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洱海渔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

2022-02-17刘利华大理白族自治州渔业管理站

社会主义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渔业生产渔具洱海

文 刘利华 大理白族自治州渔业管理站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地区考察,殷殷嘱托大理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的渔业资源不仅关系着地方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是整个洱海全域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界相关研究表明渔业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和治理者,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水质状况决定鱼类的生存,鱼类的活动能影响水质环境,有水就有鱼,鱼水共生,组成和谐的水域生态系统。科学处理好洱海渔业生产对洱海环境影响的问题,对落实全域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洱海渔业生产方式历史沿革

追溯洱海渔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其生产方式主要是捕捞业、人工增殖放流及人工养殖三种方式。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前)为自然渔业阶段,人工捕捞基本无化纤网具,使用的网具以麻、竹类等网具为主,生产力低下,这一时期的渔业生产活动对洱海环境的影响较小,1941年洱海渔业单产仅为1.17千克。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1年)以自然渔业为主,并开始实施了局部短期禁渔制度,前期基本沿用传统的渔具渔法,渔业生产逐步由个体生产发展成为有组织的集体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捕捞渔业队,渔具渔法以鱼沟、鱼田、鱼堆及大拉网为主,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化纤网具,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洱海渔业捕捞年平均产量达到3027.83吨,平均单产为8.1千克,渔业生产对洱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阶段及之前捕捞的水产品主要为洱海土著鱼类、虾类、螺类。

第三阶段(1971年至1986年)开始在洱海投放四大家鱼苗种,由此带入了野杂鱼类,改变了洱海原有的鱼类区系组成,土著鱼类种群优势明显减弱,外来鱼类种群占明显的优势,后期高背鲫鱼产量约占鱼类整体产量的70%。

第四阶段(1986年至2015年)实行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渔船“双取消”政策。由于洱海湖内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同时太湖新银鱼移植成功并形成产量,机动渔船大量发展、环湖周边大量开挖鱼池,这一阶段的渔业生产对洱海湖内生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大量的网箱养殖草鱼,以捞取洱海投饲为主,致使洱海水生植物大量减少;加之环湖周边湿地大量开挖鱼池养鱼,湖泊自净能力大大减弱,产生了大量养殖废水;机动渔船无序快速发展,对机动渔船的管理特别是环保管控政策基本空白,大量的油污废水及渔民的生活垃圾直接进入洱海,导致外来污染源超过了洱海本身的自净能力,这一阶段渔业生产活动对洱海水质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五阶段(2015年至今),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不断加大洱海保护治理的力度,大理州积极做好“七大行动”,即在洱海流域全面开展“两违”整治行动(整治流域违章建房、整治流域餐饮客栈违规经营)、村镇“两污”治理行动(整治村镇污水、整治村镇垃圾)、面源污染减量行动、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流域综合执法监管行动和全民保护洱海行动,同时重点对《大理州洱海保护条例》进行了第四次修订。洱海实行“双取消”(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同时取消环湖周边的鱼池,人工增殖鱼类种类更加合理,封湖禁渔时间更加趋于合理。这一阶段人工增殖鱼类投放基本接近于保水渔业,在尽量恢复洱海土著鱼类前提下,投放滤食性鱼类,维护和保持洱海生物多样性,对洱海水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洱海湖区渔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是捕捞渔具使用不规范造成的影响。目前可使用的渔业工具中,大型定置张网类和拖拉网类渔具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较大,包括网堑(迷魂阵)、虾笼、地笼、大拉网、岸滩小拉网等渔具,特别是张网类的渔具既捕虾又捕鱼,制作简单、造价低廉、设置方便,此类渔具被广泛使用,对洱海渔业资源危害较大。另一方面就是大量引进外来鱼种造成的影响。洱海原有17种土著鱼类,现今重要的大理弓鱼、油鱼、土著鲤鱼等成为了濒危鱼种,这与当时引进鱼类时缺乏对洱海原有生态系统影响的论证有很大的关系,一是无意带入的野杂鱼类对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二是在投放品种的选择上不太注重科学性,未根据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及生物群落的组成多方面进行科学论证。目前洱海引进鱼类大约有16种,只有6种鱼类是人为主动引进的,其它的都是无意间带入或者是其他渠道进入的。无意带入的野杂鱼如子陵栉鰕虎鱼等鱼类,繁殖力、适应能力强,食性广,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消耗了大量的天然饵料资源,存在吞食洱海土著鱼类受精卵危害,这是导致洱海土著鱼类产量及数量锐减并成为濒危物种的原因之一。

对统筹发展洱海绿色渔业的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母亲湖。洱海以环境保护优先,在保护环境中发展渔业生产,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洱海保护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攻坚定力,聚焦难点重点,落细防治措施,全力打好洱海水质保卫战,持续提升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质效。在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着力研究制定洱海禁渔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渔政管理,协调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工作格局。

进一步提高认识站位,洱海保护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是一项需要“治根治本”的工作,决不能在工作中出现任何的松劲、懈怠和停步。大理州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必须深刻认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一步提高站位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层层压实责任,坚决扛起洱海保护的政治责任。对涉及洱海流域的乡镇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洱海渔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坚决取缔有害渔具渔法,保证人工放流鱼类的数量及成活率。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精准有力地推动各项防治措施落细落实,持续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新的成效。

精准识变、积极应变,针对特殊节点、重要区域加强水体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发挥好专家团队作用,科学分析研判水质走势,动态调整、适时调整相关工作措施。构建和完善保水渔业理念,加强对引进外来物种管理,对进入洱海外来物种的引进放流必须做好预先生态安全评估和科学管控,有效管理周边群众私自向洱海湖域内进行放养的行为。从源头上进行科学管控和合理生产,紧盯洱海保护治理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聚焦当前季节性重点工作,在统筹部门联动、细化任务调配和强化网格管理上靠前发力、强劲用力,毫不松懈地把防治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

树立系统化思维,正视工作差距,找准问题所在,总结工作经验,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完善洱海保护快速联动应急机制和日常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治理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微信、抖音等多种媒体形态,扩大宣传覆盖面,广泛发动群众及时举报涉渔违法犯罪行为,常态化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强化舆论引领,加强对《洱海保护条例》的宣传,切实形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社会氛围,引导群众养成文明生活方式,注重以案释法,对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公布一批典型案例,以儆效尤,形成强大威慑力。扩大群众参与度,增强主人翁意识,让保护洱海生物多样性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洱海渔业生产与洱海环境改善双赢目标。

猜你喜欢

渔业生产渔具洱海
数据
湖南省渔业生产中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建议
自制渔具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高温天气对大连市旅顺口区渔业生产影响及建议
农业农村部:力争2020年底全国海洋禁用渔具基本杜绝
洱海太湖石
基于加强渔船管理工作确保渔业生产安全的研究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