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初心使命论的理论逻辑和政治优势
2022-02-03赵笑蕾
赵笑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论述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强调全党同志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2页。。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政治追求,突出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这一宏大的政治理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伟大理论创造、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厚民族文化底蕴,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党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基本政治基础,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总结党史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时强调指出党的初心使命与党诞生之间的天然联系,作出了郑重的政治判断:“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伟大建党精神时进一步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阐述。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在序言开篇即指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3),在第七部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中再次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1页、第71页。,初心使命作为贯穿整个《决议》的关键词,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革命党、执政党,更是使命党的新时代特征。因此,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7页。之时,深入研究初心使命的理论逻辑,继续彰显初心使命的政治优势,增强初心使命的政治感召力,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初心使命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强化党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标志着唯物史观正式形成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共产党人所要依靠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最终获得解放的将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追求。早在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90页。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党开展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7)《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8页。。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特别强调要“为人民服务”。在1944年9月的《为人民服务》中,他更是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提了出来,指出我们党必须彻底地为人民利益服务。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进一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和与其他任何政党区别的显著标志,并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内涵确定为: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党的七大运用唯物史观详细阐发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联系,毛泽东在会上更加鲜明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要求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9)《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第1094页。。以上毛泽东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定位,深刻揭示了党的政治属性,深刻揭示了党的政治主张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理论创造。由此开始,初心使命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凝聚了人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一切拥护革命、支持革命的积极力量,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马克思认为,思想本身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要让思想变为现实,就必须有进行实践的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因其拥有对现实世界发展原因深刻揭示的理论品格,蕴藏着将思想变为现实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产生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其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随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任务的不同而不断丰富发展。其理论内涵经历了由革命时期的“面向群众深入群众”“取得群众拥护”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开放时期将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和是否高兴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再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页。的历史性丰富;群众路线的政治功能也经历了从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到成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再到党的优良作风的核心、党的最大优势,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的关键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实践由中国革命运动实践中的发动、组织群众,到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再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不断深入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初心使命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在党的十九大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升为大会主题,并明确把不断前进的动力确立为党的初心使命。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周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集中阐述了初心使命的根本内涵和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他强调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23页。。在2021年建党百年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开篇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3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再次将初心使命与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联系起来进行阐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党基因和政治本色,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脉相承而又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标识,又植根于群众现实生活实践中,是人民创造历史推动发展的理论表达,有着关切生活本质的理论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各个历史阶段中,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指导,推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基本制度安排。作为重大政策措施,尤其体现为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统一战线理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重要理论观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践行党的政治纲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赢得了最为广泛的群众支持,壮大了共同奋斗力量;统一战线理论将党的初心使命具体落实在最大限度尊重人民民主权利,最充分发挥民主主体作用方面。重大政策措施和基本制度安排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宏阔的政治视野、博大的政治胸怀和独到的政治优势,为坚持党的初心使命注入了不竭的政治活力和深邃的制度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既是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成熟和政治成熟,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充分彰显。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党的初心使命,核心要义就是要深刻把握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与党的初心使命相统一,坚持将初心使命落实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制度体系中,加强思想引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初心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党的政治表达,政治优势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对初心使命彰显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独特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进行了多维阐发和定位:其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道:“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16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力、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83页。、 “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82页。。其二,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素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6),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6页。。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我们要始终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其三,密切联系群众,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征程上,为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就必须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优势,使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初心使命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马克思曾说:“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重要讲话中告诫全党:“初心易得,始终难守。”(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0页。如何守住初心?《决议》精辟概括了十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坚持人民至上”(20),“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集团、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2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页。。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为守住初心使命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指导具体发展实践,在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践行初心使命。
利益,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关注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深入理解人类政治发展实践的有效理论工具。通过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利益在政治活动中的表现、特点和作用,明确指出政党对所代表的利益主体的选择,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生态和政治前途。在100年的政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有关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属性——“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我们党带领人民走过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成为新征程党领导人民推进复兴伟业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正是从阶级利益出发,我们党坚定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发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导作用,不断探索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并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从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具体行动中,认定红军是自己的军队,党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众志成城同心干”;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政府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群众认准苏区政权才是自己的政权,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抗战时期,毛泽东实行“精兵简政”,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一化三改”,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生产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调动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历史证明,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问题摆在首位,执政者才能赢得真正拥护和支持。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我们党初心不改,使命如一。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理想长期奋斗的实践过程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政党表达。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对新时代党的政治立场进行了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2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着重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页。这些鲜明论断和科学阐述,充分阐明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最大的优势在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要继续保持政治优势,避免风险赢得挑战,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可见,初心使命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国共产党新兴政党制度的当代表达。