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铸就时代青年“精神钙质”:作用机理、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

2022-02-17孙路亮杨立志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红色

孙路亮,杨立志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兴党、强党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体现民族特色、彰显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精神标识,为建构中华民族价值体系,塑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为铸就新时代青年“精神钙质”提供丰富内涵。

一、红色文化铸就时代青年“精神钙质”的作用机理

(一)红色文化的理想指导功能

理想体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激励个人不断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是激励民族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个人而言,一旦缺少理想便失去前行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则会缺失凝聚力和生命力。百年来,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对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著与渴望。以红色文化铸就时代青年的“精神钙质”,就是以红色文化指导时代青年塑造个人理想,并引导其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影响和塑造时代青年个人理想。青年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受知识水平、价值情感、环境氛围等影响,其个人理想千差万别。青年由于涉世不深,阅历不足,对社会缺少足够的了解,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容易在不良思想的诱导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若任由其发展,极易误入歧途,更会阻碍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实现。这就需要加强对青年个人理想的引导与塑造。红色文化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以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理想信念为源泉而构筑形成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文化体系。红色文化通过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价值准则影响青年对个人理想的设定,指导时代青年塑造既凸显自身特点又充满生机活力的个人理想。

二是红色文化引导时代青年将其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青年的个人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构成要素。青年缺少个人理想,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与支持。青年作为社会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个人理想往往蕴含着新观点、新思维、新价值,为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实现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作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明确的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通过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宣传党的红色文化,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讲好党的故事,让广大青年在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中逐渐了解、认识党的历史,在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中认同、坚定政治信仰,自然而然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之中,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供强大推动力量。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

红色文化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其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观。在价值观的影响下,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逐渐趋于一致或相同,进而达到夯实社会思想基础的重要目标。以红色文化铸就时代青年的“精神钙质”,就是在既有的价值框架内,以持久的红色精神引导帮助广大青年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能够有效制约西方敌对文化的渗透,提高我国社会文化的纯洁性。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西方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社会。由于各国间政治利益、价值观念等差异,外来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降低人们对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严重危及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持续影响和熏陶,弱化西方敌对文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冲击与影响,稳固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进而提升社会文化的纯洁性,为塑造时代青年良好的精神品格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是红色文化为时代青年精神品格塑造提供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善的价值标准和准则。文化是多元发展的,文化冲突在所难免。百年来,受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各式各样、形形色色文化的影响,广大党员们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作风和优良品格的高度凝练概括,历经百年实践检验,其价值标准和准则适应广大共产党员身心特点,满足其自身价值追求,为广大党员所认同和遵守。作为一套成熟完整的价值标准和准则,红色文化在与社会其他价值观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广大时代青年在红色文化的持续熏陶下,其自身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趋同性不断增强,从而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其自身精神品格的良好塑造。

(三)红色文化的行为规范功能

人们的行为产生源于个人内在需求和外在诱导的双重作用。红色文化在百年形成发展中已然形成基本制度价值,并蕴含党的基本规范体系,对共产党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与制约作用,并为社会全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通过对广大时代青年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以红色文化自身蕴含的规范体系规约青年的社会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为时代青年的社会行为提供方向和给予调节。通过向广大时代青年进行常态化、规范化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价值情感,塑造正确的思维观念,使广大时代青年能够及时做出“是否应该做”或者“如何去做”等价值判断,从而规范其社会行为。红色文化对时代青年的影响与作用发挥具有持续性,红色文化引导时代青年社会行为的同时,会根据党和国家民族发展需要以及时代特点给予适当调节,保证青年的社会行为在红色文化即社会的基本价值框架内平稳展开。

二是红色文化为时代青年的社会行为提供价值支持或制约。青年的社会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其内在需求和外在诱导共同作用的具体表现。青年的社会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否则其社会行为因缺少生长的价值土壤而难以持续和进行。红色文化以其蕴含的制度价值为青年社会行为提供价值支持。青年作为独立个体,但却不是独立存在的,其身处社会系统之中,与其他社会个体一同形成纷繁复杂的利益网络。为减少利益冲突,则必然需要协调利益矛盾,红色文化以其基本规范体系对青年的社会行为形成强大的约束力,有效制约其社会行为,防止其社会行为对社会系统形成的冲击与威胁,保障社会系统的平稳运行。

