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未来向何处去
2022-02-16杨明伟
■ 杨明伟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 100017)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特别是全国代表大会史上,第一个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召开的一次党代会,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形成这样的共识:要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而读懂党的二十大,就是观察未来中国的一个风向标。那么,从党的二十大视角来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中国将向何处去?总体上看,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句话,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句话中最根本的是第一句话,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1]
一、从中心任务和“两步走”战略看中国未来发展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如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一个大国大党必须全面审慎回答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朝着哪个目标、方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也是在关键时刻召开党的二十大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序言部分确定的主题中,首先清晰地作了高度概括性回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2]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也就决定了我们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达的“中心任务”中,两次出现“现代化”这一核心概念,也就是说,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现代化”问题居于“中心任务”中的中心位置;在报告中表述现代化目标时,还多次使用了“迈上”“迈向”“迈进”这样的坚定语气。这些恰恰反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中心任务内涵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追求目标的坚定性。提出中心任务,也就确定了逻辑起点。
在“中心任务”中,核心内容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并重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由此,对未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清晰的视角,那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这个战略安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重申了“两步走”战略,并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全面进行了宏观展望。以第一阶段到2035年的目标为例,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2]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再继续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措施。实现“两步走”战略安排,未来5年至关重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就明确指出:“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1]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先总结概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紧接着把对未来发展安排部署的主要篇幅放在报告的第三个部分以后,全面阐述并重点部署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报告在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后,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系统性地在各方面渐次展开,呈现了如何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完整逻辑。二十大报告对未来5年这一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划,特别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过程人民民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及在民生领域、美丽中国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等方面,作出了清晰的谋划。
“中心任务”确定以后,贯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都围绕如何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全面进行安排布局,特别是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的全面部署。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四个全面”上,党的二十大都做了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部署。
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十五个部分,都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所要承担的中心任务相关,报告的理论逻辑是锚定中心任务和走向“现代化”的实践线索展开的。
当然,对于一个拥有14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尽管前途光明,但却任重道远。我们还会经受许许多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为此,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只有坚持和坚守好这样一些重大原则,才能更好地应对考验,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二、从“中国式现代化”看中国现代化走向
党的二十大在确定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时,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恰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点表述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要向何处去?这些问题随之而来。
(一)中国式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它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连在一起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步步走来并全面深化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贯穿一个基本主题和梦想,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对未来发展提出并实施分步骤的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规划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经验。自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为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而不懈奋斗,始终坚定地沿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清晰目标一步步前进。为此,我们党一开始就按照一个一个的五年计划和一段一段的远景目标设想,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逐步朝着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
20世纪50年代,我国先提出了建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目标;到1964年,我国提出了第一个“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用两个15年时间,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在十九大和二十大上,反复强调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证明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
(二)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本质特性,它是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紧紧连在一起的
中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里讲的是14亿人口要整体带入现代化社会;第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里讲的是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第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里讲的是协调发展,不能相互失平衡;第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里讲的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我国的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第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里讲的是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我国历来主张与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还有一个根本的特征,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那么,如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九句话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些独特内涵和本质特性,就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走向。当然,这些独特性并不排斥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
(三)中国式现代化,有其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连在一起的
从根本方向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与党和人民的方向一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的道路,也是我们的方向。从基本目标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同行,最终实现强国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国际社会对这一点是有共识的。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2008年接受中国《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就谈到过美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别,他明确表示:“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事实上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并且代表了另一种现代化道路与发展道路。”[3]法国前总统希拉克2004年8月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曾说过:自1978年起,中国就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独特的一个构想,为中国人民制定了一个现在看来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4]就在不久前的G20会议期间,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与习近平主席见面时还特别表达了他对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性的看法,他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令人钦佩。”[5]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2008年12月1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说过:“中国的现代化向世界表明,这个现代化的模式有可能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里,消除贫困、注入活力、释放社会和经济创造力。”[6]可见,这些政治家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可以清楚地看出,要建成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内涵至少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人口巨大——要求把14亿人口的大国带入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和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尽管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但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动态性的,通过有先后、有差异的发展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二是相互协调——追求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一发展,而是全面发展,既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又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三是顺应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包容互鉴——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追求本国繁荣与世界繁荣的一致性、发展自身和造福世界的统一性,我们历来主张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就告诉我们,要把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整个带入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抓住并妥善处理好一些重要特性:发展内涵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方式的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要促进现代文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中国式现代化要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良好本身就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类文明的兼容性,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关起门来搞,它是与世界繁荣和各国文明兼容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与世界现代化对接,中国和发展必须会与世界的发展相统一。看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亮点,就明白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不可否认,西方式现代化的过程及其一些重要的成果,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世界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和文明多样性追求中,西方式现代化的理念、主张和道路方向,早已走向瓶颈甚至歧途。一些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是以造成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造成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这些,都是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方案。
三、从战略保障、自主原则和力量来源看中国怎么做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讲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战略安排中,还特别强调了为实现这些战略安排所必须提供的战略保障,必须坚守的自主性原则,以及未来发展所依赖的力量来源。
(一)实现伟大复兴的三大战略保障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有三个部分讲到了三大战略保障。一是人才强国战略保障。人才强国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极端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二是国家安全战略保障。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支撑保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内政外交采取的自主性原则
中国的成功道路(包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贯穿着独立自主的鲜明特性。党的二十大特别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重要思想,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告诉我们的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的自主性原则。报告多处突出强调了“独立自主”“自立立强”的原则态度和自主精神。
一是体现在内政上的自主性:“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这种自主性,全方位地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和各方面工作中。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我国在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的自主性原则和根本立场,特别指出要防范外部势力“干预”“干涉”中国内政。香港是中国的香港、澳门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能不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我们党的根本方针是“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2]。要坚持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坚决打击反中乱港乱澳势力,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7]。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决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搞分裂活动。祖国完全统一,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没有完整统一的“一个中国”,就谈不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方向。这一历史大势不可逆转,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二是体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工作上的自主性: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在这一原则立场下,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进一步发展的两大力量来源
党的二十报告在详细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战略支撑和方针原则外,最后还特别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集聚两大力量。一是团结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二是青春的力量。青年强大了,国家才能更加强大,报告要求全党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导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报告特别要求“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四、从外交主线看中国如何处理国际关系
在“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基础上,如何处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从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上观察,未来中国向何处去?这些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了出来,并作出了清晰的回答!
“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2]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国际视野上给世界各国明确提出的问题。在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做出的抉择中,总的方向是: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中国的抉择选项清晰地表达出来,总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表达。
讲到国防政策: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讲到大国关系:中国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讲到周边关系:中国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对发展中国家: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对各国政党和组织:中国共产党愿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基础上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各方面对外交往。
对各国人民: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总之,中国希望并坚持推动建设的是五种世界形态: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些,就是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前进方向。
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贯是清晰而公开透明的。正如王毅外长所说的:中国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将保持高度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的内外政策公开透明,战略意图光明磊落。“如果真想了解中国,就请认真研读二十大报告。”[8]
应该说,对中国的外交理念,国际社会是有共识的。早在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时,现场约800名国际组织负责人、各国使节和政要有强烈共鸣,全场响起30多次热烈掌声。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我而言,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9]彼得·汤姆森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国际上一切不带偏见的人们的共同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一条明确的主线,那就是: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
习近平同志2017年曾经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说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1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一次明确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