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林下大球盖菇栽培试验

2022-02-17张玉铎张东雷郭永杰

蔬菜 2022年2期
关键词:出菇大球菌丝

张玉铎,张东雷,郭永杰,徐 凯

(北京市房山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446)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属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食用菌栽培品种之一。大球盖菇是一种草腐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试栽,先后在福建、浙江、广西等地试种成功,但在科研、生产中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以推进大球盖菇形成良性产业链,同时促进生态环保和农业增收。

房山区在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了1万hm以上新的生态林地,加上原有林地资源,可利用林地资源非常丰富。利用平原造林中遮阳率较高的国槐、栾树等乔木林下资源,以及修剪树枝或者农作物秸秆等作为原料栽培大球盖菇,一方面高郁闭的生态林下阴凉、潮湿的小气候生态环境有利于大球盖菇生长;另一方面,在大球盖菇栽培过程中的喷水和菌渣对林地起到人工灌溉和增加养分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因此,在生态林下发展大球盖菇生产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大球盖菇在房山区的栽培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通过林下不同配方和遮盖措施进行大球盖菇栽培试验,希望为后续大球盖菇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和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大球盖菇1号菌种,由房山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分离保存。

栽培料所用玉米芯、阔叶树木屑均为当地收集粉碎,玉米芯颗粒直径在1 cm左右,木屑颗粒直径0.8 cm左右。

遮阳网规格为70%遮光率。

1.2 林地概况

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石村选取郁闭度在70%以上的人工生态林地,树种为国槐,林木行间距4 m,出菇前期树叶未萌发,无遮阴,出菇后期遮阴率40%左右。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为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配方(质量百分比):F玉米芯94%,麦麸4%,石灰2%;F杂木屑94%,麦麸4%,石灰2%;F杂木屑64%,玉米芯30%,麦麸4%,石灰2%。每个配方分别采用2种林地出菇模式:M出菇期加盖遮阳网,M露天出菇,每个因素每个水平3次重复,共18个处理,每个处理小区面积40 m。

1.3.2 栽培方法

林下大球盖菇栽培季节历如表1所示。每个栽培料配方总干料(自然风干)为2 500 kg,按照配方建堆发酵并调节含水量至60%,并使pH值达到9。林下场地每个小区料床宽1 m、长40 m,南北走向。每小区用种量20 kg,采取3层料2层菌种方式,底层铺料厚度为8~10 cm,将菌种掰成核桃大小,采用梅花形点播,间距15~20 cm,中层铺料10~12 cm,再播1层菌种,上层覆盖料厚8~10 cm,然后覆土3~4 cm。按照试验设计,搭建遮阳网的小区(M)遮阳网距地面高度1.5 m,两边垂地,南北封口,形成遮阴棚。

表1 栽培季节历

1.4 指标调查

1.4.1 发菌及污染情况

播种覆土后分别在第7、14、28、140天查看菌丝生长情况,每个处理小区按品字形选取14个观察点,用手扒开覆土和培养料,查看记录菌丝长势和污染情况,计算污染率,污染率=污染点数/查看点数(14)×100%。

1.4.2 现蕾天数

每个小区单独查看、记录原基出现时间,从播种到出现原基的天数即为现蕾天数。

1.4.3 生物学效率

对每个小区全生育期产量进行记录,用小区总产量除以小区干料用量,即:生物学效率=鲜菇产量/干料质量×100%。

1.4.4 商品菇率

每次采收都对鲜菇进行分级,分为商品菇和残次品,商品菇是符合标准能够上市出售的部分,残次品是无法销售的部分,小区商品菇率=商品菇产量/总产量×100%。

1.4.5 投入与产出

以小区为单位进行记录,投入包括栽培原料、覆盖材料和人工费用,产出是以商品菇产量作为产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单位商品菇成本=单位面积投入(元)/单位面积商品菇产量(kg)。