二、红色文化铸就时代青年“精神钙质”的基本内涵

(一)在红色文化中淬炼信仰的灵魂,铸就时代青年“守真、求真”之精神

真理坚定信念,信念成就理想,理想指引方向。坚定信念首先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新时代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成就表明:正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才能推动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支撑党和人民不断奋勇前行。而一旦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放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我们党就会丧失灵魂、迷失方向。坚守理想要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不懈奋斗与执著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1]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是激励和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使中华民族日益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要铸就时代青年“守真、求真”的“精神钙质”,就要引导广大青年熟读、常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2]82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固本强基,用丰富实践探索真理、增长见识,在知行合一中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诚践行者。

(二)在红色文化中牢记初心使命担当,铸就时代青年“务实、践行”之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11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理想和目标铭记在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始终肩负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3]5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3]15。百年来,正是对初心使命的始终坚守与践行,中国共产党才由成立之初50余人组成的政党逐渐发展壮大为如今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百年大党;正是对初心使命的始终坚守与践行,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下先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伟业、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一步步从石库门走到天安门,从兴业路走到复兴路,成长为团结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一往无前、开辟未来的执政大党。新时代的青年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这与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必然需要一代代的青年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4]铸就时代青年“务实、践行”的“精神钙质”,要引导广大青年在知史、学史中了解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担负使命的百年历程,在明史、悟史中领会坚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的深刻道理,要引导广大青年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坚持以党的伟大精神指导实践,指引方向,规约行为,努力成为初心使命的坚定实践者。

(三)在红色文化中磨砺顽强意志,铸就时代青年“无畏、斗争”之精神

不怕牺牲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无所畏惧、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敢于斗争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纵观党的百年历程,“牺牲”与“斗争”存在于每一个需要挺身而出的重要时刻,不仅存在于革命战争时期,也存在于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诞生于革命战争时期,其诞生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李大钊、何叔衡、蔡和森、夏明翰等无数共产主义战士为孕育和呵护“这一幼小生命”而壮烈牺牲于敌人的枪口之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解放军战士、共产党员纷纷冲锋一线,用坚强的身躯和顽强的意志铸起抵挡灾难的钢铁长城;新时代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涌现出无数最美逆行者,他们大都年龄尚小、阅历尚浅,但却展现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崇高情怀,成为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他们都是以亲身实践来生动诠释和充分彰显“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品格。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铸就时代青年“无畏、斗争”的“精神钙质”,要在深入了解与感悟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感人故事的基础上,引导青年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承继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格,从现实难题的分析、解决中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增强忧患意识,面对利益取舍敢于“舍小我顾大我”,面对形形色色的风险挑战敢于亮剑、敢于出击、敢于斗争,争做党和人民的先锋战士。

(四)在红色文化中涵养忠诚为民情怀,铸就时代青年“忠诚、奉献”之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5]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对党忠诚放在第一位,始终以清醒的政治头脑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定党的领导,始终在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严格遵循正确的政治要求和政治原则,在严于律己、严于克己中严守政治红线,坚守精神净土,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筑牢清廉、为民、务实的政治品格。历经百年实践检验,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贞不渝、始终坚守,才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和发扬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者和开拓者,成为亿万人民的持久拥护者和爱戴者。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更是一部忠诚于党、热爱祖国、为民造福的青年运动历史。在党和国家的每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青年始终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开拓者和引领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进入新时代以来,青年们更是在强国建设中积极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从上山下乡到“三支一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脱贫攻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乡村振兴、从疫情暴发到疫情防控等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随处可见青年们的身影。新时代的青年正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伟大奋斗书写“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完美答卷。

“对党忠诚甘奉献,莫负人民谋国强。”铸就时代青年“忠诚、奉献”的“精神钙质”,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作用,感悟红色精神所展现出的思想伟力,教育广大青年从忠党、爱国、为民的崇高情怀中树立忠诚于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坚定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信心和勇气,努力成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强国一代。

