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创新视角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与对策研究
2022-02-16邹玉坤谢卫红郭海珍李忠顺王永健
邹玉坤 谢卫红 郭海珍 李忠顺 王永健
一、引 言
自2015年我国发布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以来,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1)《制造业腾飞,铸就大国发展引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6月14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614/c1004-32129820.html.在此基础上,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苗圩:《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求是》2019年3月16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3/16/c_1124241396.htm?spm=zm5062-001.0.0.1.jfFIlk.,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制造业的稳健发展关乎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然困难重重,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仍然面临许多阻碍。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程度加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依靠“人口红利”的传统制造模式难以为继,中低端产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德国“工业4.0”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提出、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打压,导致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发展之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田晖、程倩、李文玉:《进口竞争、创新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学研究》2021年第2期。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数字经济助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加快数字化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更是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单独一篇来规划。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如何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渗透,无人经济、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等新的组织形态在我国制造业中出现并得到发展。不仅如此,数字化资源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企业创新的基础,多个参与主体共同参与数字化资源的重组过程,这正是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内容。(4)谢卫红、林培望、李忠顺等:《数字化创新:内涵特征、价值创造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年第9期。伴随着数字化创新的不断推动,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与产出、创新结果的边界被打破(5)Nambisan S.,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vol.41,no.6,2017,pp.1029-1055.,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和创新过程,制造业体系正处于被重塑的过程,制造模式正迈向重构的新阶段。(6)刘洋、董久钰、魏江:《数字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管理世界》2020年第7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虽然面临不少的阻碍,但同时也拥有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机遇。
目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数量呈现增多趋势,但研究内容相对分散,包括技术创新、服务化和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同时虽然学者们普遍认为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7)李巧华:《新时代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财经科学》2019年第6期。,但以往研究中较少基于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创新管理理论被数字化创新颠覆的背景下探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仅仅从技术创新及服务化等角度难以全面把握数字化创新对制造业体系重构的路径机制。因此,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制造业发展领域的CSSCI期刊文章,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探讨我国制造业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并分析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进一步从数字化创新视角出发,尝试梳理制造业体系的演进与重构,挖掘数字化时代制造业发展机遇,以期为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理论指导与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成果数据源进行检索。由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2018年才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国内制造业研究领域的热点演进过程,以“制造业发展”为检索词,检索范围设定为“主题”,时间设定为1999—2020年,期刊类型是CSSCI期刊。在检索到相关文献后,去除无作者等信息不全以及会议征文、报告和访谈等非学术性、与研究主题无关的内容,并进一步从参考文献中寻找我国制造业相关主题研究,重点筛选制造业升级转型与变革的相关文献,最终经过手工整理,获得有效文献933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国内制造业发展领域20年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作者、机构合作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等知识图谱,分析相关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通过科学知识图谱能够清晰展示研究结果,便于梳理研究领域的关键演化路径,从而发现研究领域发展规律。CiteSpace软件在文献科学计量分析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中具体包括:(1)发文机构分析。通过对发文作者单位的统计与合作分析,发现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科研实力。(2)发文作者分析。通过对研究领域作者的统计与合作分析,挖掘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学者间的合作关系与知识交流。(3)关键词共现分析。通过对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相关研究热点问题。(4)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对关键词聚类进行分类整理,尝试梳理研究领域核心理论框架。(5)关键词共现时区分析。结合高频关键词分析,挖掘研究领域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三、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视化分析
(一)基本统计分析
全面了解制造业发展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与质量,有助于快速了解研究领域现状,并进一步对发文机构与作者进行统计与合作分析,把握研究机构科研水平、核心作者等基本情况。
1.发文量统计
