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背景、意义与推进路径
2022-02-16姬浩浩
■ 姬浩浩
(北方民族大学 共同体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增长动能提档的关键时期,而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于实现这一转变升级、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数据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为抢占数字经济竞争优势而不断加强数据开发和数据利用。我国也已从国家顶层设计上赋予了数据开发利用以重要的战略地位。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开发数据要素市场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明确建立数据要素的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10%,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目前正全力实施的“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我国东部地区丰富的数据资源,“算”则是指西部地区潜在的算力资源(即数据计算或处理能力)。因此,这一工程的具体含义就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2021年5月,国家四部委印发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正式提出,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类似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工程,“东数西算”也是一项旨在实现资源跨域调配的国家级战略工程,其所调配的核心资源即算力资源;作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该工程的基本战略出发点是,针对我国算力资源分布“东部不足、西部过剩”的总体特征,积极引导中西部地区利用能源优势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服务东部沿海等算力紧缺区域,以解决我国算力资源供需不均衡问题;其主要目标有二,一是促进数据中心资源最大化共享、流通和利用,二是通过数据中心的系统化布局,推动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2022年2月,随着四部委批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八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计划,并明确提出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规划,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总体布局设计绘就完成,“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作为我国从数字经济大国向数字经济强国迈进的重要一步,“东数西算”工程势必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全方位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必定是高度复杂的,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亟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一、“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背景
我国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选择,源于中央对多种重大现实因素和时代情势的科学研判与综合权衡。这些构成“东数西算”工程实施背景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数据与算力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生产要素
算力代表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数字化技术持续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也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当今时代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作为数字经济两大支柱性的生产要素,数据与算力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堪比20世纪世界经济历史版图中的石油和天然气。从全球范围来看,算力需求与数据量增长的双向循环局面正在加速形成。尤其是算力资源,在当前的数字经济浪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值堪比农业文明时代的水利和工业文明时代的电力。据估算,各国计算力平均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球数字经济产值和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3.3‰和1.8‰。[1]
基于这一时代背景,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数据和算力要素的重要性作出了权威性认可,明确提出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一起并列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东数西算”工程的提出和启动实施,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对开发利用数据和算力这两大新型生产要素所给予的战略重要性。事实上,推进这一工程的根本目的即在于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这两大生产要素开发利用上的优势互补,亦即将东部巨大的算力需求引导到西部地区,优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地区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的协同联动。
(二)我国数据和算力资源在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据统计,2015年以来我国数据资源的年均增速超过了30%,数据中心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家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家[2],从而坐实了数据资源大国的地位。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在数据资源供需配置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失衡问题,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广东、北京、浙江、山东、福建等省份的算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而西部地区的内蒙、贵州、宁夏、甘肃等省份则算力资源供给过剩,数据中心计算能力分布明显呈现出“东部不足、西部过剩”的结构性矛盾。这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形成了强烈反衬。
