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改革创新的思考

2022-02-15

关键词:师范院校思政政治

何 玉 海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只是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而已。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重任,是全面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品格、法治意识、文化修养,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国家的理想诉求与希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所有试图改进教育质量或使学校工作更具活力的努力,都必须完全立足于教师能力的提高。”(2)Kirk G.,Glaister R.,“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cotland:Scottish Academic Press,1988,pp.1.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把“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有方法、懂教育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实施实质性的改革:一要调整并确立科学的思政课教师培养理念;二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三要探索基于“两个立足点”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四要建构科学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如此,才能满足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诉求,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我国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嬗变与特征

师范教育是教师培养的源头与关键,思政课教师培养是整个师范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教师的系统培养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我国最早的教师教育始于张謇于1902年创办的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今天的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属于中等师范学校)。教师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有关教师培养的机构设置、领导与管理权限、隶属关系、制度、形式、方法等的总称。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是整个教师培养体制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与整个教师培养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师范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建立时期(1950—1983年)

我国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教育与培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5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对北京师范大学的主要任务予以明确的规定,即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培养和训练教育行政干部。这一暂行规程开启了新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模式,也为我国教师培养体制奠定了基础。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中等学校师资培养由高等师范学校承担,并将高等师范学校划分为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两类,分别规定了四年和两年的修业年限,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培养由中等师范学校负责。1961年10月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会议进一步明确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任务,即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师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培养由中等师范学校担任。

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整个教师培养工作基本按照这一体制与模式进行。思政课教师(当时称为政治课教师或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是融入整个教师培养体系与工作之中的,具体的培养工作由不同层级的师范院校(师范大学/学院、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的系、科等组织实施。

(二)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实验时期(1984—1998年)

198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以下称《意见》),规定并要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87年9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确定在10所院校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至此,我国的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拓展了领域,开启了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一同培养新模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史上里程碑的意义。

1985年5月,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实施,教育改革拉开了帷幕。《决定》要求“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分线发展,实现职前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的结合。1996年12月5日,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健全和完善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类院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沟通的师范教育体系”。该文件的主要精神是在强调独立设置师范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推动非师范类院校共同参与,在强调培养和培训体系相对独立的基础上要相互沟通。至此,包括思政课教师培养在内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了新格局。

(三)师范教育体制的探索与重构时期(1999—2007年)

1999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要求:“从现在起,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是:(1)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来源多样化;(2)师范教育层次结构重心逐步升高;(3)职前职后教育贯通,继续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开放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初步建立。”《意见》同时明确了师范院校“从城市向农村、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由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的结构调整目标,以提升教师培养层次。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工作。至此,我国的教师培养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呈现出以师范大学和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全新局面。

具体到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职前培养结构也随之予以相应调整变化。1999年,设置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院校普遍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或科研人员。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下发后,许多院校相继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的新的重要力量。

(四)师范教育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时期(2008—2022年)

自1999年下半年起,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自愿参与的教师教育体制在我国推广开来,被视为我国教师培养工作历史性的突破。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2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制定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自愿参与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培养体制。

然而,随着“中国教师教育进入大学化阶段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中师升格为高专、高师或并入综合性院校方面问题尤为突出”(3)宋蓬、钟秉林:《走向实践与技艺化危险:中美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尽管教师教育向综合性大学开放了,但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教师兴趣不大,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承接了教育学科建设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成立了相应的教育学院或者教育科学学院,但成立以教师培养为主的师范学院或者教师教育学院的几乎没有。随着师范院校招生学历层次的提升,师范院校还失去了提前招生的资格,失去了中等师范学校在初中毕业生中优先挑选学生的资格,不得不面对在同一办学层次高校中招录较低水平学生的现实(4)周彬:《教师教育变革40年:历程、经验与挑战》,《教师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这些问题对我国教师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5)王立科:《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二十年回顾与展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1期。也就是说,这一被视为完善的师范教育新体制,仍旧有待进一步完善。2018年2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该计划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师范教育无论怎么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永远是其根本任务。2017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也明确表态,现有的师范院校在“十三五”期间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职前思政课教师培养呈现出新局面。师范院校具体实施部门出现两种情形:(1)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2)由哲学学院/系或政法学院/系,或师范教育学院/系,或教师教育学院/系等承担。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具体实施部门也出现了两种情况:(1)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设置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2所院校,基本都设立有马克思主义学院);(2)由教师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科学(研究)院(1999年后自愿承担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一般都建立了教师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院或教育科学研究院)或相应学院承担。但实际上,真正设置思政课教师培养专业的院校并不多。

