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全民终身学习探索

2022-02-16陈乃林

当代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体系

陈乃林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南京 210024)

202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智力支撑。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绘制了新时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2]

一、科学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深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实践,必须把教育现代化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进行分析研究。

(一)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

现代化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1951年,在美国《文化变迁》杂志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现代化”一词被首次使用。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曾在《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一文中,对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作了集合式的表述: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复杂的过程,系统的过程,全球化的过程,长期的过程,阶段性的过程,同质化的过程,不可逆的过程,进步的过程。[3]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背景、过程、特点和规律研究成果的总称,主要探讨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国家出现从社会经济到社会政治、从社会结构到社会机制、从社会精神到社会生活的整体性转型,包括发达国家如何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以及后进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认为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早期或经典现代化理论。北京大学原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罗荣渠先生提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4]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缺陷在于内容过于简单、抽象,无法解释发达国家工业经济高度发展以后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状态。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理论”兴起,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缺陷进行了质疑和批判;生态现代化、再现代化理论也构成了现代化理论新的研究领域。[5]

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也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探索性、创新性研究。2000年,牛文元出版《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一书,将系统学应用于世界现代化研究,构建了现代化研究的总体框架,揭示了现代化进程的三大本质特征,阐明了中国现代化的二元特征,制定了衡量中国现代化状况的“八大水平指数”。[6]2022年,何传启基于对知识经济的理解与认识,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指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并揭示了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从而解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的困难,化解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7]

现代化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理论发展也是不断反思修正深化的过程。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一般认为,现代化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变革过程。推进工业文明转型与跨越,无疑是一种潮流和趋势,是一种进步,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非理性、非人文、非生态的现象与问题,甚至出现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这些说明工业文明本身只是一个发展过程,而非文明的最高阶段,更非文明的终结。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取得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高瞻远瞩地设计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 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蓬勃生机。[8]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9]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教育既是社会生产力又是上层建筑,也是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现代化整体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的教育改革创新实践。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更加现代化的教育来支撑。因此,研究和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能就事论事,必须在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中,科学认识、准确定位、正确把握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推进教育现代化优先发展。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一般认知与区域性探索

从教育目的看,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从教育内涵看,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和提升,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从社会视角看,教育现代化是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是国家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一般认知:科学把握好三种关系

1.科学把握物质条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人们多从表层物质层面看待教育现代化,较为重视物质设施条件现代化,之后,其认识慢慢从表层到深层,转而关注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事实上,早在经典现代化理论谱系中,以艾利克斯·英格尔斯(Alex Inkeles)为代表的学者就注重从社会人文的角度阐释现代化的本质内涵,认为现代性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属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10]《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八大基本理念,其中就有“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等,可见人的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推进教育现代化要防止见物不见人的偏向,既要抓好物质条件现代化,更要重视人的现代化,促进国民素质现代化。

2.科学把握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在讨论教育现代化本质时,有学者敏锐地指出,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要正确认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将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

传统是历史上世代相传下来的思想道德、文化习俗、礼仪制度及行为方式的总称,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是活在现实中的既往存在。传统具有进步和保守两面性,既不等同于先进,也不等同于落后,对社会发展具有助力和阻力两种作用。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现代与传统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区分,是你中有我、异中有同的关系。传统话语体系中“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360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等理念,恰恰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宝贵资源。因此,教育现代化既包括现代性对传统性的改造与改变,也包含对优秀传统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史,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鼓励国人重视农耕文明,注意保护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只有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运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发挥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坚持古为今用、熔古铸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3.科学把握全国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受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我国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并不平衡。在坚持国家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国家鼓励各个地区各按步伐,各展所长,创建特色,形成各自的优势和亮点。党的十八大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江苏省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探索者。2013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 规划提出到2030年苏南地区(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五个省辖市范围)要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同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根据我省与教育部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的部署,创建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苏南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样板,而苏州又是这个样板中的典范。早在2006年底,苏州市就率先实现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成为江苏省全面小康建设的先行军,随后,又提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市指明了方向。