三、红色文化铸就时代青年“精神钙质”的实践路径

(一)研行合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329新时代发挥红色文化对青年的精神塑造功能,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在红色文化的学习与践行中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青年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是推动红色文化入课堂、进书本。传统的思政课偏重理论讲解、课程内容枯燥、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抽象难懂、干瘪乏味,致使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红色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系统,蕴含着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朗朗上口的红色歌曲,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讲红色故事,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著作,组织学生唱红歌、观看历史影像资料,邀请老红军战士或革命烈士子女进课堂讲故事,并依托先进的VR技术,带领大家云参观革命旧址和纪念馆等形式,在多措并举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堂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中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

二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实践。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不能仅仅停留于学校课堂,更要努力打造行走的校外思政课堂。要带领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和革命老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疫情影响下学生外出实践的风险性较大,学校应深入挖掘学校驻地及所在县市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开展实地教学活动,通过参观革命旧址、参与革命纪念馆讲解活动、参与寒暑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服务活动等,在实践中加深对革命历史事件的了解、加强对革命历史人物精神品质的学习、强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使广大青年在知行合一中净化自己的心灵、磨砺坚强的意志、提升良好的品格。

(二)平台建设: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与形式

红色文化相较于社会其他文化,内容题材相对严肃、内容主题距今时间较为久远,不为广大青年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因此红色文化与当下青年的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对青年的精神塑造效果不甚理想。新时代“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7]333,积极优化红色文化内容,调整其话语叙事特点,有效发挥其精神塑造作用。

一是调整红色文化的话语叙事特点。青年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其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敢于表达和发声,已然成为当下媒介实践最活跃的主体,并逐渐在公共媒体平台上拥有一定的话语主导权,日益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竞相争取的“宠儿”。在新时代传播环境下,发挥红色文化对青年的精神塑造作用,红色文化要以契合当代传播语境为前提,紧密贴合新时代青年的话语叙事特点,积极打造适合青年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符合青年媒体使用习惯的传播模式,不断优化其内容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采取年轻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满足新时代青年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二是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新媒体的技术革新与发展只能吸引媒体用户的短期驻足,而媒体平台的长期发展要以优质内容的稳定输出为根本。新时代以来,各式各样的文化借助媒体平台涌入我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内核,凝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精髓,是具有良好传播力的优质文化。红色文化要积极打造媒体新阵地,拓展传播渠道,依托内容优势充实媒体平台的传播空间。同时,红色文化要在保持其先进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借助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优势力量提升红色文化对青年的长期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效果反馈:强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塑造效果评价和反馈运用

红色文化对时代青年的精神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以健全的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为红色文化精神塑造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重要保障。当前,在红色文化塑造时代青年精神品格的具体实践中,对其实际成效的评价依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反馈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新时代健全红色文化对时代青年精神品格塑造成效的检验与评价,要在明确评价方式和强化效果反馈运用等方面着重发力。

一是明确评价方式,坚持“两结合”。既要坚持整体性评价和个体性评价相结合,也要坚持综合性评价和单一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首先,评价红色文化对青年精神品格塑造的实施效果既要坚持整体视域,了解红色文化对广大青年精神品格塑造的长期效果,也要注重个体视角,了解红色文化对青年某一年龄阶段或青年精神品格某一方面的具体影响,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相统一。其次,评价红色文化对青年精神品格塑造的实施效果,既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标准,综合考量其整体实施成效,同时也要将红色文化对青年真善美精神品质的塑造成效作为根本评价标准,贯穿评价的始终。

二是强化反馈结果运用。“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7]342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理论课题,以红色文化塑造新时代青年精神品格既是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以实践为根本手段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要认真对待红色文化塑造新时代青年精神品格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强化反馈结果的分析与运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提升其理论深度,调整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与方式,优化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提高红色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强化党对新时代青年的领导。

新时代以红色文化铸就青年“精神钙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内容挖掘与理论研究、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表达与呈现、强化红色文化对青年精神塑造的效果评价与反馈,更好地宣传党的先进文化,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以党的优良品质和先进作风涵养青年的心灵、规约青年的行为,努力使青年成为肩负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一代。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习近平论远大理想
关于“吃” 的远大理想
追忆红色浪漫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