从国内制造业发展研究领域近二十年的发文量来看,1999年发文量仅有3篇,至2020年超过100篇,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到,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发展领域发文量呈现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缓慢起步期(1999—2003年)。每年发文量基本不超过10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尚没有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关注,只有较少的学者开始思考制造业的新变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主要面临满足多样化需求和提高竞争力挑战(8)吕坚、孙林岩、肖忠等:《中国制造企业核心能力分析与评价》,《科研管理》2002年第3期。,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进行产品或服务开发形成特色才能占据市场竞争优势,谋求生存与发展(9)谢洪明、刘常勇:《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二个阶段是稳步发展期(2004—2010年)。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变革,制造业也面临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新兴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新的推动力,制造业信息化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李学静等提出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改变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过程,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10)李学静、雷琦、刘飞:《区域制造业信息化中的ASP应用服务系统研究》,《情报科学》2005年第2期。同时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也开始转向服务创新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11)张文红、张骁、翁智明:《制造企业如何获得服务创新的知识?——服务中介机构的作用》,《管理世界》2010年第10期。第三个阶段是快速增长期(2011—2020年)。文献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制造业服务化、数字化转型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对于制造业新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不仅提高了制造效率,甚至改变了制造企业商业模式。(12)刘飞:《数字化转型如何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三重影响机制》,《财经科学》2020年第10期。另外,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数字经济得以加速发展。在数字化进程的推动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图1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发文趋势
2.发文机构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的“Institution”选项,得到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图2中有376个节点、139条连线,而合作网络密度仅0.0020,说明众多的研究机构之间缺少合作。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相对密切的有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中心的南部地区高校、以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中心的西北地区高校和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中心的东北地区高校,但南北地区高校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数字化创新视角制造业发展领域发文量8篇及以上的科研机构进行统计(见表1),发文量居前三的单位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31篇)、西安理工大学(30篇)、哈尔滨工程大学(28篇)。发文量最多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该研究机构的学者较多,有以徐学军为代表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研究团队和以简兆权为代表的制造业服务化研究团队。发文量排名第二的是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有以陈菊红为代表的学者对服务型制造进行了深入研究。排名第三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智能制造、服务创新等方面。其中孟凡生等发表了多篇关于智能制造的相关论文,特别提出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动态发展过程,丰富了智能制造相关理论基础并得到了广泛认可(13)孟凡生、徐野、赵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过程研究——基于数字化赋能视角》,《科学决策》2019年第11期。;而徐建中等聚焦于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不断探索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14)徐建中、付静雯:《可拓资源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科学学研究》2018年第9期。可见,不少研究机构内已经形成了制造业发展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研究机构首次发文年份大多在2013年左右。结合图1可以看到,该时期也正处于发文量快速增长阶段,不少研究机构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发文机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表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受到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
图2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发文机构合作网络
表1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发文量8篇及以上科研机构
3.发文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的“Author”选项,得到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发展领域发文作者合作网络(见图3)。图3中仅标注了发文量5篇及以上的作者,其中有514个节点、317条连线,而合作网络密度仅0.0024,从整体上看,众多的作者间缺少合作。从图3中可以看到,作者合作关系相对密切的有以西安交通大学孙林岩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和以西安理工大学陈菊红为中心的研究团队。表2中展示了发文量7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共8位,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孙林岩,其次是罗建强、陈菊红、胡查平等,大部分作者发文量集中在1—3篇。发文量10篇以上的仅有孙林岩(21篇)、罗建强(17篇)、陈菊红(17篇)和胡查平(10篇)四人。其中:孙林岩(15)孔婷、孙林岩、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3期。从生产性服务业入手,探讨了其快速发展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罗建强发表的成果主要致力于制造企业服务化过程中伴随着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这两类创新协同演进是推动服务化进程的重要力量;陈菊红发表的成果主要致力于研究服务型制造模式逐步成为国内外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一种崭新商业模式;胡查平则注重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16)胡查平、汪涛:《制造企业服务化:服务提供真的能够改善企业绩效?》,《经济管理》2013年第10期。从以上作者研究焦点可以看出,近几年核心作者主要关注智能制造、服务化和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研究。从高产作者首次发文年份可以看到,大多数作者从制造业发展领域研究成果的快速增长期开始进行研究,集中在2013年左右。同时,从高产作者的单位可以看到,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的高产作者均有两位,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也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数量。
图3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表2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发文量7篇及以上高产作者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关键词相关分析能够快速掌握制造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把握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进一步发现该领域研究演进趋势与规律,梳理研究理论框架。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的“Keyword”选项,得到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图4中共有590个节点、932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54,表明研究内容相对分散。对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发展研究领域的高频高中心度关键词进行统计(见表3),可以看出表3中高频关键词除去“制造业”“制造企业”外,“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出现频次均超过40,说明这些关键词是制造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高质量发展研究主题自2018年才开始引起学者关注,但出现频次却达到59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主题自2019年开始,出现频次为15次,表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几年已经成为制造业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型制造研究主题近十年来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中介中心度排序的关键词中,除了“制造业”“制造企业”关键词外,中介中心度超过0.1的关键词有3个,“服务化”“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的中介中心性较高,表明这些关键词在该领域影响较大,在其他主题中起到了关键枢纽作用。观察表3中高频高中心度关键词的起始年份发现,高频关键词起始年份大多集中在2008—2013年间,表明该期间的研究热点主要是“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创新”等方面,该时期出现了转折性和突破性成果。例如冯泰文等提出服务型制造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路径,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17)冯泰文、孙林岩、何哲等:《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6期。,随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川藏高速公路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崩塌。按破坏模式可分为滑移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坠落式崩塌和滚落式崩塌。崩塌破坏模式分类见图1。
