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2-02-17王淑娟
曲 香 王淑娟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0
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自古就有,本文拟梳理黄炎培先生对劳动教育的论述,吸收其劳动教育的精髓,对新时期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一生中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他的劳动教育思想。
(一)宣扬热爱劳动、劳工神圣的价值观念
黄炎培在《“五四”纪念日敬告青年》中写到,“劳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张”。[1]他认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要自食其力,就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黄炎培创办了中华职校,要求入校学生要写誓约书,第一条便是“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有全体学生轮值担任)”[2]。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
鉴于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手脑分离的现状,黄炎培主张“要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3]。黄炎培在他的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注意训练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推崇手工教学,并指出劳动教学的好处很多,可以提高学生的脑力发育,训练学习者的专注能力,帮助学生祛除虚骄之气。
(三)注重课程的实用性
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一直遵循着实用主义原则。他主张“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做’”[4]。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黄炎培提倡以实际操作、实践应用为原则,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劳动,让实践劳动成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综上我们得出,黄炎培先生认为一要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敬畏劳工,重视工人;二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劳动是人成为完人的途径;三要身体力行,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实操。虽然时过境迁,但黄炎培的这些思想对当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新时期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青年学生在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同时,也了解人民的疾苦及劳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最终形成正确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通过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严谨的劳动态度;通过各类实习、实训、社区劳动、志愿者等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二)劳动教育是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技术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操,离不开实践。真正的大国工匠、时代劳模都是在实践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注重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三)劳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需要。人的成长离不开劳动,劳动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的进步同样也离不开劳动。新时代“劳动”的内涵是“实践”,在信息化时代,更需要社会实践的劳动,才能走出沉浸于网络等虚拟的幻想世界。没有劳动,我们的社会将停滞不前,失去生机。
三、目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弱化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一直处于比较模糊的地位。历任学者对于劳动教育能否和德智体美并列,曾经产生过争议。随着国家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劳动教育才逐渐被学校重视起来,但是劳动教育育人的深层次内涵,实际并未深入人心。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日常的生活技能,还要锤炼学生的品格,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养成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
(二)劳动价值观缺失
劳动教育首先是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价值观缺失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影响。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普遍改善,作为90后、00后的职业院校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渥,备受家人呵护,生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学校大多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公共课程,大学生往往随便应付,重视程度不够;劳动课程实践少,即便组织的义务劳动,往往以学生活动形式开展,缺少老师的系统指导和劳动价值观念的教育。最后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社会现状的影响,当代青年人的择业观悄然发生了变化,制造业工人年龄“断层”严重,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产业转型升级遇困难。
(三)劳动教育内容落后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社会劳动形式已经出现了重大性的转变,第三产业在GDP占比已远远地要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消费性”或“服务性”劳动的比例也空前得到提高。此外,由于信息科技的迅速进步发展,脑力劳动的收入占比也在逐渐得到提高。但是人们一提到劳动教育,第一反应仍然是日常的生活劳动以及车间工人的体力劳动。劳动育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被忽视,有时劳动甚至被用作惩罚的手段。劳动形态的变化,决定了劳动内容也要更新,否则劳动教育将违背现实生活,无法被学生接纳,也将无法取得实效。
(四)劳动教育体系薄弱
目前劳动教育的现状是,思想认识多,理论研讨多,有效行动少,真正取得实效的就更少。劳动教育散落在各类社会实践、技术技能活动中,缺少完善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的内容、课程体系、考评方式等依旧处于摸索阶段。劳动教育不仅在课程体系上欠缺,在师资队伍上也存在短板。一直以来,劳动教育都没有专职教师队伍,而是由各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混编而成。这就导致任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劳动教育的实施等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四、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内化
劳动教育首要的是劳动价值观的教育。知识内化于心,精神外化于行,从而达到了知行合一。进行劳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在内心深处理解劳动的价值,热爱劳动,敬畏劳动,并遵从价值观的内化法则,避免劳而不教的形式主义以及单纯的说教。一切价值观的内化都离不开知、情、信、意、行等五种基本心理要素,在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信心、劳动毅力和劳动实践五大方面入手,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问题引导、反复实践,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其从内心深处接纳劳动,热爱劳动。
(二)加强劳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劳动的内容与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人类已逐渐步入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传授劳动技能,不单单是让学生干体力活,更不能错误地将劳动教育视同文化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
职业院校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时应积极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等教学模式相结合,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要特别关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闲暇教育等新劳动形态,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过硬、具有工匠精神、自主创新能力高、面向未来智慧社会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劳动教学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需实行“必修课+专业课+课程思政”多元组合,多渠道渗透劳动教育。课堂是教师进行劳动教学的重要途径,要开设独立的劳动教学必修课,开足劳动保障、劳动法、劳动保险等相应的选修课;借助专业课程渗透劳动教学,把劳动教学渗透到专业班级的实际教学之中,从学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劳动素质;另外还要充分整合课程思政,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利用课程思政中的劳动元素开展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教育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教材的开发,使之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行业特色。
(四)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
职业院校不同于一般中小学,作为类型教育,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综合特质能力为培养目标,而劳动教学的主要侧重点其实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劳动教学开展离不开社会实践,通过进行丰富多彩的大型社会劳动实践活动,设置劳动教育周,以主题活动形式,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到劳动实践中。一方面要搞好日常劳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条件,将学校里面的学生公寓管理、学校路面清洁等工作都列入了日常的劳动内容;此外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通过开展义务讲座、公益演讲、社区环境清理活动等形式,利用专业知识为社区服务、为他人提供相关专业支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同时把劳动教育和实习实训相结合,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五)完善劳动教育配套体系建设
首先,要完善劳动教育的师资体系。目前劳动教育的师资大多由辅导员、行政人员,甚至后勤人员充当。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样的师资队伍远不能满足课程的需要。一方面,要开展培训,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理论素养及授课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企业人员入校,尤其是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人物,充实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中,优化提升师资队伍结构。
其次,要完善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劳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劳动教育场所。目前的劳动教育场所以校园为主,辅以少量的实训基地,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的需要。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等多元办学途径,开拓劳动教育场所,使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面向社区,面向实际的工作场所,面向岗位,劳动教育应该和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向相行。
(六)形成浓厚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成的制度、精神、行为、物质文化的集合,具有陶冶情操、聚集人心、激励成长的功能[5]。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一直起着润物细无声的重要角色,通过显性方式与隐形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我们要探索建设具有劳动教育特点的学校文化,努力营造优秀的学校劳动文化,在校区内形成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的良好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协会的功能,通过社团组织的各种劳动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栏等,打造更多的具有现代意识、更具艺术欣赏型的劳动题材宣传作品,以增强劳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性;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利用讲座、宣传海报等,教育并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劳动的价值与内涵。
(七)开展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劳动教育除了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培养,还包括对劳动制度、团队精神、劳动管理规程等的体验和学习。对于劳动教育的考核,难点在于劳动观念、劳动素养是内在素质,无法衡量,只能通过外化形态才能得到衡量。要科学合理地对劳动教育进行考核,就要求我们找到合适的评价载体。我们要以育人为目标导向,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加入讨论和分享环节,重点关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和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其次,要将劳动教育考核落实到位,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劳动教育考核结果要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挂钩,和学生评优评先挂钩,劳动教育成绩要计入学生个人档案,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切实投入劳动教育中,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好处,身体力行地践行劳动教育。
结语
幸福的人生离不开劳动。我们必须着眼于当下,着眼未来,全面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系统,注重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广大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增强就业创业本领,培育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