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针疗法对失眠患者心率变异性即时效应的临床观察

2022-02-16陈芷洁蔡树河吴一玉陈秀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心电频域变异性

陈芷洁,蔡树河,,吴一玉,陈秀明

(1.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骨伤康复一科,福建福州 350003;3.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003)

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以难以入睡或睡眠难以维持,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为特征[1]。研究表明,全球失眠患病率为10%~15%,有33%~50%的成年人出现失眠症状[2],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多为镇静催眠类药物,服用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成瘾性、耐药性、断药反应等副作用,长期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的安全性存在争议[3]。浅针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针灸特色疗法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证明,浅针在治疗失眠时可取得较好的疗效[4-6],浅针疗法是一种无皮损、无疼痛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刺激温和的特点,通过施术者操作时在浅针针体上进行推刮,产生持续柔和的震颤,对腧穴皮表络脉及皮下深层组织进行规律性刺激,起到激发卫气、调和营卫的作用,实现人体“昼精夜寐”的正常睡眠节律[7]。浅针疗法在吴炳煌教授多年的传承演变中,形成了特色的“吴炳煌浅针术”,2018 年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浅针疗法在临床上治疗失眠的疗效已得到了多项研究的验证,但在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仍较少[9]。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1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30 例原发性失眠患者为对象,观察浅针疗法对失眠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即时效应,探讨浅针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失眠患者30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 例,女18 例;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50.50±36.00)岁;病程2~15 个月,平均病程(7.33±3.43)个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8~18 分,平均(12.00±6.00)分。该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KY-039-02)。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1 年《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0]:(1)以失眠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睡后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2)过度关注睡眠问题或对睡眠质量不满意;(3)对睡眠数量、质量不满,引起明显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4)至少每周发生3 次失眠,并已持续1 个月。

1.3 纳入标准

(1)年龄18~70 岁;(2)干预前2 周未对失眠进行治疗;(3)PSQI 评分>7 分;(4)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合并脑器质性疾病及其他躯体器质性或精神障碍疾病导致的失眠者;(2)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倒班、时差等引起的失眠者;(3)存在酒精、精神药物滥用及依赖者;(4)治疗穴位处皮肤有感染或炎症者;(5)依从性差者。

1.5 方法

(1)取穴:参照《董氏奇穴实用手册》[11]选取镇静穴(两眉头之间正中上三分)。(2)浅针针具: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吴炳煌名老中医工作室”自制浅针(见图1)。(3)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取镇静穴,常规消毒后,取少许棉花包裹浅针针尖部位,防止压迫、摩擦皮肤产生疼痛、破损。将针尖抵于穴位表面皮肤处,施术者使用大拇指螺纹面顶住针尾,中指指甲在针柄线圈表面做上刮下推手法及平补平泻法。平补平泻法:施术过程中使针身与穴位表面做垂直与不垂直的连续摆动;当中指指甲在针身上做上刮下推的手法时,使上刮与下推的力量保持一致,均匀柔和;施术过程以上刮下推来回作1 次,81 次为1 个刺激量,在1个刺激量结束后,以拇指指腹抵住针尾,其余四指松开,使浅针于穴位表面点按9 下,再使用食指、中指共同夹持住针柄,其余三指松开,逆时针旋转6 次。持续15 min。

图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吴炳煌名老中医工作室”自制浅针

1.6 观察指标

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采用穿戴式无线心电贴(山西颐康鑫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晋械注准20192070064)进行心电采集。将穿戴式无线心电贴右端紧贴于患者左锁骨内端下方2 cm 处,并向外下方倾斜45°(见图2)。使用采集者手机APP 蓝牙与心电贴进行连接,采集数据传导至APP 中。选择安静的治疗室,患者取仰卧位,放置好穿戴式无线心电贴并连接成功后,令患者平静休息15 min 后,开始采集患者静息状态下治疗前15 min 的心电数据,采集完成后开始进行浅针治疗并采集治疗全程的心电数据,治疗结束后令患者继续平卧休息,1 min 后开始采集治疗后的心电数据,每次采集持续15 min,共计45 min。

图2 穿戴式无线心电贴的使用

心电数据包括如下指标:(1)平均心率(AHR);(2)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的标准差(SDNN)、连续5 min 内所有NN 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24 h 内每5 minNN 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3)心率变异性的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M(P25,P75)表示,采用多相关样本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中、后AHR 比较

患者治疗中、治疗后的AHR 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与治疗中的AH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中、后AHR 比较[(),次/min]

