书屋的村民仅占57.66%,农家书屋只是空有形式,没有在村民中间发挥实际效用[21]。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考评重点应当从硬件铺设转为服务效能,充分发挥省馆等专业机构在质量监测与服务评估方面的作用。省馆可通过加大服务宣传、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指标等措施,规范县级以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日常服务行为,强化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提高农民对基层文化服务的认知与利用水平,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省馆还可常态化开展对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书刊资源借阅、信息参考咨询、老年人阅读服务、少儿阅读辅导等服务的效益评测,收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评测标准,推动基于需求导向的业务创新,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确保图书馆受到所有人的重视和支持,更容易保证图书馆的长期生存和成功[22]。省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对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已基本搭建起“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基层文化服务框架[23],但面向乡村和农民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效能较低。省馆应当抓住机遇,一方面从文化资源建设、设备设施操作与维护、阅读推广、日常管理理念等方面对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加强指导;另一方面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中去,从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的顶层设计、乡村本土文化的挖掘整理、乡村文化能人的选拔培育、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空间的建设管理等多方面贡献力量,实现自主创新。当前,单纯依靠需求驱动已无法保证农村文化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4],因此,笔者认为需采取更多的措施激发乡村和农民建设乡村文化的内部动力。如何更好激发农民发挥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包括动力来源、制度依据、激励机制、保障手段等在内的综合性策略体系,正确处理好乡村文化振兴与组织、生态、人才、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问题,是省馆在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需进一步关注的方向。

猜你喜欢

农民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