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人民至上

2022-02-17王菲

中华魂 2022年2期
关键词:依靠人民群众历史

王菲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用“十个坚持”高度概括和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突出反映了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的不懈奋斗,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人民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根本价值指向,也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拨开了人类历史的迷雾,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以极其简明的语言概括了群众史观的本质内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的表述突出了群众史观的唯一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观的基础,决定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

《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党纲,明确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领导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领路人,坚信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担当,确立和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人民武装,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战争,依靠人民的力量铸成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下进行革命斗争,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发展壮大,深刻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同人民保持着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这是我们党铸就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历史底蕴。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把《愚公移山》故事引申开来,把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比作我们共产党人的“上帝”,坚信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就一定能挖掉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大山,使人民获得解放。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时,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鲜明地概括和昭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毛泽东同志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使党的人民立场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强调党员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自觉地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具。他还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是检验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站得稳不稳的最高标准。这些重要思想贯穿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并不断展开和深化。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明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要求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教育,批判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胡锦涛同志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根本立场。他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些重要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使人民立场的内涵不断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要求全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并且做了多视角、多层面的概括和论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扎根人民”。这些论述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形成了内在逻辑严密、时代特征鲜明的人民立场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底气,来自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寻求民族解放进行了无数不屈不挠的斗争。各种政治力量提出过不同的救国图存方案,都一一宣告失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华民族解放带来了曙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各级政府一律冠以“人民”的称号,标志与旧政权的根本区别,表明执政权力来自人民,党执政为了人民,对人民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的江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打下来的。土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支持革命战争,成为党和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敌后游击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党和人民军队依靠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党和人民军队依靠人民用小船划出来的,人民政权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共产党代表人民执政,就是要为人民守护江山、建设江山。坚守“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治国理政、兴国强国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牢记权由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把行使权力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增强执政底气。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就要求全党牢记初心使命,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创造历史伟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造福人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实现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当代要求,其主体是“全体中国人”,即全国人民,一个也不能少;其标准是“更好”。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生活从温饱不足一步一步地提高到实现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这几个标志性台阶反映了人民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强,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发展,全体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将收获更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将有长足的进步。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意志和根本利益,始終坚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根本目的,始终不渝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奋斗,因此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获得不断发展壮大、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造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新时代为民造福就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充分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他指出:“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突出这个着力点,顺民意、得民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产党员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为民造福,就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做解民忧纾民困的事,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做利长远、打基础的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执政党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决定了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为民造福就要与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依,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依靠人民群众历史
试论大别山精神中的人民性
枫桥经验的法治内涵
人民性: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
2019向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新历史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