一般而言,建设数据中心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大数据资源和算力相辅相成。这是因为:没有存储,就没有数据;而没有数据,就没有算力的价值。二是要能够有效控制算力成本,而电力成本是算力成本的最主要部分。据统计,绝大多数数据中心超过一半的运行维护成本都集中在电力成本上。就此而言,我国现有数据中心普遍具有的特点是:一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中在东部和一线城市,另一头以基础资源和成本为导向,集中在西部地区,数据中心的“哑铃”型布局明显。根据《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20)》,至2019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总体平均上架率为53.2%,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已处于饱和状态,而西部地区很多省份的数据中心上架率仍在15%-30%之间,提升空间巨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下游需求占比较大的互联网企业大多分布在核心城市,满足这一需求的核心网建设也大多在一线城市。总之,我国东西部地区数据中心算力供需结构失衡的现状严重限制算力应用价值的实现,因此,加强算力资源协同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数据中心亟需解决的头等大事,而实施“东数西算”过程的战略意图正在于此。
(三)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具有支撑大数据中心运行与维护的显著比较优势
2021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达到543.6万架,同比增长27%,耗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2.6%,碳排放占到全国的1.14%,耗电量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由此可见,数据中心确实是一座“不冒烟”的钢厂。当前,我国的通信网络建设主要集中在人口聚集度较高的地区,网络节点普遍集中于东部一线城市,能源使用压力巨大。但对大数据中心而言,其建设和运营更适合在土地价格低、电力成本低、无自然灾害且气候适宜的西部地区进行。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东部地区在不断增大数据中心建设规模的同时越发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包括用地和电力供给越发短缺、运维成本不断上升等。
而我国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算力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一,西部光伏、风电、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电力供给过剩甚至常常出现“窝电”现象。据统计,西部六省(区)的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在总发电装机容量中的占比已达到53.1%。第二,西部地区年均气温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从而更适合大数据中心的运行维护(特别是能够节约大量人工降温成本)。第三,西部地区气候干爽,更有利于数据中心进行机器散热、减少耗电,以及就近消纳绿色能源,进一步加强了数据、算力和能源之间的协同联动,助力我国数据中心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重大意义
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通过把东部的算力需求引导到西部,在西部布局建设数据中心,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数据要素实现东西部之间跨域流动,打通“数”动脉、“算”网络和“云”市场,织就全国算力“一张网”,形成数字经济的新抓手。从促进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它既有助于缓解东部能源紧张问题,也为西部地区发展开辟了发展新路,同时还对构建东西部地区数据资源互流、互通、互融格局,推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互嵌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提升国家数字经济的新抓手
当今时代,提升算力已成为各国抢占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之举,各国间的算力竞争愈加白热化。根据浪潮信息、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清华大学最近联合发布的《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按照计算能力、应用水平、计算效率、基础设施支持四个维度测评,目前美国和中国分别以77与70的得分在国际算力竞争中同处领跑者地位,但差距在逐步缩小;其它追赶型国家如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得分多在40到60分之间;低于40分的起步型国家则包括印度、意大利、巴西、俄罗斯等。
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举措。从技术的角度看,“东数西算”有助于我国全面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化建设。早在1961年美国学者约翰·麦卡锡教授便提出,算力应该像电话系统一样成为一个公共服务;用户可以随用随取,按用付费。但时至今日,这一愿景依旧没有真正实现。“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首次将算力资源提升到与水、电、燃气等基础资源同等的战略高度,并着力统筹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助力我国全面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化。就发展算力而言,“东数西算”有助于提升我国算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它将东部算力和西部能源相结合,开展全国性算力资源调度,形成全国算力枢纽体系,从而能有效推动我国全区域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建设,对形成“数网”与“数纽”并举的数字化发展体系,实现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大有裨益。此外,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推进,它还将有助于形成我国数据产业“东数西存”“东数西训”“东数西渲”的发展格局,助力实现云、网、边、端、业的高效协同,提高算力利用率。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举措
数据中心具有耗电量高的特点,高能耗和高碳排放贯穿所有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的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超过30%。与这种高速扩张并行的,是各类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急剧增长。目前,东部算力需求旺盛,但东部地区在气候、资源、环境等方面不利于低碳、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绿色化、节能化、高效化”必须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硬约束。这意味着如何大幅度低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必须成为我国在进一步发展数据中心过程中的首要考量因素。而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一大战略意图正在于此。首先,“东数西算”通过利用西部的能源优势支撑东部的算力需求,能对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形成巨大的激励,并有助于推动其整合碳汇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其次,“东数西算”工程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强调根据地区实际建设绿色低碳的数据中心,在建设模式、标准和技术等方面发掘节能潜力,在控制总能耗前提下对齐东西部算力基建水平。最后,“东数西算”工程聚焦创新节能,强调在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等方面重点发力。这意味着,高效供配电技术、制冷技术、节能协同技术、本地储能技术等节能型新技术将在“东数西算”工程推进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从而有助于提升数据中心的电能利用率(PUE)。
