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医学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浅谈“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教学设计
2022-02-17杨晓艳周永顺
廉 莹 杨晓艳 周永顺
新乡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整合医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指的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即新课程的发展观。在形式上讲究知识的积累和思考力、判断力的提升;在时间上强调终身发展,既引导学生发展,也促进教师发展。注重教学相长,以学促教,多元化生成性发展。
以护理专业二年级内科重点章节“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为例,尝试用整合医学发展性的教育思路,全面设计课堂教学。以此探究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研磨教材
授课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内科护理学》。这本教材属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第一套规划教材新修订版。它的亮点有三:实用、够用、精炼。既贴近临床,又涵盖护考考点,整体结构干净利落,非常利于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这本教材囊括了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护理,其中在血液系统中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就是缺铁性贫血。所以,本节内容属于教材的重点章节。
二、定位目标
对于高职高专护生来讲,实用性是重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到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需要找准三维目标(结合大纲):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能够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流体验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分组合作,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爱伤意识和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强化人文价值。
三、优化教学内容
本节课围绕缺铁性贫血谈了三个问题:缺铁性贫血是什么?为患者做什么?怎么做?其中,护士指导缺铁性贫血患者“怎么做”是重点,“这么做的原因”是难点。内容取舍上,结合教学大纲,按照学生逻辑思维的特点,将治疗与用药护理两部分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可放在一起讲解。另外,结合大纲重点内容补充三点:(1)铁吸收率的对比;(2)影响铁剂吸收的食物;(3)注射铁剂总需量的计算公式。
四、分析学生情况
授课对象是护理专科二年级的学生,前面学过基础医学课程,对血液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已经有所了解。而且上节课又学习了贫血的一般表现和常规护理,所以在这些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学习缺铁性贫血,仅仅是知识的递进和细化,理解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医学基础较薄弱,对医学概念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回顾旧知和新课导入,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同时,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接受新事物途径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参与性高,因此,传统授课已不能适应现代课堂。
五、设计教法和学法
多种融合,因材施教。
教法:案例教学、问题导入、分组讨论、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听课的兴奋点)。
学法:听讲、阅读、质疑、探究、试验、角色扮演等(自主学习,参与课堂教学)。
六、编制教学程序
按照教学大纲和目标,分成八个环节:回顾旧知(10min)、导入新课(5min)、临床概述(15min)、护理程序(45min)、课堂练习(10min)、课后小结(5min)、布置作业和教学反思。时间配比上,护理程序占50%,临床概述占20%,其他环节平均5~10min。
(一)新课导入(案例教学法)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关键,在带领学生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以典型案例(有熟知的,也有未知的)开篇,启动学生发散性思维,根据问题按图索骥,提出疑问,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解惑。
教学手段与教学组织:问题引导法——问答法,复习旧知(贫血的相关概念),强化相关知识点,为本节新课的打开做好铺垫;个别教学,根据难易程度分别提问5名学生,考查上节课知识掌握程度。案例教学法,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典型案例;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查找线索;探究法,学生根据患者病史推断出“贫血”,提出疑问:此贫血是否与缺铁有关呢?通过讲授法+参与式教学,学生带着疑问跟随老师进入课堂教学探索答案。
(二)难点突破(直观演示+启发探究)
指导学生认知缺铁的原因,就要先引导学生弄清铁代谢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较抽象,所以,建议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讲授这部分内容,增加可视性和形象感。利用动画、图片、结构关系图等形象演示铁的吸收、转运、分布存储和排泄。同时通过直观演示法,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缺铁的原因和后果。在形象化多媒体教学中攻破难点。
教学手段与教学组织:探究法——关键词“贮存铁”,为何“育龄妇女和婴幼儿”出现概率高?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结构图等生动展示铁代谢的过程。板书强化:铁的吸收。集体讨论法——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解析出“贮存铁”和“高发人群”;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明确缺铁的三大原因;启发式教学,学生结合课前案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初步诊断。直观演示法+探究法——学生通过多媒体3D图像直观得出缺铁结果;讲授法+案例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从课前案例中查找出护理评估依据;板书强化:评估重点。
(三)重点突出(实验法+参与法+小组合作+寓教于乐)
(1)缺铁的表现:根据多媒体图片直观了解口角炎、反甲等缺铁的特征性表现;通过“金钟罩球”游戏,让学生了解铁和注意力的关系。
教学手段与教学组织:实验法+直观演示法——利用“杯球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知到缺铁的典型表现;讲授法;班级授课;板书教学,列出常规辅助检查项目;板书讲授法——治疗原则;利用板书讲授补充知识点:“注射用铁的总需量”的计算公式;研讨式教学法——学生结合案例,探讨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法——邀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护士、缺铁性贫血患者和家属,实景演绎护患沟通;直观演示法+合作讨论法——台下同学通过台上护患问诊、查体及病史资料分析,制订护理计划,帮助台上护士共同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补铁美食图片,学生分组讨论,将美食按照自己认为的补铁效果排序,之后教师公布补铁效率排行榜,评选出获胜小组并奖励;通过板书强调关键考点:口服铁剂的护理;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铁剂注射的过程和要领;实验法——现场试吃并论证“补铁神器”;参与式教学:“是真是假?”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铁锅炒菜补铁”“大力水手吃菠菜发力”等,激发学生讨论热情,辩出真理,攻破谣言;启发式教学:论食药搭配补铁的技巧。
(2)自主探究重点议题——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饮食护理:探秘“补铁神器”“美食排行榜”“是真是假”“配餐大师”等科普活动,使学生们能够形象地理解饮食补铁的重点要素。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点睛式”导入:通过一组“缺铁性贫血”的关键词引入课题,以一则“车厘子补铁”的内容吸引学生,带动学生现场品尝车厘子,提出疑问。
a.“补铁神器”为何受欢迎?b.“铁”和“吃”有关吗?c.车厘子真的能防治缺铁性贫血吗?