近年来,随着师范教育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与科研人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进一步明确。然而,师范教育,特别是师范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已成为职前思政课教师培养的主力军。

二、现行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之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在不断完善,然而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致使整个思政课教师培养无论是在培养理念、培养结构、课程设置上,还是在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能胜任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表现在培养策略上,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互不协调,缺乏对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的足够重视

职前教师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是我国思政课教师教育的两种形式。职前培养,即师范生培养,本质上属于高等师范教育。当前,我国的职前培养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部分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自主参与,具体到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养,现阶段主要由师范院校或实施教师教育的部分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其他学院实施。在职培训,既包括教师任职期间的学习与培训,也包括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与教育。在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因此,在职培训是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教育。在职培训主要由地方的教师培训机构(如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一些师范院校来承担,宣传、人事部门也有参与。

由于受到教育观和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互分离。一直以来,我国的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缺乏一体化的系统规划与协调机制,因而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四点:一是由于对国家有关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掌握与重视程度不同,致使课程设置既缺乏系统性,又缺少一致性;二是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思政课教师特殊性认识的局限性,致使教育教学重点、针对性不足,缺乏协调性;三是“由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缺乏联系,使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教育缺乏呼应,没有内在的连贯性和层次性”(6)王建磐:《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四是由于对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结构与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理解不同,致使对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协调。因此,建立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互协调、一体化的体系已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本质上是在职教育),而对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养重视不够。近年来,一系列旨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的文件与措施相继出台,然而针对培养未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师范教育(即职前教育)的文件与措施却不多。这一现实结果,既遮蔽与忽略了职前教师的培养,又给人们造成严重的误解,认为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即在职教育)就是思政课教师教育的全部,使得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源头与关键——师范教育(即职前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表现在培养目标上,政治素养目标过于原则性,对教育理论素养目标重视不够

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政治素养培养,通常把文件中的要求作为具体目标来实施,这些未经细化的原则性目标难以操作落实,也不易评价。比如,有些学校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作为政治素养培养目标,有些学校把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等目标要求”作为目标,还有些学校把“基本专业素养、基本理论素养、政治意识素养、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作为目标,等等。我们说把这些确定为培养目标不能说有问题,但问题是如何分解与细化这些原则性的目标。只有把这些目标予以分解和具体化,方能具有可操作性。

除了未能较好地细化和具体化政治素养目标外,对教育理论素养目标重视不够。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是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自愿参与的多元化的教师培养体系,具体到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实施。2021年5月,笔者对我国的7所师范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尽管《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对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和教学能力、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均有明确的要求与规定,但在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理论素养目标重视不够,仅有2所学校制定了较为明确的教育理论素养目标,其他5所学校教育理论素养目标均为空白。当笔者问及缘由时,一位受访者信心满满地说:“马院姓马言马,这就是根本!”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灵魂深处闹革命”更需要教育学理论的支撑。既然培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当然对基本教育理论予以系统学习尤为重要,探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基本理论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7)何玉海:《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年第7期。。因此,思政课教师培养要确保政治素养目标和教育理论素养目标的双实现。

(三)表现在课程设置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不足

在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养中,注重专业课程设置、轻视教育类课程设置是目前的一大普遍性问题。以2021年5月的调查为例:从被调查的7所师范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来看,每个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专业课的设置都没有问题。但让人吃惊的是,几乎没有一所学院真正严格按照教师教育的要求,即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设置并开足教育类课程。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开设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五个领域的课程,并提出建议要求从儿童发展、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班级管理、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语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17个模块来组织课程的建议。然而,调查发现,没有一所学校真正执行。这一现象在我国师范教育,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培养中相当普遍。其原因很多,其根源在于无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生成与发展规律,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靠说教、灌输就行了。这正是导致思政课教师教育理论功底不足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说,在学校教育中,思政课教师是指导与帮助学生发展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者,更需要懂得教育理论,更需要按教育规律施教。

