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探析

2022-02-15李炳全张旭东

关键词:心理品质核心精神

李炳全,张旭东

(肇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开始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1)《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013/c1006-28773930.html。。为把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将核心素养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核心素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心理素养,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心理素养的作用愈益重要。因此,有必要理清核心心理素养的概念与结构。

一、几种主要的核心素养概念及其结构分析

核心素养最早是由国际性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为顺应经济发展而提出的概念(2)张娜:《三大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分析与启示》,《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年第7期。。随后,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此做出各具特色的界定。

(一)国外几种主要核心素养概念分析

经合组织将核心素养定义为“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10期。(4)赵小燕:《高等教育学科育人视域下“核心素养”的含义与框架研究》,《林区教学》2020年第9期。,“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5)Oecd D S.,“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http://www.deseco.admin.ch/bfs/deseco/en/index/02.html.。该概念从个体成功与社会成功两方面界定个体在全球化、信息化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的素养(6)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4期。,旨在培养学生成功适应社会的健全生活能力或素养。其价值基础是民主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三个维度,每一维度分别包含三大指标(7)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5期。。该概念触及核心素养的本质,但它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要解决的主要是经济上的成功,其中有些不适合我国学生。

欧盟将“核心素养”定义为“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8)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9期。,包括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和基本的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与表达等八项指标,每项指标分别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方面(9)张娜:《三大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分析与启示》。。该概念主要把人适应社会的教育教学目标结构化,其知识、技能、态度与布鲁姆(Benjamin Bloom)的三大教育目标完全一致,未能完全反映出核心素养的结构指标和内容。

美国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所有学生或工作者必备的能力”(10)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6期。,包括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11)张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际组织研究比较与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7年第6期。。该概念着眼于职业和行业发展需要,强调人们对不断更新且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越来越快的职场的适应性,体现出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但其指标体系更像是教育教学目标体系,未能真正阐明核心素养的结构内容。

(二)国内有代表性的“核心素养”概念分析

教育部成立的联合课题组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https://baike.so.com/doc/24396081-25220490.html,2020年9月25日。,“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13)《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该概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维度(14)成尚荣:《核心素养的核心》,《中国教育报》2017年1月11日,第9版。,每一维度又包括两个方面,形成六个指标,每一指标又细分为三个子指标或要点,形成十八个子指标。

该概念具备以下特征:(1)恰当地把“核心”界定为必备的、关键的;(2)从人的终身发展视界进行界定;(3)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4)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要旨和根本目标(15)成尚荣:《核心素养的核心》。;(5)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塑造的。该概念厘清了核心素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相较于前述欧美的核心素养概念,其结构更加完整。

它对科学性的强调启示我们,核心素养中必须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素养的基本要求,如科学精神等。它对时代性的重视启迪我们,核心素养必须体现当代社会发展所最需要的人的基本素养,这是人在当代社会的立命之本。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匠心尤其是工匠精神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日益凸显出来。因此,依据时代性特征,应把匠心尤其是其核心——工匠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在该概念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民族性的凸显。这明显有别于前述的西方概念,启发我们要在中国学生的素养中融入中国文化心理品质。这是因为:(1)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首先是中国人,承担着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2)中国人最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文化中人的特征是具有中国文化心理特质,既然中国的教育培养的是中国人,那么应培养学生具有这类特质;(3)中国文化心理特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16)《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http://www.fjnet.com/whys/whysnr/201402/t20140226_217962.htm。,是中国文化内核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依据民族性,应当把中国优秀文化心理品质,尤其是其核心——中国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该概念影响很大,国内许多概念大都是依据它而展开的。例如,林崇德等人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7)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第2期。(18)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这一概念与上述教育部课题组的概念是一致的。其原因是林崇德先生是教育部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由于前述对教育部课题组的概念已加以详细分析,故此不赘言。

二、核心心理素养的内涵与结构剖析

为弄清核心心理素养的概念,有必要从构成它的基本词语加以分析。

(一)核心

核心指“中心,主要组成部分”(1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54页。。这说明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中心素养或关键性素养,而不是全部素养,可称之为素养的核心。

(二)素养

“素养”中的“素”有多种含义,不过与“素养”一词有关的含义主要有“根本性质的”(20)《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301页。,“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21)《实用汉语字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722页。,“本、一向、平素”(22)《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439页。等含义。

“养”有多种含义,其中与“素养”有关的含义主要有“培植、培养、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精力或恢复健康、修养”(2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578页。,“教育、熏陶”(24)《实用汉语字典》,第1232页。,“生养、蓄养、贮存”(25)《古代汉语词典》,第1824页。等含义。