图4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3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高频高中心度关键词词频表(前15位)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利用LLR聚类统计和关键词聚类标签,得到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5)。知识图谱中Q值为0.7184>0.3,S值为0.8953>0.5,表明该关键词聚类效果较好。通过对各聚类标签下包含的重点关键词进行梳理,分类整理后得到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类标签及主题关键词见表4所列。
聚类Ⅰ为数字化创新,是指不同参与主体对数字化资源进行设计重组与使用重组,以获得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等过程。(18)谢卫红、李忠顺、李秀敏等:《数字化创新研究的知识结构与拓展方向》,《经济管理》2020年第12期。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与对策,因此并未过多涉及数字化创新具体内涵等内容,同时基于文献梳理发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更多关注于数字化创新的目的与结果。一是产品创新。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霍春辉等(19)霍春辉、吕梦晓、龚映梅:《服务转型与产品创新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互补效应研究》,《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基于多元逻辑共存理论和复合基础观,实证研究发现客户导向服务转型与突破式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互补促进作用。其中突破式创新区别于渐进式创新,前者是对已有知识与技术的根本性变革,而后者是对已有产品的小幅度改进。
图5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但不论是突破式创新还是渐进式创新,增加产品创新投入都能够推动企业的经营绩效。(20)肖挺:《制造企业服务化商业模式与产品创新投入的协同效应检验——“服务化悖论”的一种解释》,《管理评论》2019年第7期。随着智能产品的快速迭代更新,制造企业往往能够借助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画像,从而进行产品设计与研发。二是服务创新。是指制造企业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从需求端出发获取重构整合企业资源从而进行价值创造的创新活动(21)许晖、张海军:《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构建机制与演化路径研究》,《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2期。。服务创新是我国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追赶的有效路径。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化创新打破了传统创新中的创新主体边界,使得用户能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22)Henfridsson O., Nandhakumar J., Scarbrough H., Panourgias N., “Recombination in the open-ended value landscape of digital innovation”,Information & Organization, vol.28,no.2,2018,pp.89-100.客户互动关系更为紧密,从而推动新服务开发,提升企业竞争优势。(23)Yeow A., Soh C., Hansen R., “Aligning with new digital strategy: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Vol.27,no.1,2018,pp.43-58.三是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数字化能够缩短企业与消费者距离,并减少管理决策流程,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24)戚聿东、蔡呈伟:《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多重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7期。尤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扩散,在生产端与消费端架起一座“桥梁”,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价值生态系统等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聚类Ⅱ为新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和3D打印等数字技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支撑,同样数字化创新也依赖于数字技术。(25)余江、孟庆时、张越等:《数字创新:创新研究新视角的探索及启示》,《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7期。例如企业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搭建顾客需求信息平台,获取并分析客户需求,制定客户精准画像,为大规模和个性化定制创造条件,同时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26)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管理世界》2019年第7期。数字技术能够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
表4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聚类标签及主题关键词
聚类Ⅲ为新模式,主要包括服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制造模式。《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任务,制造业服务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和制造模式。制造业服务化自20世纪70年代“服务经济”提出后,经过了“面向服务的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等发展阶段,其内涵不断演化。(27)何哲、孙林岩、朱春燕:《服务型制造的概念、问题和前瞻》,《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1期。制造业服务化实际上从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转变,(28)陈菊红、王绒、马安妮等:《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与组织要素的匹配关系研究》,《管理评论》2017年第10期。制造企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客户多样化需求,通过提供服务来创造更多价值。虽然我国尚未突破“服务化困境”,但随着技术不断改进与服务化的不断深化,制造企业绩效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经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9)付睿臣、毕克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与建设模式研究——以海尔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6期。,同时管理信息化能够缩短信息传递时间,提高企业内部交流效率,促进组织创新。制造业智能化也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数字化制造,二是网络化制造,三是智能化制造。(30)李廉水、石喜爱、刘军:《中国制造业40年:智能化进程与展望》,《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1期。相比于数字化与网络化,制造业智能化更加“智能”,从而实现人、机、网的高度融合。制造业智能化为节省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更多可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聚类Ⅳ为新业态,包括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等。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正不断突破传统行业界限,产生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学者们重点关注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以及工业设计、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三业”融合等方面。