(四)表现在培养结构上,教师职前培养对象不尽完整,放逐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

我国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迄今也没有纳入对高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就是说,到今天为止也没建立大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体制和机制。有人曾开玩笑地说:“高校教师牛!他们天生就懂教育,就会教学!”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对高校教师培养体制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不满、担忧和期待。这不是空穴来风。从教育学视域来讲,我们现在的大学课堂教学整体水平一定程度上不及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水平。许多教师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与方法等领域知识少得可怜!可想而知,又怎能胜任日新月异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造成这一现象有历史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我们教育观的偏差所致。有人说:“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有专业就能当老师!”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不经过系统训练,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何以科学而有效教学,胜任本职工作!尤其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要看到,要想上好这些课程,除了专业和马学科外,还需要具备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这些素养不是几次培训就能解决了的,需要经过系统的职前教育。只有建立起高校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才能造就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有方法、懂教育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五)表现在质量评价上,评价方式方法不尽合理,尚未制定系统的思政课教师教育标准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养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是确保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改进不足,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然而,在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养活动中,评价普遍存在问题。笔者2021年5月的调查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目前思政课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其表现有多个方面:从评价主体来看,主要强调教师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评价;从评价对象来看,主要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而对教师“教”的质量评价重视不足;从评价的实施时机来看,主要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形成性评价;从评价策略来看,没有较好地把描述性评价(质性评价)与非描述性评价(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评价理念来看,没有形成增值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另外,标准意识不强。目前我国制定有《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其中,《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中小学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规范,是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专指教师教育中教育类课程标准,它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的教师教育课程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本质而言,思政课教师培养属于整个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些负责思政课教师教育的学院,非但没有执行好教师教育的相关标准,有的培养单位甚至都不知道这些标准的存在。

尚无系统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标准。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致使思政课教师培养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由于仅仅突出意识形态,致使思政课教师培养基本政治化;二是由于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认识不足,致使思政课教师培养边缘化。两种倾向的长期存在,致使迄今我国尚未制定较为科学、系统的有关思政课教师培养的具体标准。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培养既是整个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要想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有方法、懂教育的教师队伍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抓紧制定统筹一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已迫在眉睫。

三、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亟待改革创新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思政课教师培养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坚决修正以往不当的认识与做法;要从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着手,完善现行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机制;要以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为抓手,研究制定科学的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要实施如下四大实质性改革。

(一)确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师培养理念

一直以来,在思政课教师培养过程中,由于存在强调“政治素养”忽视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现象,致使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对教育学理论学习与研究、对教育技术与方法的探索重视不够,加之我国一直以来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单独来实施的,这就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误解,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久而久之,致使学生不愿意学、不安心学,教师的职业感和职业归属感也受到挫伤。究其原因,根本是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实际上,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中的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较其他学科教师要求更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还应该具备坚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以及课程与教学等基本理论。可见,思政课教师培养,要以《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为指导,实现培养理念的更新。

1.确立系统思维的思政课教师教育理念,将职前培养放在首位。在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是一支群体工作队伍,对这一队伍建设与管理国家采取统筹一并进行。本质而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包括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和对整个在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前者,即教师的职前教育,也就是我们的师范教育(或称为教师教育);后者,即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继续教育。笔者认为,加强对未来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师范生培养(即职前教育)尤为重要,这可谓抓住了关键和根本,应该放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首位。抓好教师职前教育,就是把握好教师培养的源头,把握好源头质量,不断培养造就一批批合格的教师队伍,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改革,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做到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总体推进、分类指导,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要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一盘棋考虑问题;要在整个教师教育一盘棋下实施思政课教师教育;要在习近平“四个统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特点与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素质生成与发展规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育中的问题和具体实际,找出短板,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精准靶向定位与施策,彻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思政课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系统论思维,统筹考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把对师范生培养(即职前教育)放在首位,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改革的突破性创新,彻底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各自为政的现象,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师培养的实效。

2.确立基于“两个立足点”的思政课教师培养理念,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两个立足点”,即思政课教师培养要立足于党的方针政策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教育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两个立足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牢牢扎根于党的方针政策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就难以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培养就可能背离培养主旨与目标,迷失方向;不坚实地扎根于教育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就不能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培养造就一支有方法、懂教育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教育将不得要领、实效低下。坚持“两个立足点”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先决条件。

3.确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教育理念,对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育一体化。思政课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要从两个方面认识与理解:一是要确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统筹规划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系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机制十分复杂,不能像学知识一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性、反复性和终身学习性是其最为基本的特征,因此要统筹谋划。二是要从一体化的视域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与机制,包括对课程目标、学科素养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的一体化考虑与设计,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内容的有效贯通等的一体化考虑,对统筹一体的教学实施体系、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谋划等。确立统筹一体的思政课教师教育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先决条件。