表1 治疗前、中、后AHR 比较[(),次/min]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

2.2 治疗前、中、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

患者治疗中的RMSSD 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DNN、SDNNI、SDANN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SDNN、SDNNI、RMSSD 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DANN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SDNN、SDNNI、SDANN、RMSSD 与治疗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中、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M(P25,P75)],ms]

表2 治疗前、中、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M(P25,P75)],m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

2.3 治疗前、中、后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比较

患者治疗中的HF 高于治疗前,LF/HF 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F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HF 高于治疗前,LF、LF/HF 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HF 高于治疗中,LF、LF/HF低于治疗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中、后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比较[()/[M(P25,P75)]

表3 治疗前、中、后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比较[()/[M(P25,P75)]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治疗中比较,2)P<0.05

3 讨论

失眠在中医称为“不寐”,《灵枢》记载“……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营卫运行正常,阴阳调和,是睡眠的关键。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营卫失和,卫气入夜不能交于营,阴阳失和,故不寐。浅针由《内经》中的鍉针演变而来,经吴炳煌教授学习、传承发展演变为“吴炳煌浅针术”,本疗法属于浅刺针法之一,延续了鍉针“锋如黍栗之锐”的特点,以圆润的针尖按压于皮肤表面,并使用中指推刮针柄螺纹,以产生规律性震颤刺激腧穴,引起皮部、皮下共振,产生循经感传。浅针疗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的十二皮部及浮络,中医传统理论记载“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络脉”,故而认为浅刺针法以“刺卫出气”为基础,以奏调和营卫之功效。浅针疗法恰好符合“刺卫”之效应,调和营卫,平衡阴阳,则“昼精夜寐”,达到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以原发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穴位选取吴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镇静穴,处督脉之上,刺激本穴可调节督脉气血运行,入络脑,总督一身阳气。从解剖位置而言,镇静穴处于两侧额窦中间,通过浅针手法在体表进行规律有序地震颤刺激,引起“一腔四窦”共振,对颅底Willis 动脉环产生刺激,起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12]。研究表明,浅针疗法能够通过改善失眠患者情绪回路、提高血清褪黑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等途径,起到调畅情志、促进睡眠的功效[13-15]。

自主神经系统参与调节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稳态,与人体睡眠息息相关,失眠患者除主要的睡眠障碍症状,常伴随有头痛、头晕、心悸、腹痛等多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刘克强等[16]、程双等[17]对脏腑阴阳学说与自主神经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脏腑阴阳与交感、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作用相对应。《灵枢》记载“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人体的睡眠节律与自然界昼夜变化相统一,寤寐活动受天地阴阳变化、人体卫气运行的影响。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阳气旺盛,以交感神经为主导,促进心脏、呼吸活动;反之,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阴气较盛,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减缓心脏活动[18]。自主神经功能协调体现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动态平衡,达到“阴平阳秘”,则精神乃治。

心率变异性指的是心动周期的变化差异,临床上常用于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其中时域指标中SDNN、SDNNI 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整体调节,SDANN 反映交感神经张力大小,RMSSD 反映副交感神经活性[19],频域指标中LF 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复合调节作用,但主要反映交感神经活性;HF提示与呼吸活动高度相关的副交感神经活动,LF/HF则表达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状态[20]。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后患者时域指标SDNN、RMSSD 显著下降,频域指标LF、LF/HF 显著升高,HF 显著下降,提示了睡眠剥夺使患者的副交感神经活性受到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过度兴奋,二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1]。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传统针灸疗法能够在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时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这与治疗过程中的取穴、刺激方法与强度密切相关[22]。

本研究使用浅针疗法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前、中、后对失眠患者心率变异性产生的即时影响,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的AHR 均降低,治疗后的时域指标SDNN、SDNNI、RMSSD 均升高(P<0.05),表明浅针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可对失眠患者紊乱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起到改善作用,良性调节其均衡性,并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并且在治疗停止后短时间内能够持续产生效应;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的频域指标HF 均升高,LF/HF 均降低,治疗后的LF 降低(P<0.05),提示浅针疗法能够提高失眠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对自主神经的平衡状态起良性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浅针疗法可对失眠患者心率变异性产生积极的即时影响,为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浅针疗法提供了支持。但该研究缺乏药物对照、长时段的心率变异性的检测以及长期治疗的疗效及心率变异性的综合观察,今后的研究中课题组将会进一步进行长期疗效的验证,深入探讨浅针疗法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心电频域变异性
大型起重船在规则波中的频域响应分析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更正启事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列设计
网络控制系统有限频域故障检测和容错控制
运动、健康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基于改进Radon-Wigner变换的目标和拖曳式诱饵频域分离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