依据上述“素”和“养”的含义,可将“素养”定义为,人应具有的平素养成并一贯表现出来的根本性或基本素养。这即是说:(1)素养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可塑性;(2)素养形成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人修炼和教育、熏陶的结果,其中后天环境是外因,个体自身因素是内因,是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3)素养是个体所具有的所有修养,包括知识素养、身体素养、心理或精神素养等多方面;(4)素养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贮存下来的对个体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方面。

(三)核心素养

基于上述有关概念分析,可将核心素养定义为“人在后天生活中,通过社会教养和个体自我修炼而形成的动态的人所必备的具有统摄性的关键性素养或中心素养。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超越,实现自我和社会双重价值,获得美好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对之可做如下理解:(1)核心素养是在后天形成的。(2)核心素养是社会和个体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作用更为关键。(3)核心素养是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中心素养,而不是全部素养;它具有统摄作用,制约其他素养的发展。(4)核心素养是人把社会和自我统一起来,实现自我和社会双重价值所必备的素养。(5)核心素养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6)核心素养兼具传统性、时代性和未来性,包括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积极素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中心性素养,以及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性素养。(7)核心素养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性是指具有本土或民族特色,体现出核心素养的文化特殊性、差异性。如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世界性或国际性是指素养中的共性或普遍性部分,具有统一性或一般性。二者对立统一,民族性是世界性以不同的方式或形式的表现(26)李炳全:《文化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四)核心心理素养

基于上述分析,可将核心心理素养定义为“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关键性或中心性心理素养”。对之可做如下理解:(1)核心心理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核心素养的所有特征。(2)核心心理素养是个体在当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需要具有的心理品质或特征,是人的心理的深层和核心,是个体适应社会并能在社会中很好发展的素养,是人应当具有的积极心理特质。(3)核心心理素养具有应然性而非必然性,即人们应该具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具有的心理素养,需要个体的修炼、教育的作用、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协同发挥积极的系统效应。

三、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

(一)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的概念界定

依据上述核心素养和核心心理素养的概念,可将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定义为“中国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发展等多因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自我修炼而形成的满足社会和自我发展需要的成为顺应世界发展的合格的中国人所必备的中心或关键性心理素养,是中国学生实现自我和社会双重价值所必备的心理素养”。具有这样素养的学生,不仅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而且有可能成为弄潮儿,引领或促进社会发展。

对之可做如下方面理解:(1)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是中国学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价值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是中国学生能够承担起对自己、家庭、国家、社会的责任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或特征,即“修齐治平”应具备的关键性心理素养。(2)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是成为合格中国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养,而中国人是具有中国文化心理特质的人。正是中国文化心理特质把中国人与其他文化中的人区别开来,所以中国学生的核心心理素养应当包含中国优秀文化心理品质。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心理的深层和核心,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或精神特征,即作为中国人所必备的文化心理特质(27)Li B.-q.,Du H.-x.:《On Confucian Thoughts on Mortality Anxiety Management》,《SSR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20年第4期。。因此中国优秀文化心理特质尤其是中国文化精神应当成为中国学生的核心心理素养。(3)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而应具备的关键性、基础性心理素养。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开放性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心理素养。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中,适应文化变迁、文化迁徙、文化交流与沟通等需要以走向世界。因此,整个世界发展所需要的人的心理品质应当成为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的概念之特征

对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的概念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它具有如下特征:

1.兼顾中国与国际社会发展

强调中国人所必备的心理素养,是因为:(1)中国教育培养的是中国人,而中国人具有与其他民族或文化中的人不同的文化心理特质。这些文化心理特质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或矛盾的独特方式,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尺度(28)李炳全:《文化心理学》,第226页。。(2)中国文化心理特质尤其是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积极素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9)《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30)《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能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无穷无尽的巨大精神力量。(3)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通过一代接一代的人的文化化来实现的,而人的文化化是把新生代的自然人培养成具有文化心理品质的文化人或社会人,因此可以说,培养中国学生具有中国文化心理特质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

突出国际社会发展,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已经把世界各国各民族联系起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任何国家或民族所培养的人要在国际舞台上立足,就必须具有整个世界发展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2.兼顾历史、现在和未来

兼顾历史是指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包含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理特质。兼顾现在是指包含现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如情商、逆商、责任心、匠心等。兼顾未来是指必须考虑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如求变性、主体性、开放性等。

