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2-02-16陈金龙李越瀚
陈金龙 李越瀚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明确界定,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揭示了其核心要义、理论品格和实践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步骤安排、重大原则、战略重点进行了系统阐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也是“六个坚持”之一。“人民至上是一种根本价值理念,它既是价值目标,又是价值原则,其基本内涵在于人民是社会的主体、主人、主角”。①江畅、卢蔡:《坚持和发展人民至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人民至上,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人民地位、人民利益、人民力量、人民生命和人民评价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贯穿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现代化作为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文化传统、文明积淀、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②《党的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824—825页。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这些基本特征,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化,表达了对人民利益、人民诉求的关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共同富裕成为人民最关切的问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厘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时,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24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样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人民利益实现的经济基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是人民地位至上的体现。人民生活需求既有物质的、精神的,也有生态环境的,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顺应人民利益诉求,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关切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五大原则之一,要求“维护人民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7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也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70页。这是人民力量至上的表达,彰显了对人民创造力的尊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民群众的实践过程,尊重人民创造、人民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人民支持和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变革的过程,由此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对人民力量的推崇,同样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坚持自信自立的集中展现
自信与自立是两个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范畴。自信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一往无前,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标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自信主要包括政党、国家、民族自信,而其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是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48页。自立主要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就事业,自主解决中国的问题,保持自己的定力,不受外来的干扰。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独立自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习近平指出,独立自主“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9页。自信是自立的前提,没有自信难言自立;自立是自信的结果,为自信提供支撑。坚持自信自立是“六个坚持”之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蕴含坚持自立自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坚持自信自立的思想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这里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自信自立的前提条件,表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坚定“四个自信”是坚持自信自立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坚定“四个自信”才能确保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自信自立基础之上的,实际上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自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重要基础。经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5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自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中国问题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解决,是坚持自信自立的基本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一般而言,人口规模小,现代化面临的压力小,推进现代化的过程相对容易;人口规模大,现代化面临的任务重,整体推进现代化的过程较为艰难。全球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为10亿,我国要将14亿多人口整体带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简单照搬他方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无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能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都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阐释,体现了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挥斗争精神是坚持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斗争既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应对挑战的手段。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等问题上,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习近平指出,“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炼和斗争。”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33页。为此,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既要敢于斗争、勇于碰硬,又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敢于斗争,要求具有斗争的勇气、决心、胆识和毅力;善于斗争,要求科学分析斗争形势、正确判断斗争性质、合理把握斗争节奏、设法凝聚斗争力量、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最终赢得斗争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时,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纳入其中。习近平指出,“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7页。这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体现,蕴含着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将守正创新提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是基于大历史观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09—510页。坚持守正创新是“六个坚持”之三。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另一方面要求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体现了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维度系统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虽有涉及,但不是理论阐释、话语建构的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的阐释具有创新性,这是以往尚未明确和系统诠释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区别,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尽管没有直接界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但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的规定,实际上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在充分吸收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原创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整合了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守正的特点。如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规定,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阐释;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的规定,是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阐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尽管第三个历史决议未能将坚持改革开放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但坚持开拓创新包含坚持改革开放的内涵,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也是基于历史经验的选择。
四、坚持问题导向的生动实践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5页。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和统筹解决问题。新时代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增加,习近平要求全党“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页。这里涉及的五类问题性质不同,解决问题的理念思路办法也不同。坚持问题导向是“六个坚持”之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交织叠加。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时,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具体分析。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6页。,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6页。,对我国发展形成新的挑战。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6页。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与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五个坚持”既是解决问题的实践原则,也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上议事日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实际上系统回答了这一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犹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重点的布局,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的选择,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
五、坚持系统观念的具体运用
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事物,透过现象认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要求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系统观念,“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19页。。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③习近平:《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求是》2022年第16期。坚持系统观念是“六个坚持”之五。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具体运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完整体系,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清晰轮廓,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具有系统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阐释,具有明显的系统观念。如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诠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步骤安排的“两步走”设计,对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厘定、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的确立,都蕴含系统观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二字,已标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重点的阐释,构成完整的战略谋划。依据现代化内在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对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进行了整体布局。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这些战略重点的部署,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实现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统一,彰显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魅力。
六、坚持胸怀天下的集中表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中国问题的解决置于世界背景、国际格局来思考,实现解决中国问题与贡献国际社会的有机统一。坚持胸怀天下是“六个坚持”之六。这一方法要求“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体现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一方面,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赢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共同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胸怀天下的境界和担当。习近平指出,“大要有大的样子”,这里的样子就是大党的责任、情怀、格局和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厘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纳入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独立发展起来的,注重文明内部的协调发展,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弊端,破解了人类发展的诸多难题,代表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时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同样体现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现代化实现发展,是全世界面临的最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给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带来机遇、提供机会,“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就是明证。不同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过程因国情不同存在较大差别,但现代化作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仍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实践智慧、实践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成功,“这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可以从贫穷和落后走向经济现代化和充满生机活力,也意味着世界不一定为西方所主宰。”“目前全球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正和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面临的问题一样,那就是如何才能脱贫,实现以投资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中国带给世界的是一种新型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和美国这个富裕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它能了解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而发达国家却无法了解。”②解读中国工作室编著:《读懂中国:海外知名学者谈中国新时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6、8页。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从现代化的维度进行叙事,也更有利于彰显中国经验、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魅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以往党的代表大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虽有涉及,特别是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有具体谋划和设计,但尚未从理论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总结,理论建构落后于实践发展。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的展开,迫切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构和诠释,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需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构,有利于诠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这一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并未展开进行具体阐释。但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感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路径,认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19页。推进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成这一使命任务的关键在于:站稳人民立场、集中人民智慧、聚焦人民关切,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实现守正和创新的有机统一;勇于面对由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而引发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创新,强化理论创新的针对性;回答和解决中国实践所面临的问题,要有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以实现整体性、协同性推进;以世界眼光谋划中国发展、解决中国问题,以中国发展促进人类进步、世界和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又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理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