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2.0视域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析

2022-02-17樊丽梅王国雄

科技风 2022年35期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培训

樊丽梅 王国雄

1.江西省永新县第二中学 江西吉安 343400;2.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528041

21世纪,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蜂拥而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发生变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共识。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启动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文件提出了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20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纳入新课程体系八大学习领域之一,信息技术课程由传统课程序列中的“副科、杂课”转变为“必修课”,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课程地位骤然提升。江西、海南、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各省更是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之中,重视程度空前高涨。基于教育信息化2.0与新课程改革定位,信息技术一跃成为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是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镇,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平台。面对如此难得之发展良机,信息技术课程既要突破传统课程序列的副科思维,也要克服信息技术的工具化与异化困境,认识到当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局限所在,加强宣讲,积极探索,从宏观环境建设和微观应用形态两个层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化课堂,助力人才培养与其他课程教学。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困境

得益于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课程序列中不再位列副科队伍,挤入必修行列,重视程度有大幅提升。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相对夯实,教育信息化观念逐渐引入校园,数字化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逐步提升,信息化教学条件逐步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看似旧貌新颜,一切都在顺利推进之中,然而静观当下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受高中升学至上的观念影响,加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信息技术不太重视的态度以及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师资、教法诸因素,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虽名曰重要学科、基础学科,甚至进入高考,然而细论之下,情况却迥然。高中课堂信息技术不仅自身教学虚泛,装饰漂亮的机房使用率也不高。与其他课程相融更是无从谈起,高中教育,平时授课,考试压力大,相融之研讨无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未能切实发挥应有之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观念落后

当下高中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源自外力所推,如政府支持、企业捐赠,学校内生的需求相对较弱,教育信息化重硬件轻软件,教育信息化认知严重滞后。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至学校教师、家长,信息化教育认知观念落后,将教育信息化等同于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巨大作用。信息化教育投入不足,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和创新教学的主动性不够,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性与平台性作用无法发挥。教育信息化大多应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检索诸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新课程融合改革的情况了解甚少,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得益于二十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比较扎实,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边远地区高中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输血”阶段,教学资源与软件多依靠上级提供与企业捐赠,基于自身需要的主动性建设少。目前,各学校的资源库与教学软件数量不少,与当下学校教学实际出入较大,实用性较弱,教师使用积极性不高,加之学校宣传不够,使用率非常低。基于自身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投入低,无法发挥教育信息化作用。笔者曾赴兄弟单位调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机房建设不可谓不美观,配置的硬件不可谓不先进,然而检查其使用记录,却不尽如人意。

(三)信息技术教学虚泛

信息技术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因其课程性质不受各方重视。高中信息技术非核心科目,课程地位尴尬。信息技术无论是教材的编写选用、课程设置、课程性质以及评价考核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皆形式有余,效果低下。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配备越来越多,但使用率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70~140学时只是课表上的摆设,学生每周信息技术课很少,上机时间更少。一到考试季节,信息技术课就要被主课挤占,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教师信息化素养低下

受传统教育观念与应试指挥棒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一直是中小学边缘学科,教学地位低下,信息基础投入较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贫乏、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承担起高中信息化素养培养重任。信息技术人才队伍教育信息化首先在于教师信息化,没有良好的教师信息化基础,教育信息化难以为继。在教育信息化1.0时期,国家就认识到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逐步加强了对学校领导、信息技术教师、全体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江西省作为中部省份,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启动了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全员培训项目。2013年,更是将信息技术课纳入高考。经过这些年“填鸭式”的培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但是现在开展的各类信息化培训多为教育行政部门安排,非基于学校与教师自身所需,教师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学习培训不能助益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教育信息化多集中于硬件和软件操作应用学习,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统筹设计,无法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五)信息技术课程课时量不足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虽赋予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重任,信息技术课程转正为必修课并纳入高中学业考试与高考。由于高中升学至上,信息技术虽为必修课程,却不纳入考试考核,不纳入考试考核就意味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地位虽为必修实则副科,所谓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便无法推进。从当下高中阶段各科目课时量安排来看,稍一对比就很明晰。普通高中学校高一、高二的信息技术课程每周1节课(高三没有信息技术课程),相较于语数外每周6节课与物理化学政治历史每周4节课,信息技术课时量不仅少而且经常被挤占,每逢月考、期中考等一些重要考试,信息技术课程就要被挤占,系统讲授时间少,学生认可度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对课程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与学生成才的影响。

(六)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性不够

基于教育信息化2.0与新课程改革所需,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素养培育与信息技术工具手段,逐渐成为高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手段,引发了高中校园课堂教学的不小变化。随着新课改推进,受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高中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条件、信息技术认知水平等因素所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走入了误区,其他课程教学将信息技术视为工具性手段,当作摆设工具,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思想上不重视,教学上不会用,信息技术不能融入高中课程教育教学之中,无法助力高中课程教育教学。因课题研究所需,笔者鼓励课题组成员在课程教学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考来推进相融工作。在使用初期,课题组老师兴趣盎然,然而经过一段时间教学试验后,月考、期中考等成绩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面对考试压力,课题组成员只能回归到传统教学方式。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析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的基础性、综合性作用逐步提升。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在高中阶段培养信息技术人才,适应未来信息技术社会发展,关系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追求,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信息化2.0视域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需顺应时代所呼与新课改所急,直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名实不副的尴尬处境,克服信息技术的工具化与异化困境,跳出考试窠臼,从国家需要与人才建设的长远角度来思考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宣讲,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单是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更在于理念认知的更新。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化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当务之急在于加强教育信息化宣讲力度,真正树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教育信息化发展,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开展前瞻性规划与建设。对于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的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与中小学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库,搭建教学资源及软件共享平台,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深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地位,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观念创新、认知改变,还需要确立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地位。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应用与辅助教学,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促互进。教育信息化关键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与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育信息化要推动教育现代化,必须明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性地位,不能简单视为副课与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知识性教学的低级阶段,而应进入课程教学过程,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三)搭建多样化培训平台,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育信息化1.0时代,教师信息化培训不少,培训多关注信息化技术技能,上课方式多为单一的讲授,应用层面较少涉及,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出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须改变这种单一低效的培训方式,探索多样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作为,立足于当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搭建多样化培训平台,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信息教育背景、年龄等因素,制定出分级培训计划与不同层面培训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各学校要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发挥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多样式的互动式培训方式,如任务驱动式、主题探究式、项目活动式以及具体信息技术培训等,切合教师课程教学需要,激发教师学习培训积极性。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中学合作,开展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性研究,以科研反哺培训。

(四)搭建“政校企研用”合作平台,建立信息技术教学保障机制

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需要政府、学校的参与,也需要企业、研究机构、用户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核心用户群如一线教师、学生与相关管理人员。搭建“政校企研用”合作平台,可从多维度了解教育信息化需求,畅通政校、校企、政企、家校等信息传递与沟通,提升政校、校企、政企、家校协同育人能力,在平台中沟通、联动,提高教育信息化适应性,保障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五)给予经费与课时保障,确立信息技术课程必修地位

新课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定位课程性质,新课改标准认为信息技术既是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新课改给予了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地位,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也确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些规定对于升学至上的高中阶段来说,信息技术投入大,收益小,于高考无助,这就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严格执行文件精神,加大高中学校信息化投入,明确信息技术课时数量,真正确立信息技术课程必修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育。高中信息技术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平台,其课程设置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高中阶段的知识经验、情感需求,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不仅要夯实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地位,更要超越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困境,建立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助力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信息化素养培训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