在对管道进行着安装的时候,要对安装的标准进行着严格的遵守,对管道坡度进行合理管控,可是适当的对建筑出口管道的坡度进行适当加大这一方式,使管道坡度在安装上变得更加均匀。在对预埋管进行安装的时候,要对安装位置的土壤质量加以注意,进行着土壤质量的处理。全面预检干管的预埋地,对管道进行试压的时候使用的压力需要是管道工作的1.5倍,为了使建筑在给水上的质量得到保证,在给水之前的一天时间内进行着氯族消毒剂的滞留。
(三)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渠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全球经济周期性下行的大背景下,扩大投资尤其是“新基建”投资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就业岗位、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夯实经济发展根基,从而能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作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投资的数据中心建设,明显具有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等特点。而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启动,必将在西部地区掀起了一轮以打造数据中心产业链为中心的“新基建”投资热潮。随着这一工程的实施落地,我国的“新基建”投资将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的良好局面。大量投资能为数据中心产业链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进而对数据产业链的上下游产生带动效应。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算力方面每增加1元的投资,将带动3-4元的经济产出;地区算力发展指数每提高一个点,所带动的GDP增长约为1293亿元。
(四)推动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形成经济优势互补格局,是新时期我国互嵌式、合作式发展的题中之义。当前,西部产业结构转型尚未完成,各省普遍存在创新型产业少、信息化产业弱的问题,面临诸多发展困境,[3]从而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加强培育新兴产业来形成产业增长极。而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正是有助于构建东西部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之举。具体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是数据产生的策源地;西部则是能源价格低廉且有众多相关政策扶持的价值洼地。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助于联动算力布局与能源布局,打破长期以来西部承接东部落后产业的窘境,对于建立东西部长期有效的协作发展机制,释放区域合作倍增效应,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推向纵深,实现东西部共赢,都大有裨益。更具体地说,一方面“东数西算”工程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巨大算力需求无法充分得到实现的困境,助推东部地区的发展实现“腾笼换鸟”;另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数据和信息要素加速从东部向西部流动,同时提升西部地区对数字人才和资金的吸纳能力,使得东部的物资、资金、人才和技术“一路向西”,成就西部经济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五)赋能西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追随者地位。2020年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之比为11.9:36.8:51.3,“三二一”格局虽然成型,但与全国7.7:38:54.3的比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按照干春晖等学者的估算[4],西部地区目前处于第三产业迭代第二产业的关键时期,但第二产业的增长仍是西部发展之源,即西部GDP的提高仍然高度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而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将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中心产业绿色集聚发展,推动资源统筹利用和西部数字经济建设,进而助力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东数西算”工程有助于吸引更多大数据企业落户西部。据统计,自中央提出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计划以来,在政策利好和西部资源、气候优势的加持下,已有阿里巴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众多大企业的数据中心落户西部。这些企业进驻西部在推动形成我国数据“东数西存”“东数西训”格局的同时,也有助于赋能西部企业“上云用数”,提高西部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东数西算”能够有力地驱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其本身的发展有利于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一旦数字技术融合到各类传统产业的生产、分配和销售等环节,将使它们能够打破实体产业的边界,再造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重塑价值链和产业链。
最后,“东数西算”将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加速器。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都高度依赖于传统资源的投入,从而可持续性不足。“东数西算”工程带给西部的是数据产业的植入,能够使其规避我国产业从东到西阶梯式过渡带来的时滞约束,助推其实现跨越式的产业结构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具体地说,“东数西算”工程将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三个层面的积极效应,即:大量的数据中心建设投资带来的直接刺激效应、数据生产要素植入企业带来的微观效应和产业结构跨越式转变带来的的宏观效应。[5]此外,“东数西算”工程还有助于西部可再生能源实现就地取用、就地消纳,从而为数字产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三、有关“东数西算”工程实施路径的思考
