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梯性康复训练结合静态牵伸训练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2-02-16姬生慧孙国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腕关节桡骨活动度

姬生慧,孙国剑

(聊城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聊城 252000)

桡骨远端骨折是中老年人群高发的一种骨折类型,以局部肿胀、畸形及压痛,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前臂活动明显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保守复位固定法是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但因骨折后肢体长时间受限,易导致患肢产生肿胀、粘连和肌肉萎缩等各种并发症和功能障碍,因此应尽早采取训练措施以促进患者骨折康复[1]。阶梯性康复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方法,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活动锻炼,以加快患者患肢骨骼的愈合,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且能够防止过度训练造成患者关节损伤[2]。静态牵伸训练是一种用于改善关节活动障碍的康复技术,以往临床一般采取手法牵伸技术,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牵拉器械逐渐被应用于上肢关节挛缩的治疗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2 月该院收治的70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阶梯性康复训练结合静态牵伸训练对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0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1 例;年龄28~68 岁,平均(48.63±3.17)岁;骨折性质:开放性骨折16 例,闭合性骨折19 例;左侧骨折20 例,右侧骨折15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10 例;年龄28~66 岁,平均(47.35±3.19)岁;骨折性质:开放性骨折15 例,闭合性骨折20 例;左侧骨折21 例,右侧骨折14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X 线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均为外伤所致且属稳定性骨折;骨折处无感染情况;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近期内未参与其他康复训练。

排除标准:高龄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身体残障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精神类疾病者;存在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合并恶性传染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桡骨关节严重变形者。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保守复位固定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在患者手法复位骨折固定后,根据患者康复情况指导其进行手指屈伸锻炼、患肢日常康复活动,训练的次数及幅度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调整,连续训练2 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阶梯性康复训练结合静态牵伸训练。(1)阶梯性康复训练:于患者手法复位骨折固定后分3 个阶段进行康复训练。①第一阶段康复训练:固定后2~3 d,指导患者开始进行手指各关节的活动,并在耐受程度范围内增加活动幅度;指导患者进行肩部、肘部全范围主动运动,逐步增加用力的程度;固定后2~3 周,指导患者进行握拳、伸拳、拇指对指等主动练习,并在不影响患者骨折关节固定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屈腕肌静力性收缩练习,30~50 次为1 组,5~10 组/d。②第二阶段康复训练:固定后3~4 周,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开始时幅度不宜过大,保持腕关节角度<15°,重复次数不宜过多,循序渐进地增大运动幅度、用力程度和重复次数;固定后4~6 周,可拆除外固定,指导患者逐渐开始进行腕关节屈伸主动活动,以主动运动为主,进行受累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在患者耐受范围内逐渐增大运动幅度,30 min/次,3 次/d;同时为患者增加肌力和耐力训练,肩、肘抗阻练习等。③第三阶段康复训练:固定后7~8 周,为患者增加前臂旋转功能练习,并逐渐增加抗阻力训练,以及精细动作协调性练习,如小件物品操控、写字和打字等,恢复正常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如吃饭、穿衣等。连续训练2 个月。(2)静态牵伸训练:术后3 d 开始,采用腕关节康复训练器(石家庄德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冀械注准20182260214),使用时先将训练器平放,然后用绑带将患者患肢固定于训练器上,之后顺时针旋转调节旋钮,使手掌被动向下拉伸,反复训练5~10 min,结束前将手腕固定在掌屈90°或背伸90°的位置,保持1 min,3 次/d。连续训练2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腕关节功能:训练前后,采用Cooney 腕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疼痛、功能、握力、活动范围、屈曲/伸展活动度5 个维度,各维度总分25 分,分数越高表示腕关节功能越好。

(2)腕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腕关节背伸度、掌屈度、桡偏角度、旋前度、旋后度。

(3)骨折恢复情况:记录患者疼痛消失时间、临床愈合时间、骨性愈合时间。临床愈合时间:临床症状、肢体异常活动完全消失,且经X 线检查显示骨折部位有骨痂,仅有轻微骨折线。骨性愈合时间:骨折恢复达临床愈合标准,且经X 线检查显示骨折部位有骨痂,无骨折线。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腕关节功能对比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Cooney 腕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Cooney 腕关节功能评分量表中的疼痛、功能、握力、活动范围、屈曲/伸展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同组训练前,且观察组Cooney 腕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Cooney 腕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Cooney 腕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腕关节活动度对比

训练前,两组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背伸度、掌屈度、桡偏角度、旋前度、旋后度均大于同组训练前,且观察组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腕关节活动度对比[(),°]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腕关节活动度对比[(),°]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情况对比[(),d]

表3 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情况对比[(),d]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多发生于青年或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桡骨是腕部活动的重要关节,骨折后可导致患者腕关节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5]。桡骨远端骨折后需对受损关节进行固定,但长时间的固定易引起腕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肌肉粘连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6]。因此,骨折固定后需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受损关节尽快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后Cooney 腕关节功能评分量表中的疼痛、功能、握力、活动范围、屈曲/伸展活动度评分及腕关节背伸度、掌屈度、桡偏角度、旋前度、旋后度均大于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阶梯性康复训练结合静态牵伸训练,可改善腕关节功能,扩大腕关节活动度,并加快骨折愈合。分析其原因为,阶梯性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骨折后不同恢复时机将训练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关节活动运动,并辅以肩肘运动,可促进淋巴回流和组织损伤渗液的吸收,减轻损伤炎症反应,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有利于消除水肿、减轻疼痛;第二阶段以腕关节主动屈伸运动为主,辅以肌力和耐力训练,肩、肘抗阻练习,可促进腕关节滑液分泌与流动,防止腕关节、肌腱、肌肉间粘连、挛缩,使骨折端的力学环境达到骨折愈合的良好环境;第三阶段通过前臂旋转功能练习、抗阻力练习,并增加精细运动练习,可锻炼手指及前臂局部肌肉和肌腱的力量,改善患者腕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使骨折断端获得高质量的骨微细结构的重建,有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前臂和手部功能,同时可促进关节软骨面的修复,防止软骨退变,预防后遗创伤性关节炎,以达到加快骨折愈合的目的[7-8]。静态牵伸训练是利用应力松弛的原理,通过反复多次牵伸、保持,使纤维组织持续性应变,可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减轻关节僵硬和挛缩[9-10]。本研究通过采用腕关节康复训练器进行腕关节的康复训练,可循序渐进地拉长痉挛的肌肉、肌腱、韧带,缓解肌肉紧张度,增加腕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腕关节脱位,为康复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阶梯性康复训练结合静态牵伸训练可有效促进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扩大腕关节活动度,加快患者骨折愈合。

猜你喜欢

腕关节桡骨活动度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