制造业产业集群虽然早有研究,但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学者聚焦于产业集群中平台的建设,例如制造业集群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以保障企业间的知识流动以及提高平台的知识创新能力;(31)王宗水、赵红、刘宇:《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吉林省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8期。制造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2)张玉明、朱艳丽、张馨月:《制造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基于淘工厂的案例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20年第9期。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产业集群企业交互赋能等。(33)朱国军、王修齐、孙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演化机理——交互赋能视域下双案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第24期。
3.关键词共现时区分析
从图6可以看到,1999年至今,制造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度逐渐高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9—2008年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对于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促进了制造业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不少学者最先开始关注智能制造。二是2009—2017年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随着个性化定制的出现,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型制造开始出现。制造企业更加注重客户关系互动,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三是2018年至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自2018年学者们的关注点开始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不断改变传统制造模式,产业融合与集聚等问题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由于数字化创新所带来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因此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一定的关注。
图6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四、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
依据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基于对文献的深入阅读后,梳理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理论框架(见图7)。该理论框架主要结合制造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梳理研究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数字化创新为驱动,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为支撑的整体框架。
图7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自此,学者们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战略路径都进行了相关探究。通过对高质量发展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学者们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经济发展方式看,高质量发展要实现三大变革,包括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动力变革是指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从发展理念看,高质量发展必须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高质量发展也是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34)周志龙、邓茜、沈笑寒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模型研究——基于良品铺子的案例分析》,《宏观质量研究》2021年第1期。虽然学者们直到2018年才开始聚焦探索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要求和必然选择,但实际上,不少学者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也展开了不断的研究。马宗国等(35)马宗国、曹璐:《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2015—2018年1881家上市公司数据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第7期。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效益增长、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和社会共享五个维度构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应围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少学者都在创新层面选取了相关指标,例如R&D投入、专利数等。(36)黄顺春、张书齐:《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2期。创新活动作为企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节,(37)李强:《技术创新、行业特征与制造业追赶绩效》,《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2期。已经被数字技术所改变和颠覆。基于创新驱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观点,(38)焦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从价值重塑到价值创造》,《经济学家》2020年第6期。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创新也将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新的发展思维,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培育新动能。新动能必然要以创新为核心发展理念,以实现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为目标导向,采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机制来发展新动力。(39)任保平、苗新宇:《“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经济问题》2021年第2期。
可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要点。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数字化创新在新时代改变了传统创新理论,智能产品更新迭代加快、客户服务体验更加丰富、商业模式创新多样等变化,使得制造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40)Tilson D., Lyytinen K., Srensen C., “Research Commentary—Digital Infrastructures: The Missing IS Research Agenda”,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vol.21,no.4,2010,pp.748-759.首先,数字化创新强调多主体参与创新活动,客户参与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不仅能够提高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更使得新产品贴近客户需求,提高客户体验感。(41)冯泰文、孙林岩:《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外部参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管理科学》2013年第2期。然后,客户参与度同样对于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2)赵益维、罗建强、冯庆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动力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20年第10期。数字化时代为客户积极参与产品或服务创新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最后,开放的数字化创新成为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构建价值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帮助企业快速精准响应客户需求。(43)王海杰、宋姗姗:《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企业价值生态系统构建的视角》,《管理学刊》2019年第1期。