“东数西算”上承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布局目标,下启全国一体化算力调度赋能业务,是实现我国网络一体化、能源一体化、算力一体化、数据一体化、应用一体化的关键之举。不难想象,这一工程实施和推进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以下是笔者有关如何有效推进“东数西算”工程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网络基础联通格局,打造全国算力“一张网”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根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数字经济站上了主赛道,数据要素和算力基础设施被提到了历史新高度。良好的算力网络基础设施环境是实现数据东西部之间大规模调度与回传的基础,云、网和数据中心是算力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东数西算”工程强调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与产业经济、区域发展相结合,这对“东数西算”的数据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西部要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支撑各企业和消费者“上云用数赋智”,获得算力支撑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东数西算”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从而原有的那些无法适配“东数西算”工程要求的“老旧小散”型数据中心需要改造升级,可行的做法是通过将他们迁移、整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算力供给能力,满足当地边缘计算应用需求。那些已经适配的数据中心,则需要引导它们向绿色、集约、安全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带宽资源建设并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速度,降低数据传输延时率,提高网络传输质量和对外输出服务能力。
其次,要加速东西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建设。带宽和时延是信息传输的两个关键技术指标。算力网络是支撑“东数西算”工程的通道和动脉,没有这个数据传输的通道,或者不能保证这个通道畅通,都会阻碍“东数西算”中“数”的计算和回传。因此,西部地区服务“东数西算”的网络需要进一步提速,不断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当前的传输网络要对标、对表“东数西算”工程要求,做进一步优化调整,通过建设更大、更快的直连带宽来服务东西部大型数据中心之间业务流量的实时传输与交换。
最后,要加紧算力基础设施化建设。数字时代的到来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全社会对算力的需求越发迫切。据估计,我国目前的算力总需求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6]因此,算力基础设施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预见,类似于电力插座的使用,“算力插座”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就能走入千家万户,用户只需付费就可不受空间限制地使用各种便捷的算力服务。
(二)强化能源布局联动,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
2021年7月国家工信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新建大型数据中心的PUE值要降到1.3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到1.25以下。基于这一目标,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势必成为数据中心降低PUE值的主要途径。
作为数据产业的左右手,电网和数据中心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所以加强数据中心和电力网一体化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给数据中心,将成为数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一是要完善绿电采购的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目前,我国绿电市场交易以自愿交易为主,尚未实现配额强制交易与自愿交易融合,这一状况抑制了绿电交易市场需求端推动能源转型的活力。“东数西算”工程为完善绿电采购交易机制提供了良好契机,可根据数据中心的规模探索建立绿电交易配额制,实现绿电就近消纳,通过提升绿电消费端需求倒逼更多风、水、光伏电能供给端落户生产。二是要加强储能设备建设。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西部地区虽有可观的再生能源,但如果无法解决储能问题,电力丰期产生的大量电力将无法有效供给欠期的数据中心用电。据测算,我国西北地区的光伏和风力发电因存在不稳定问题,每年弃风弃光电量约125亿千瓦时。因此,迫切需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的结合,以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稳定性,为数据中心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三是要建立“算力+电力”模块化协同运行机制。数据中心既是算力基础设施,也是电力消费大户。算力的高能耗属性使其与电力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从而电力和算力应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有机协同。鉴于目前人们对这种协同运行的认知还比较有限,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算力+电力”模块化协同的内在机理、技术支撑体系、激励机制等的研究,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与数据中心提供算力之间协同耦合的运作机制。
(三)推进数据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不断完善数据中心产业生态体系
在数据中心产业链中,上游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IT设备、非IT设备、软件及建设工程等;中游为数据中心运营服务商;下游为应用行业。“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对于数据产业以及数据外产业的影响将是复杂而长期的。根据国家发改委的估算,“十四五”期间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带来的数据中心建设,每年将带动投资超过4000亿元,对相关产业拉动效应会达到1:8。[7]大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运行的底座,不仅能有效带动新基建投资,还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据中心建设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产业链。数据中心建设包含地、电、水、网、IT设备、非IT设备、土建及其他工程,从而具有地产(场地层、设施层)和IT(硬软件)双重属性。并且,数据中心建设的上、中、下游产业链,覆盖产业门类广,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因此,要发挥好数据中心建设连通上下、协同左右的“扁担”效应,找准链条缺失部分和薄弱环节,助力形成数据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和效益链。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导致我国消费增长乏力、出口受挫,数据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正当其时。数字技术融入到实体经济中,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打通实体经济的“痛点”,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实现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转型升级,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实体经济产业链的韧性,实现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