1.5 数据分析

采用DPS v15.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发菌情况的影响

不同栽培料配方播种后发菌情况见表2。在播种后第7天,3个配方的菌种萌发均正常,无污染情况出现;在第14天、第28天和第140天,配方F有污染,杂菌类型为木霉,3次抽样检测监测点平均污染率分别是16.67%、26.19%和4.76%,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点,可能是因为后期随着温度降低,杂菌菌丝活力下降,逐渐被大球盖菇菌丝覆盖,至出菇期基本已经无木霉危害;配方F、F整个发菌期间无污染情况。在菌丝长势方面,配方F整个发菌期间长势最好,菌丝洁白粗壮,配方F前期菌丝稍弱,后期与配方F无明显差别,配方F菌丝长势最弱,表现为菌丝灰白色,较细弱。

表2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发菌情况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料配方和出菇模式对现蕾天数、生物学效率和商品菇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M和M这2种林地出菇模式下,配方F和F现蕾天数都较短,配方F现蕾天数较长,同一配方在不同出菇模式下现蕾天数无差别。3个配方的生物学效率高低顺序表现一致,均为F>F>F,M模式下分别为47.23%,42.87%,37.33%,F配方比F、F配方分别提高9.90、4.36个百分点,且差异显著;M模式下分别为38.13%,35.30%,31.47%,F配方比F、F配方分别提高6.66、2.83个百分点,且差异显著。同一配方在M模式下生物学效率均高于M,F、F、F配方分别提高5.86、7.57、9.10个百分点,可见,M模式增产效果明显。3个配方在M和M出菇模式下商品菇率顺序均表现为F>F>F,F和F都较高且二者差异不显著,F则均显著低于F和F;同一配方在M模式下商品菇率都高于M,F、F、F配方分别提高15.13、12.00、11.14个百分点,可见,M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商品菇率。

表3 不同栽培料配方和出菇模式对现蕾天数、生物学效率和商品菇率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料配方和出菇模式的投入与产出分析

由表4可知,在M和M这2种林地出菇模式下,不同配方单位面积投入成本顺序均为F>F>F,商品菇单位面积产出量顺序均为F>F>F,商品菇成本顺序均为F>F>F,可见,配方F优势明显,商品菇产出量最高,商品菇成本最低,且显著低于配方F和F。同一栽培配方在M模式下商品菇成本均低于M模式,F、F、F配方分别降低18.93%、16.06%和16.38%,可见,M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投入产出比,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表4 不同栽培料配方和出菇模式投入与产出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F配方菌丝生长最好,与其他2个单一主料配方相比,菌丝健壮无污染,菌龄短,现蕾早,生物学效率高,商品菇率高,优势明显。此结果与马艳蓉、徐来源等、杨四荫等研究报道的在水稻秸秆中添加稻壳、木屑等辅料可以提高大球盖菇产量的结果一致。F配方为木屑和玉米芯混合配方,这可能是2种原料混合能够形成适宜大球盖菇生长的基质物理性状,为菌丝提供更均衡的营养条件。

在统计分析试验数据时,将商品菇和残次品都进行了统计,并计算了商品菇率,旨在能够找到影响商品菇产量的因素,通过技术措施,减少无效损耗,提高生物学效率。试验结果表明,M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学效率、商品菇率,降低单位商品菇成本,经济效益明显,这可能是因为遮阳网除了具有遮阳作用,在树叶未发芽的出菇早期阶段可防止菇蕾或者子实体受到曝晒之外,在整个出菇期还具有隔风和保湿功能,在多风的春季能够为大球盖菇生长提供相对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原基分化,并最终形成商品菇,减少残次品,降低无效损耗。

大球盖菇生产主体可根据当地资源和自然条件情况,将本试验中的F配方和M模式进行组合优化和应用,以提高商品菇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出菇大球菌丝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数理:大球和小球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提高双孢菇成菇率三技巧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协同致病菌
适量添加稻壳有利于灵芝菌丝发育
有多少盏灯
适宜的保水剂浓度可提高食用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