(二)区域性探索: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先行实践

在全国教育现代化大背景下,鼓励一批有条件的单位,主动瞄准并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是谋划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引领。

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省份,面积10.72 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505 万。2018年,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3%的生产总值和9.6%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11]2021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人均GDP 达到2.12 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制定的高收入国家收入标准。[12]

1993年,江苏省教委印发《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揭开了探索教育现代化的序幕,成为全国开展教育现代化试点最早的省份。1993—2005年(试点探索阶段)主要在苏南乡镇学校开展教育现代化;2005—2010年(区域推进阶段)主要在县域开展教育现代化;2010年以来(全面提升阶段)将教育现代化由县域拓展至省辖市与全省。实践证明,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总体进程较快,整体水平较高,在全国具有明显示范引领作用。

1.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

江苏省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力度。江苏社会经济发达,人均GDP 按当年汇率折算,1996年、2003年全省人均GDP分别突破1,000美元、2,000美元;2005—2011年实现了人均3,000美元到9,000美元的跨越;2012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在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委省政府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不断密集下发文件,加大力度,强化实度,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持续扎实发展。1999年,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着力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2006年,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2010年教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7年,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将教育现代化创建扩展到县域层面;201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2012年,江苏省政府公布“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对指标体系实现程度进行加权综合测评,实行分类指导。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苏南地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随后,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与教育部联合启动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工作;发布《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试行)》,明确了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考核指标值;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致力于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并开展监测。201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提出“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机制”新要求;随后修订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为扎实做好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提供了法规依据。

2.实施分类指导,重在以评促建

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积极制订创建规划,持续加大投入,并将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和持续推进的鲜明导向。坚持试点先行,支持基层探索,实施试点项目及示范区、实验区等,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进程。实施分类指导,由点到面,由学校—乡镇—县(市、区)—市(地级市)逐步推进,发达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基础薄弱地区分阶段、分步骤、分指标推进。同时,高度重视以评促建,省教育厅委托省教育评估院开展区域达标评估,省政府进行认定表彰和经费奖励;省教育厅、统计局将各市、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达成度监测结果年度公告,省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发挥督导职能,以评促建重在建设。

3.多方协调推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一是在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成人继续教育占位较高,考核点具体。在江苏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中,一改过去重普教轻成教的积习,把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并列,凸显大教育观及对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视。成人继续教育的考核点共涵盖终身学习网络覆盖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城乡居民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老年人教育年参与率、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利用等多项指标,且对每一项指标的学时数或参与次数以及达标值都作了明确规定,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最大程度克服了随意性和形式主义弊病。

二是基本形成了以开放大学(系统)为龙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和支持服务体系。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率先推进战略转型,并获批建立开放大学的五所省级电大之一,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发挥“领军”和“龙头”作用的要求,其充分运用从省到县比较健全的业务管理服务系统优势,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江苏在线学习”平台;较早建立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面向社区老年群体进行教育学习指导,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资源与支持服务;在全国率先创办空中老年大学,探索老年学历教育发展模式;建立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机构与制度,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三是建立健全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培训为重点,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教育体系。江苏成人继续教育基础比较扎实,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区位列全国前列,从省到乡镇五级网络体系比较健全,大部分乡镇都有一定的机构人员设施支撑;每个县区建有一所以上老年大学,一大批办在居民家门口的社区(老年)教育学习点比较活跃,社区老年教育参与率提前接近国家目标值;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成为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高等职业院校、成人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等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为江苏中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3]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思考