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坚守初心使命作为党领导革命的政治追求,与党的发展相结合,初心使命得到坚持和发展,凝练成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来讲,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利益、谋求利益、发展利益和达到利益和谐,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初心使命的现实表达。贯穿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中国政治实践有机结合的伟大政治创造。深刻认识初心使命论体现出来的政党属性和政治优势,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我国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凝聚社会共识、争取群众信任拥护的必然要求。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集中彰显了初心使命的独特政治优势,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政治目标。第一,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突出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集中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伟业,就是为了让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和社会稳定奇迹,而且为世界贡献了独具魅力和持久生命力的中国之治。这些伟大历史成就的取得,正是我们党找到了使政党永远保持年轻、国家永远保持昌盛的密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无论是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还是伟大建党精神,无不印证了发展力量、改革力量、复兴伟业力量都来自人民群众伟大创造的真理。第二,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突出体现为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要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社会现象。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强调富裕属于全体劳动者,“建成”既突出了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又展现了我们党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在重要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们党领导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既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又塑造了新型政党形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从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成了现实。第三,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还体现为“人民政府为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和使命型政党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人心政治”的最高境界,主要体现为“人民政府为人民”。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确保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初心不变;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统一战线旗帜,开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断提升了“人心政治”的新高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多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在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2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1页。讲话的最后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在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强调:“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8),并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方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页。。可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生活品质,也意味着更深层次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理论自觉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制度自觉,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政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时代为美好生活不懈努力,既包含了我们党为实现理想目标长时段的坚持,又包含了当前的现实目标。在从当前目标一步步走向理想目标的过程中,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使命不忘,标志着我们党对美好生活实现的认识从“自发”走向“自觉”的不断深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好生活与党的初心使命紧密结合,使其理想性更加科学,现实性更加丰满。一方面,走向自觉的美好生活实践,将促进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和解决;另一方面,不断印证初心使命的美好生活实践,将释放出更多的政治优势,不仅作用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而且更加助力于共产主义最终理想的实现。
无产阶级政党利益观的核心不是利益有无问题,而是为了谁的利益、实现谁的利益的问题,亦即从谁的利益出发、以谁的利益为标准的问题。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页。。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人民群众的含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从质上讲,指的是用劳动推动时代发展的人民群众;从量上讲,指的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最基层的人民群众。
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初心使命的具体表达。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不仅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且是用来衡量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党的一切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党的全部工作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对此,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1)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4页、第387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这里的“人民至上”显然是指“人民利益至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要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人民利益至上”的政党价值观,而且把人民利益摆在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将人民利益具体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三、初心使命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既完整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初衷,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政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初心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运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就是因为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的弊端,为了给人类自由解放寻找到一条科学发展出路。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停留在有关发展的哲学层面的讨论之上,他们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扬弃前人已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发现,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了全面的研究,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到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马克思、恩格斯还具体阐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有关共产主义社会、世界社会历史等理论。由上述阐述可知,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是由唯物辩证发展观、社会历史发展观和全球发展观等三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的论证得出的重要理论结论是:历史发展的归宿将是人类得到全面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未停留在纯粹的理论论证中,而是付诸实践地创立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了欧洲现实的工人运动。可以说,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基因即是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解放而奋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初心使命的最初政治表达。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使命、政治前途紧紧相连,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本国发展实践的理论支撑。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又是具体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指引时代发展、推动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着自身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对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到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论断及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准确判断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以全新的视野开拓性地回答了当今中国、当代世界有关发展的时代之问,将党的初心使命建立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的实现找到了落地生根的实践土壤。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们党通过发展思想对初心使命的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起初是作为工作导向提出来的,随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们党将以人民为中心升华为发展思想,并特别强调对这一思想的践行。经过五年的实践检验和理论升华,到党的十九大以人民为中心被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我国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之一进行了深入阐述,同时,作出了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重大决策。此后,初心使命始终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道论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了精准阐发,提出了“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等三方面的丰富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就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具体说就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这三个“坚持”阐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方法论,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内涵。在2021年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论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指导意义,强调新征程上必须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以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过程可知,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党要坚守初心使命,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就需要科学的发展思想指导社会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迄今为止最能展现我们党的政党性质,充分体现我们党的优越性的发展思想。它将发展思想、发展观念和发展方略高度概括、凝练成一句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发展思路上的真实映照,是党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真实表述,是党的人民立场在政治方略上的集中表达。
以人民为中心,是充分体现政治优越性的全新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全新性,包括三个方面的维度。第一,从提出时间上来说,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首次提出来的,它代表着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复兴时期要秉持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第二,从囊括的内容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全党的思想和行动,更要用“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发展的获得感,赋予发展政治关怀;第三,从政治立场表达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史上首次旗帜鲜明用“人民”的概念表达发展思想要实现的最终目的,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以上三个方面全新演绎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越性,为党保持初心使命提供了动力支持。
以人民为中心,是充分展示我们党政治优越性的完备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四次提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表明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必须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红线和灵魂贯彻其中。认真研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的核心内涵可知,首先要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即发展方略的政治特征;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准则;强调通过发展方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强调党的奋斗目标要靠基本方略推展,重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复兴伟业的实现要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发展思想的丰富,但是用基本方略推进发展思想的实践,并用基本方略将发展思想完美嵌入党的重大理论、现实创新中一体推进尚属首次。十四条基本方略在理论上互相印证、实践中互相支撑,处处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完整诠释了基本方略的实践性和现实针对性。
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在新时代坚守、实现党的初心使命,要靠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初心使命,才能不断推进复兴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矛盾最为管用。现在,党带领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就更得铭记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统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