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2-02-17周振国

中华魂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周振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称《决议》)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强调:“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业绩,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辉煌,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入学习研究《决议》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开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和培元固本的巨大作用。

近代的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瓜分,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许多志士仁人学习西方经验,提出了救国方案,但是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的实际,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但是,在党的幼年时期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干扰,遭受许多曲折和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揭露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严重危害,引导全党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是倡导和推进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第一人和光辉典范。1930年,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938年召开的“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还对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具体要求,指出,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是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要研究当前运动的特点和趋势,深入研究和了解其特点和规律性。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和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道:“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后才成功地实现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总结,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新的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在于实现结合,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个结合的过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化”中国的过程,即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在“结合”中进行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使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个双向“化”的进程生动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一般原理和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决议》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中国化即民族化,本土化是民族化的延伸。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实际的结合和运用中,融通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鲜明风格,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生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理论力量、实践力量深刻地改变中国,是通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集中体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经历了形成发展的过程。从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在艰难困苦的奋斗中产生并初步形成体系。1935年到1945年的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多方面展开完善并形成成熟的科学体系。党的七大确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在探索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进行了理论创新,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广阔道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中国化表述,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对于“实现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文本中:《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探索中也发生了严重曲折,这是受认识客观和主观条件限制所难免的,毛泽东的探索是第一次飞跃向新的飞跃的十分重要的过渡阶段。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进入了新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新的理论。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新的理论开始产生。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心命题,为新时期理论和实践创新确立了主题,标志着新理论体系开始产生。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理论论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展开论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对这一理论又作了深入展开论述,标志着新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党的十五大将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继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同时,突出探索和回答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2000年初,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命题,为新理论体系确定中心概念。2001年“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深入系统地阐述,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形成。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确立其历史地位。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是科学发展观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续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同时,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形成一系列重大观点。胡锦涛在2003年至2004年多次进行论述,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标志着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综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回答时代之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在十九大报告论述的基础上,拓展了时代课题的内涵,强调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两个方面,并以“十个明确”概括新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突出反映了一系列原创的治国理政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同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大将这一思想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中,不断揭示和认识其规律性,并加以理论总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着力点。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思想路线。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理论必须立足实践,扎根实践。为此,必须破除一切不符合实际的思想禁锢,从唯书唯上、不唯实的僵化和惰性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深化对实际的认识,做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结合,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新境界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和灵魂,是立党的根本、生命的元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守正就是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坚持守正才能保证创新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守住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之正。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基本途径。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一个统一的互动过程。问题导向是两者良性互动的结合点。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出重大课题,形成新的理论生长点,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料;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两者的相互渴求和相互转化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

坚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吸纳世界文明积极成果相结合,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创造了文化条件。同时,中国化包含着时代化的特质,中国的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国际环境、时代大势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开放的历史进程,必须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做到文明互鉴、文明融通,始终前进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

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统一,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实践目标。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首先要找准和把握结合点,特别是强化问题导向和实际需求导向。直面现实的矛盾,善于破解难题,及时回应人民的期盼和关切,使理论武装的实际成效不断展示出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亿万人民的实践,又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经受检验,不断丰富发展,不断深入人心。进一步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迫切需要,也是化人铸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本文作者 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兼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盛满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