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史中汲取力量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02-16王国权赵长宝
王国权 赵长宝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史者不愚,知史者不慌,用史者不乱。百年党史,既是固根涵源的营养液、揽镜自照的清醒剂,更是鉴往知来的航标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慈善人学百年党史,就是要落实到办慈善实事上,各级慈善组织必须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奋力开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淮安区慈善总会近年来坚持“为党政分忧、为百姓解难”的工作方针,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在扶贫济困、扶老助残、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等公益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募集慈善资金1.48亿元,救助支出1亿元,救助困难群众5.35万人次。
一、必须充分理解学党史在慈善高质量发展中重要性和必然性
黨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历史发表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历史、从党的历史中学习什么、学习党的历史要达到什么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学好用好党的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要内容和学习党史的科学方法,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学党史是慈善组织作为政治性公益组织的必然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党都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力度抓,形成了鲜明的政治导向,消除了党内严重政治隐患,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是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关键要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慈善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政治性公益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面向新阶段新征程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悟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努力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把讲政治贯穿慈善事业各项工作之中,确保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昂扬姿态开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二)学党史是慈善组织守初心担使命的内在要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和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证明,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国家将发展慈善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主体,成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同时将慈善事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一并作为重要的社会治理制度安排。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慈善事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的精准定位,也是对慈善事业赋予了新的光荣而伟大的使命。慈善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对慈善组织的初心使命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强大的内生动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奋发有为中践行慈善初心使命。
(三)学党史是慈善组织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未来是从今天走向明天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相通的。真正了解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现在,正确认识现在才能科学把握未来。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党员、干部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社会力量。通过读懂悟透党史中的人民宗旨、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对于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慈善初心,履行慈善使命,做好慈善工作,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慈善,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来,让慈善事业持续深入人心,让党和政府的阳光照耀更多的困难人群,努力开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切实从党史中汲取宝贵精神财富,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慈善事业是人类最无私、最纯洁的事业之一, “慈心为本,善举为民”的理念与党的宗旨高度一致。慈善事业工作者要通过学党史,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把“人民至上”作为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不忘慈善为民初心,勇于担当慈善救助使命,心中永远装着困难群体,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困难群众,把服务困难群众、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升华慈善人的人生境界 。作为慈善组织,要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慈善公益活动紧密相融合,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好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以昂扬姿态开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慈善初心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开展慈善工作的行动纲领。慈善事业是我党为民宗旨的重要实践,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慈善事业不仅包含扶贫、济困、安老、助孤、赈灾等传统慈善内容,还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功能。慈善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政治性公益组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慈善之路,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责任意识开展慈善活动。
(二)进一步依法行善治善,完善慈善法规体系。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坚持走慈善法治化建设道路,是中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法行善、依法治善是推动慈善事业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在慈善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要求。《慈善法》是社会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国慈善制度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应严格落实《慈善法》,大力推進慈善法治建设,要坚持依法办事,贯彻执行好《慈善法》,强化公开透明,确保依法规范,出台与《慈善法》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广泛开展《慈善法》普法宣传和教育引导活动,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慈善组织和社会公众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水平。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是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关键要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治理机构,不断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健全科学规范的慈善管理制度,规范慈善项目和资金管理,锻造一支过硬的慈善队伍。一是健全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要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独立自主、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慈善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机制,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提高慈善资源开发、社会动员、组织协调和高效救助能力,提高慈善组织诚信度和公信力。二是严格规范捐赠款物使用。严格规范使用捐赠款物,及时将募得款物按照协议或承诺用于相关慈善项目,除不可抗力或捐赠人同意外,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未经捐赠人同意,不得擅自更改款物用途。倡导募用分离,支持在款物募集方面有优势的慈善组织将募得款物委托有服务专长的慈善组织运作资助项目。科学设计慈善项目,完善社会化运作,优化实施流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慈善资源使用效益,建立捐赠款物使用查询机制,及时主动向捐赠人反馈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三是加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和社会监督。要加强对慈善组织募捐活动、财产管理、信息公开等内容的日常监督检查,健全完善重大慈善项目专项检查制度、慈善组织及负责人信用记录制度,依法对慈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建立完善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慈善活动的投诉、举报、查处机制,畅通社会公众对慈善活动中不良行为的投诉举报渠道。
(四)进一步发挥网络潜能,打造慈善救助新业态。做好“互联网+慈善”这篇大文章,交出时代答卷。努力打造慈善网络宣传平台,传播党的慈善理论,解读慈善政策法规,弘扬传统慈善文化,讲述现代慈善故事。努力打造慈善网络募捐平台,及时发布经核实的救助需求信息,引导公众践行“指尖”慈善,并跟进公布捐款用途和效果,使网募逐渐成为人们奉献爱心的便捷通道。努力打造慈善网络工作平台,使慈善救助项目的设计、运行在网上互动、联动,使慈善活动在网上公开、透明,使救助环节在网上对接、衔接。努力打造慈善网络服务平台,为慈善人服务,为救助对象服务,为基层慈善组织服务,释疑解惑,澄清是非。
(五)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将弘扬慈善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认知认同,挖掘传统精髓,彰显时代价值。将弘扬慈善文化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弘扬慈善文化,使慈善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取向,使慈善成为一种新风尚。将弘扬慈善文化与慈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在项目实施上凸显慈善的人文关怀和精神特质。充分运用“中华慈善日”、颁发慈善奖、慈善论坛、淮安区慈善元旦一日捐等重要载体和节点,大力传递和汇聚公益正能量,浸润社会的方方面面,厚植慈善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和精神升华度。将慈善元素渗透进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中,种下慈善文化的种子。要广泛开展慈善志愿活动,人人做慈善,慈善为人人,奉献爱心,互助共乐。
总之,慈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应以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让慈善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