接下来,带着疑问和学生共同进入正课:
探索第一个问题——“补铁神器”为何受欢迎?(引导学生回答)
依次展开受欢迎原因一:铁对人体很重要。原因二:缺铁很常见。原因三:缺铁影响大。
探索第二个问题——“铁”和“吃”有关吗?
从铁的来源和吸收,得出“铁”和“吃”有密切关系:人体每天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一定量的铁,尤其是婴幼儿。如果人体在特殊时期需铁量增多而摄入不足时,就会导致缺铁。另外,胃酸或食物中的VitC可以将Fe3+还原成Fe2+,有利于铁吸收。如果胃肠功能欠佳,亦会影响铁的吸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补铁妙方一:补铁+VitC有效促进铁吸收。
探索第三个问题——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车厘子)真的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吗?
学生列举出多种常见的富含铁的食物,分组讨论:进行“铁量”排序。公布铁量排行榜,以某些“意料之外”的结果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讲解日常膳食中铁的分类:①血红素铁→主要来自动物血、肝脏和红肉(吸收率高);②非血红素铁→主要来自水果、蔬菜和谷物(吸收率低)。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注重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结论:车厘子虽含铁丰富,但人体吸收率很低,并非补铁效果最佳的食物。
注意:动物铁的吸收率高,但动物肉不好消化,需要借助蔬菜水果中的纤维素促消化、维生素促营养,尤其VitC促进铁吸收。以此,教师带动学生发现补铁妙方二:平衡膳食,每周吃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展示几种食物,让学生从中观察哪些是促进铁吸收的?哪些是阻碍铁吸收的?然后,帮助学生进行纠正:如果以上食物全部阻碍铁吸收,需要讲明原因。教师带领学生发现补铁妙方三:不与阻碍铁剂吸收的食物同餐。
课堂练习一:通过“判断真假”纠正日常补铁误区。
课堂练习二:配餐指导。
小结:以缺铁性贫血饮食指导口诀总结本课重点。
奖励:获胜小组赢得奖励——VitC泡腾片(促进铁吸收)。
结束:补铁美食图——倡议大家为健康加道菜。
(3)整体护理: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探究”,融会贯通护理程序各个环节。
(四)练习的内容与方法
课堂练习:案例分析(好发人群、常见病因、缺铁表现、配餐练习、口服铁剂的护理及预防教育)巩固知识点。
方式:小组探究,教师指导,共同评比。
(1)讨论:课前导入的案例。
(2)案例练习。
教学手段与教学组织:实验练习法——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本节课知识要点;现场教学:教师在台下指导、答疑,观察学生答题思路,判断授课效果;课堂讨论、教师点评。
布置作业:书面形式将案例分析写在作业本上。
预习新课“再生障碍性贫血”,分析缺铁性贫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异同点。
(五)教学反思
(1)案例分析的思路尚未帮助学生完全打开。当学生做案例分析遇到简单、直观的案例时,一目了然;但遇到稍微复杂些的案例,学生解题还会有些茫然。教师需要进一步摸索技巧,在案例练习中培养学生的“题感”。
(2)教材开篇“情景导入”的案例适合放在学完血液系统之后再讨论分析,案例给的信息有限,单从本节课程内容,仅能考虑“因慢性鼻出血导致的缺铁性贫血”。但因何原因引起患者鼻出血?有待于学完本章后再带领学生进一步讨论。
(3)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学生掌握还不够熟练,护理程序的思维框架尚未完全建立,有待于在习题和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护理犹如写作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套用模块,将疾病特点和护理要点体现出来,多加练习,方可熟能生巧。
(4)整改措施。首先,要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互动氛围良好;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每次课都有其相对特殊性,要具体课程具体分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然后,要积极评价每一个学生。正向鼓励,激发兴趣,提高自信;最后,要精讲精练。课堂上教师不宜“满堂灌”,但也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重点难点的情况而定。 整合医学发展性课堂教学应从教师集体备课开始,发挥每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是整合医学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前提;然后,针对本次课堂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课前高效预习;在真正的课堂教学时间段内,再次明确学习目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现场讨论的情况,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形成课堂评价,对此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最后,课后反思,形成小结,改进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如此,形成一个类似于PDCA的循环圈,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日益提高。
整合医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课前预习可以采取社会调研、微课观摩或参与制作、实验室观摩标本或图片、案例预知等方法;课堂讨论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线索引出知识点、收集学生预习中所遇到的困惑、数据分析或课堂小游戏中的感悟等;学生展示时可以一人独立、小组合作、实物演练或角色扮演等;评价反馈可以是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其他学生评价。达标测评或者是几道基础题,或者是案例分析题,或者通过课外拓展观察学生完成情况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领会运用能力。
结语
通过运用整合医学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内涵型思路来创新设计护理专业理论课“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使传统的课堂角色发生了主导性的变化,教师的“一言堂”在潜移默化当中蜕变成了学生们的“多言堂”“多为堂”,课堂氛围热烈而有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探究合作,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同时带动教师的授课激情,促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瞬间迸发教学灵感,寓教于乐,以学促教,教学相长。整合医学发展性课堂精彩的教学效果在此次的授课设计中得以充分印证。教师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作以精心处理,将相对枯燥的临床专业理论课课程内容进行巧妙加工,充分大胆地运用探究式、体验式多元化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可见一斑。整合医学发展性课堂教学创新式教学设计有待于在医药卫生高职高专院校医学与护理专业理论课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