(四)探索形成与“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相适应的多元投资模式,谨防重复投资的陷阱
“东数西算”工程势必在西部地区掀起以数据中心“新基建”为核心的投资热潮。西部地区应充分抓住这一绝佳机遇,不断加大引资力度,夯实数字化经济大发展的物质基础。引资过程中,特别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创造多元融资模式。由于算力基础设施投资耗资巨大,西部地区在依靠政府和超大企业进行投资的同时,还要拓展投资渠道,发挥投资的“长尾效应”,借鉴以往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建立全新的投资获益和算力运营方式,利用更多融资渠道支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发挥好算力投入的正外部性效应和溢出效应,进一步加大对算力相关产业尤其是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第三,推动各类新技术与算力融合发展。高效的计算能力、广泛的新兴技术应用以及健全的基础设施支撑,共同决定着一国算力的高低。因此,在“东数西算”工程推进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类新技术来提升计算力的使用效率,推动计算、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第四,注意规避府际博弈可能导致的数据中心无序发展。数据产业是新兴产业,各个地区都有提前谋划和取得领先位置的激励,但这种思维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产生“1+1〈2”的零和结果。为防止出现这种不利局面,政府应加强对投资市场的引导和规制,尽可能地避免重复投资。
(五)夯实西部地区发展根基,打通数字经济大动脉
数据向西,算力向东。“东数西算”作为国家级算力资源跨域调配的战略工程,其全面实施将大幅推进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跨域合作,进而解决东部沿海等地区算力紧缺问题,同时引导和调动西部地区开发、利用资源能源优势建设算力枢纽中心,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提供契机。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构想,蕴含着加强产业扩散、提高要素流动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对西部地区来说,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意味着对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的充分利用,进而意味着新一代生产要素在该地区产生出显著的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关联带动效应、优化产业结构和竞争引致效应。因此,西部后发地区要切实抓住这一绝佳的发展机遇,从土地、能源、政策、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支持“东数西算”工程。
第一,要保障对数据中心建设的用地和用电供应。为此,西部地区有必要为数据中心建设用地的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缩短用地审批时限,同时可采取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保障用地供给的充足性。另外,要充分满足西部枢纽内数据中心的用电容量和用电设施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加强数据中心集群局部电网结构建设,鼓励开展对保障电源、自备应急电源以及园区配套供电基础设施的综合配置;结合清洁取暖和清洁能源消纳等工作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推动热电联产机组和新能源电站实现电热负荷一体化运营。
第二,要加强西部数据人才建设。人社部2020年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指出,未来5年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人才缺口高达150万,人工智能人才供求比例更是高达1∶10,供需严重失衡。“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使得数据人才有了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西部地区一方面要“固巢养凤”,另一方面要“筑巢引凤”,将地区培养和外部引入数字人才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弥补数字人才的短板。在“固巢养凤”方面,一是要鼓励西部高校、职业院校优化既有专业设置,合理规划开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学科专业。二是要谋划好“东数西算”产业研究院的建设,支持区内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省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机构,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产业学院、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订单、定向、定量”人才培养。三是要加强对数据采集、分析、清洗、加工等技术领域及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算力应用等领域中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筑巢引凤”方面,一是要开辟西部数据中心急需特殊人才绿色通道,加大对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西部各地区按照“特事特办、一事一议”方式,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复合型和急需紧缺人才。二是要探索建立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对高层次人才给予包括特殊贡献奖励、工作专项补助、创新创业自主奖励、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等在内的充足经费支持,并积极改善其工作环境。对符合条件的数字领域高端人才和骨干人才,给予户籍办理、社保办理、税收减免、安家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就医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最后,还应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机构、专家对口支援西部数字产业化建设,开展数字领域相关技术培训,夯实西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