可见,数字化创新带来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第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实现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为目的。高质量发展是增长数量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如此,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发展不仅仅是关注产能的提高,更应注重质量的提升。(44)高运胜、杨阳:《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经济学家》2020年第10期。新时代人民越来越注重高品质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第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为支撑。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扩散改变了制造业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等过程,(45)Dremel C., Herterich M., Wulf J., Waizmann J. C., Brenner W., “How AUDI AG established big data analytics in it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is Quarterly Executive, vol.16,no.2,2017,pp.81-100.例如企业利用数字孪生等虚拟技术来降低成本、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信息实现精准推送或个性化定制。制造业服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新模式不仅是制造业发展领域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无人工厂、线上办公等新形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制造方式,也带来了新的组织变革,更加高效的生产与信息决策交流为制造业提质增效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更多机会。自服务主导逻辑理论提出以来,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例如数字化时代企业所提供的维修与升级服务已经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一环。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是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智能产品与服务,更体现在智能制造模式上。(46)黄俊、郭耿轩、刘敏等:《动态能力视阈下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对3家本土自主品牌车企的跨案例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23期。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等新业态在不断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物流业等跨界深度融合,通过产业互动与平台信息共享也在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论是产业集群还是产业融合,都能够促进企业间知识共享以及协同创新,(47)李艾丹、朱东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拓服务模型》,《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2期。实现创新有效扩散,进而带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1999—2020年数字化创新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域CSSCI期刊上的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基本统计特征分析可知,数字化创新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发展领域相关研究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以分为缓慢起步期(1999—2003年)、稳步发展期(2004—2010年)和快速增长期(2011—2020年)三个阶段,尤其近两年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整体上看相关研究作者集中度不高,相互之间紧密合作不多,主要涉及智能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发布机构间合作相对密切的有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中心的南部地区高校、以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中心的西北地区高校和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中心的东北地区高校,但整体上看仍然缺少有效合作。
第二,从相关研究热点分析可知,“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是领域研究的高频词汇,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服务化”“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等关键词中介中心度较高,具有较高影响力。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研究有四大类:一是数字化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二是新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三是新模式,主要从制造业服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展开;四是新业态,主要包括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等方面。综合制造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主题来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数字化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为支撑,促进实现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机遇与对策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看到,国内关于数字化创新与制造业发展的研究热度逐年高涨,集中在产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智能制造等领域。数字化创新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同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挑战。(48)柳卸林、董彩婷、丁雪辰:《数字创新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年第6期。为此,本文利用可视化分析结果,结合数字化创新发展机遇,提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数字技术采纳与应用
数字技术为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深刻变革,不仅改变了制造业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重塑了商业模式与业态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拥抱数字技术,运用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密切关注客户需求,为实现大规模定制化制造提供可能。加大科研投入,吸收先进数字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制造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则,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2.数字化创新实践与扩散
数字化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当前制造企业仍然面临数字化创新意识不足、数字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为企业数字化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尤其是降低中小制造企业政策优惠门槛。另一方面,利用产学研协同为数字化创新培养人才提供支撑。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则应该是积极关注政府创新政策,增强数字化创新理念与思维,从而促进数字化创新实践。
3.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
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建立智能制造COSMO平台聚集了海量的用户与企业资源,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对于政府来说,要积极宣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向平台企业转型;对于龙头制造企业来说,加快自身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而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为解决数字资源和数字化人才匮乏等问题,必须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与技术,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市场供需情况,更能使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与研发中,从而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