(一)加大科学理论指导下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力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为我们指明了必须坚持的教育理念、方向、原则和教育治理路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正确指导工作实践。厘清教育现代化相关概念及其关系,如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与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城市及学习型大国等,以有利于科学指导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达到此目标,各地必须结合区域实际,明确推进区域性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提出对标达标的路线图和实施步骤,加强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不断推进发展落实落地。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各地尤其要加大成人继续教育发展力度、广度和深度。成人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形式上兼具覆盖面大、灵活多样、适应性强、老少皆宜等特点,内容上兼具文化科学、民主政治、思想道德、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健康卫生等,对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对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和构筑精神家园均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大国的基础与主体。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到了发展战略高度,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教育发展战略从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转型提升的突出标志。没有全民终身学习,就不可能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也谈不上建设学习型大国。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最新文件精神上来,防止和克服重视青少年教育(这是完全必要的)而轻视成人继续教育的惯性思维。目前,成人继续教育仍有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亟须强弱项补短板。例如,如何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继续教育软硬件基础建设,有效推进教育扶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如何着力打造高级技工队伍,推动企业、行业、产业技术升级、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夯实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社会基础;如何创新教育方法、载体与手段,积极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等等,从而实现成人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同步协调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的协同性、整体性水平。

(二)加快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包含诸多内容和任务,需要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亟须加强现代教育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坚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现代教育体系的试金石。笔者认为,我国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基本架构及其要点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4]

一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总体框架内,以建设学习型大国、形成学习型社会为总体目标,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主题,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

二是坚持教育惠及14 亿人民的根本宗旨,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发展各类主体性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推进机会更加公平、渠道更加畅通、方式更加灵活、参与更加广泛的全民终身学习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数字化全民终身学习网络,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能力,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与包容的发展。

四是以扩大供给侧资源有效供给为主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主干作用和资源优势,整合各类社会及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多机制的资源供给体系,坚持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满足居民终身学习需求。

五是以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学习路径与模式,开展面向大多数居民学习的社会公共服务。

六是以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及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制度为关键,以建立居民学习账户和社区(单位)教育培训登记制度为基础,创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效衔接、运行通畅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分步骤、分地区、分行业付诸实践。

七是以面向行业企业的中高等继续教育培训为重点,以服务人人成才、畅通人才成长为主轴,健全以在职就业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调动企业、行业、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壮大技能型人才队伍;建立带薪休假、企业法定职工培训等制度。

八是以城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为基石,以生活休闲教育、发挥个性特长教育为特色,壮大自主学习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帮教助学体系、学习成果激励推广体系,发展公平、包容、全纳、普惠教育。

九是营造终身学习文化,持续推进学习实践。加强终身学习思想普及宣传,提高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加强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交流推广,持续深入开展终身学习活动,逐步形成本土化的创新成果和话语体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交往,学习世界先进经验,为世界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是形成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区域平衡、城乡一体,政策保障、依法治教的治理格局;提高法治自觉,加快国家层面终身教育(学习)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加强评价监督体系建设,实行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度体系建设中,必须把终身教育(学习)立法摆到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教育立法是国家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虽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但以继续教育为主体的终身教育(学习)立法始终是薄弱环节,亟须加强。建议国家既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出台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也应尽快出台终身教育(学习)促进法,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依法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勇于探索数字化转型,引领终身教育治理创新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在社会发展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教育治理被赋予了重大使命与责任。[15]教育数字化发展与转型,既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终身教育治理创新及其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2020年4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空前的教育中断,全球至少191个国家和地区采取学校停课措施,至少15 亿学生和6,300 万名中小学教师受到影响。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是疫情防控期间确保教育连续性的唯一方法。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中国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现代远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公共服务体系各机构,发挥优势、紧急联动,努力在抗击疫情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师线上教学培训,开放平台资源,为千百万大中小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开展专题培训,助力脱贫攻坚和疫后企业复工复产,以扎实有效的实际行动,履行了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这次疫情大考,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从传统课堂教学向超大规模在线教学的一次性转型,几乎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经历了在线教育为主的教育信息化洗礼![16]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新背景下,如何建立健全非常状态下社会治理体系,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和能力;成人继续教育领域如何创新治理方式和路径,有效推进线上线下全民终身学习;如何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素养,提升社会(社区)和谐度和生态文明,开展真正“生活革命”,改变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习惯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以数字化发展与转型为引领,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供给,健全全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全民终身网络教育学习新常态,勠力同心,务实创新,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方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