4.确立面向未来的思政课教师教育理念,培养面向世界的思政课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更为严峻复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更新观念,创新培养体制机制与培养模式,面向未来,培养懂得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思政课教师,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对国内国际社会的新形势和我国思政课教师培养的现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施教师教育全方位改革,培养造就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一支经得起国际社会风云变幻考验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更好地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伟大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二)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

建构一个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是指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把对大学、中学、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予以统筹规划与设计,并对培养机构设置、管理权限、隶属关系以及培养方式方法等予以制度上的明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有方法、懂教育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一支这样的队伍,必须是大手笔,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特点使然。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体系,是新时代必然要求。

从现在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涵盖幼儿园中小学)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体系。但遗憾的是,我国迄今尚未建立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内的职前培养体系。这里原因十分复杂,但主要是教育观的偏差所致。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高校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是,在原有教师教育体系基础上建立,即在原有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上,予以培养层次延伸,即建立起点为研究生层级,实施硕博连读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重心放在博士层次的教师培养上,具体培养工作与课程实施由负责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培养任务的相关学院承担。二是,招收各学科专业的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学术型和专业性相结合,可称为“思政课教师博士”)来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博士”毕业后从事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一言以蔽之,就是补足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培养这一不该有的短板,并将其纳入国家教师教育体系之中,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连同已有的基础教育(涵盖幼儿园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共同构成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系统。

与此同时,建立一体化的与各个层级职前教育相一致、相呼应的在职培训体系。国家政府层面,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与培训规划管理体系,包括国家规划体系和地方政府规划管理体系,作为教师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国家政府规划管理体系由具体职能部门来组织与领导,具体负责整个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宏观规划、政策制定、评估与标准制定及宏观管理。建立一体化的、协调一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具体实施体系和国家政府层面的规划管理体系,是新时代合格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先决条件。

(三)探索基于“两个立足点”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

统筹建构立足于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教育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先决条件。从我国现行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制来看,目前思政课教师培养单位主要是兴办教师教育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能力,这是对其基本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同时,还应该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功底,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或称工具性知识。从现行培养体制来看,专业课程设置与政治素养培养的教学没有大问题,但教育学理论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明显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是更高深的教育,需要坚实的理论功底,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是靠简单的说教与宣传就能解决了的。当前教育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培养与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我国学校思政课教学课堂呆板、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输、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此,要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基于“两个立足点”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具体做法是:①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和我国的现状,重新设置教育类课程。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可由教育学院承担。一般而言,兴办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或非师范院校都设有教育学院(系/科)。③实践教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学院两家共同组成培养团队施教。基于“两个立足点”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既能保障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的深入研学,又能保证作为教师必备的教育理论功底,进而从内涵上夯实基础,为将来有效教学提供先决条件。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党的嘱托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力量,因此对其要求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政治要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当前,我国肩负思政课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主要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毕竟也是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具备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功底。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把思政课教师教育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赋予教育学院来完成,既有效地利用了教育学院的资源,发挥了作用,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腾出了一部分精力与时间进行专业课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评价体系与标准

为深化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称《总方案》)。《总方案》是我国第一个高规格、最为系统的有关评价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总方案》的颁布与实施为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建立指明了方向。

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是指将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教育、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统筹一并考虑,予以顶层设计,建立统筹一体、相互衔接、相互照应且赋有层级的评价系统与评价制度。一体化的评价体系,是思政课教师教育得以有效实现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教育的评价标准,是由国家公认机构或权威组织部门等制定的用以评价思政课教师教育质量的文件,为整个思政课教师教育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规定了基本要求、准则以及特性值,它是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依据,是一个由不同类别与层级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统筹一体、相互衔接、相互照应且赋有层级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

一是,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要在顶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统筹整个思政课教师教育,建立一体化的、协调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评价体系;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结合相关的教师教育标准研究制定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评价标准。

二是,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在职培训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当前,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互割裂,科学的在职培训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评价标准更是五花八门。因此,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统筹各级思政课教师培训,研究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在职培训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统筹一体的思政课教师在职培训评价标准,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

三是,建立一体化的现任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思政课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在教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对思政课教师的特殊要求建立大中小学教师统筹一体的评价体系,制定统筹一体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对现任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既要重点考量其政治认知、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判定和评价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又要考量其教育教学理念、教育依据的掌握、教学内容的把握、教育艺术的运用、教育方法的采用与优化、教育管理能力、教育总体效果、职业道德践行等方面的基本素养(10)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0期。。

总之,要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师范教育相关标准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之规定,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包括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现任思政课教师考核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倡导发展性或增值性评价,提倡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一言以蔽之,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思政政治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