四、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的结构

依据上述核心心理素养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包含如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心理品质是中华民族(中国人)的精神标识(3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学生培养成中国人,就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文化心理品质。这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文化的层级结构中,中国文化心理是中国文化的深层即核心(32)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其中深层是文化的精神层即心理层面,又可称为精神文化,体现出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诸形式。,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心理的核心(33)文化精神是文化深层即心理层的核心和主体,是文化基因,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贯穿和隐藏在文化心理的其他层面中。(34)Li B.-q.,Liang Ch.-x.,“Mortality anxiety management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 in the horizon of cultu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Asian Research,No.3,2020.,因此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学生核心心理素养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精神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35)李炳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解谜——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与建构》,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44页。,张岱年先生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36)张岱年:《〈周易〉与传统文化》,《周易研究》1991年第1期。(37)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人民论坛》1998年第6期。。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而独特的精神食粮,能够给予人以精神支撑和依托,使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归宿感和文化自信(38)Li,B.-q.,Du,H.-x.,“The roots of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that China cope with COVID-19 disease”,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No.7,2020.。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视察清华大学时的讲话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报告中强调培养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而要有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就首先要具有中国文化精神。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中国文化精神的培养,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中国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主要表现为,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毫不畏惧和退缩,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成长,不断战胜并超越自我。厚德载物主要表现为对艰难困苦和外部压力的承受力和转化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消极转化为积极,把“危”转化为“机”的能力或功夫)。就是说,无论遇到任何困境和巨大压力,都能够去承担,并把它转化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动力(39)李炳全、杨威:《大学生逆商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第7页。。

(二)名匠精神

名匠精神是名匠(有名的或著名的工匠,即做出显著成就的工匠)所具有的精神品格。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系列片《大国工匠》,倡导名匠精神;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工匠精神”,把“培育工匠精神”提升至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这说明,名匠精神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精神。如果个体想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并在社会发展中有发挥自己对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的平台,须具备名匠精神。由于名匠精神是名匠的心理品质的核心,而名匠的心理特质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养,也是每个想并能在当代社会做出成就的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40)邓玉婷、马塘生、李颖雯等:《匠心视域下的名匠特质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4期。。因此,名匠精神应当成为中国学生的核心心理素养的重要构成。

综合已有的研究,可以把名匠精神归纳为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精神、责任心、争一流心态等几个方面。

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事业、职业的热爱而全身心沉浸、竭尽全力做好工作的精神,它是通过成就工作绩效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是任何人的事业成长和成功的根基。具有敬业精神的人,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积极主动地努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完成本职工作。它包括事业理想、立业意识、事业态度、事业情感、事业道德等。

创新精神是所有名匠都具有的品质,是当代社会尤其是信息社会或集约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创新思维等几个方面。

精益求精精神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地不断改进自己技艺水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更好而不断超越的精神。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想把事情做好,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该精神。当代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只有具有精益求精精神,才能避免浮夸、粗制滥造、得过且过。精益求精精神包括超越精神、至善意识、补短板意识、改进与进取精神。

责任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的自觉性或承担责任的积极心理倾向或心理品质;二是承受错误或失败和勇于认错纠错的心理品质。有责任心的人,会自觉按照责任要求去做,自觉主动践行自己对他人、社会、家国的责任与义务;在出现错误、挫折或失败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并认错纠错,弥补损失。在产品上,责任心主要表现为对产品的使用者负责的态度;在教育上,表现为对学生及其家庭、社会需要与发展负责的自觉态度。它包括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完成意识等方面。

争一流心态是指不甘人后、争做第一的心态,即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或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的第一的心态。概言之,要做就做最好,并为之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理念,要求人们不断确立越来越大的“第一”目标,并努力实现它。只有具有这一心态,才能不断给人们提供不竭的前进动力。

(三)主体性心理素养

个体是其心理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因此在核心心理素养中必须包含主体性心理素养。依据众多研究和前述的有关概念,主体性心理素养主要包括个体性、生命意义感、终身学习能力。

个体性是指个体认识到并发展自己的独特性,进而以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心理品质。人的存在首先是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唯有这样,才能保持一种独特性的自我存在,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就独特的人生。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立存在,人的发展和做出成就的首要条件就在于根据自己的独特性走自己的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

生命意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目的的认识和追求(41)彭维:《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无聊倾向性的影响》,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或价值的感受和认知。有明确生命意义的人能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方向,产生人生有价值的积极体验或感受。在社会生活中,人总是用生命意义为自己活着找到合理理由,也为自己为了活着而承受任何艰难困苦提供勇气和智慧。通常感到生命有意义的人内心非常充实、强大,而丧失生命意义或感到人生无意义的人,则会空虚无聊,不珍惜和尊重生命,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甚至会自杀和毫无怜悯之心地戕害他人。

终身学习能力是适应信息社会或集约型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质。倘若不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就无法跟上知识信息更新的步伐,满足不了集约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美国、日本等组织和国家都把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这说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当代社会显得更加重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重要。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核心精神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