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麻痹性斜视临床观察*

2022-02-15肖胜燕李慧丽孙小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棱镜斜视通络

肖胜燕 李慧丽 杨 娇 柳 霞 冉 超 孙小红 邢 静 张 腾

(重庆市中医院眼科,重庆 400021)

眼肌麻痹性斜视是眼球运动受限的一种比较常见眼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常见于颅脑外伤、糖尿病、高血压类人群,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随着老年慢性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该病发病率亦随之增加,成为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1]。目前,关于该病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常在控制基础疾病上应用营养神经、维生素B 类、激素、血管扩张剂等治疗,但用药周期较长,治疗效果不甚满意[2]。我们应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麻痹性斜视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本研究通过重庆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号:cstc2018jxj113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 年10 月—2020 年1 月在重庆市中医院眼科就诊,经确诊为眼肌麻痹性斜视共92 例,所有患者均行眼压(IOP)检查(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裂隙灯、眼底照相、三棱镜、同视机及颅内MRI检查。其中男性53 例,女性39 例;发病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50.51±3.52)岁;病程最短1 d,最长3年,平均病程(31.51±6.13)d;动眼神经麻痹26 例,外展神经麻痹54 例,滑车神经麻痹12 例;有糖尿病史20例,高血压病史29 例,脑血管疾病22 例,外伤性病史5 例,有2 种及以上病史者31 例;经确诊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 例。对照组46 例,男27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52.51±2.11)岁;平均病程(28.33±9.36)d;其中动眼神经麻痹12 例,外展神经麻痹28 例,滑车神经麻痹6 例;有糖尿病史9 例,高血压病史16 例,脑血管疾病10 例,外伤性病史2 例,有2 种及以上病史者17 例。观察组46 例,男26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51.53±6.23)岁;平均病程(32.72±7.21)d;其中动眼神经麻痹14 例,外展神经麻痹26 例,滑车神经麻痹6 例;有糖尿病史11 例,高血压病史13 例,脑血管疾病12 例,外伤性病史3 例,有2 种及以上病史者14 例。2 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眼科学》[3]制定标准:(1)眼球运动有限制,斜视角随注视方向的变化而变化;(2)第二斜视角(受累眼作为注视眼时的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健眼作为注视眼时的斜视角);(3)多数有代偿头位;(4)常有偏视或复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4]制定标准:(1)复视;(2)眼球斜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对侧,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动受限;(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男女不限,年龄在18~80 岁之间;(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颅脑、眼眶、鼻咽部MRI 排除出血、感染及占位病变,眼眶CT 检查排除骨折;(2)合并有其他活动性病变者,如葡萄膜炎、眼部感染等;(3)过敏体质或对针灸治疗过度紧张者;(4)试验前2 周内使用过其他药物或者其他治疗者;(5)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近期计划妊娠的妇女、精神病患者;(6)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疾病者;(7)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取基础疾病及营养神经口服治疗,基础疾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的治疗,参见内科治疗方案对症处理。合并有明确炎症感染,年龄<70 岁(考虑高龄易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低钙、低钾、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风险,故予排除),有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指征者,先排除全身用药禁忌,给予醋酸泼尼松片30 mg,口服,晨起顿服,治疗7 d。营养神经:甲钴胺分散片(厂家:卓和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290),剂量为0.5 mg/次,一日3 次,10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中药正容汤合牵正散加减口服治疗。针刺治疗:选穴:主穴(每次选2~3 个):瞳子髎、太阳、睛明、攒竹、上明、鱼腰、承泣、球后、四白、阳白、丝竹空。配穴(每次选2~3 个):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取穴。辨证若为风邪外袭:酌加风池、风府、合谷、外关等疏风解表。辨证若为风痰阻络:酌加太溪、太冲、三阴交等柔肝熄风,丰隆、内庭、阴陵泉等健脾燥湿,化痰通络。辨证若为瘀血阻络:酌加膈俞、血海、内关等行气活血通络。对选定的穴位(双侧)用75%酒精进行常规消毒,眼部主穴和头部配穴用1 寸针;其余穴位根据情况选择用1.5 寸或者1 寸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1 次针刺,10 d为1 个疗程,病情未愈者,间隔10 d 进行第2 个疗程,共计3 疗程。注:本实验中所选取穴位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1990)定位。中药治疗:正容汤合牵正散加减,基础方:羌活、白附片、防风、秦艽、胆南星、白僵蚕、法半夏、木瓜、甘草、黄松节、全蝎、川芎、鸡血藤。加减变化:辨证若为风邪外袭,方中酌加麻黄、桂枝或金银花、连翘等疏散风邪;辨证若为风痰阻络,方中酌加白芍、生地黄、天麻、钩藤等养阴补血、平肝熄风,加四君子汤健脾益气,除湿化痰;辨证若为瘀血阻络,方中酌加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每日1 剂,水煎300 mL,分3 次温服,10 剂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每个疗程前后记录三棱镜9 个诊断眼位斜视棱镜度、眼睑外观、复视及眼球运动变化。

1.5 检查方法 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斜视弱视学》[5]。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Prism cover test,PT,或Prism alternating cover test,PACT)是最精确的斜视度测量方法。测定9 个诊断眼位斜视度,常规检查33 cm 距离,由同一医技操作检查。方法:患者佩戴红蓝眼镜(右红左蓝),以便能正确区分叙说2 个像的位置及距离。患者头保持不动,医生一手持眼前注视目标移动至检查方位,督促患者注视目标,另一手持三棱镜置于麻痹眼前方,并逐渐增加度数,直至两个物像重合。分别记录9 个诊断眼位(“井”字空格排列)棱镜度。复视及眼球运动:作跟随注视运动,观察两眼在9 个诊断方向复视症状及运动是否到位。每一疗程前、后记录1 次。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痊愈:复视、眩晕等症状消失;眼位正,眼球运动到位;三棱镜法9 个诊断眼位斜视棱镜度消失或仅存在一个诊断眼位棱镜度且≤8△。有效:复视、眩晕等症状缓解;患眼偏斜减轻,眼球运动基本到位或部分恢复;三棱镜斜视棱镜度减小。无效:复视、眩晕等症状无缓解;患眼偏斜无减轻或加重,眼球运动无改善或加重;三棱镜斜视棱镜度无减小或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采用SPSS 21.0 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三棱镜斜视度比较 观察组三棱镜斜视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三棱镜斜视度比较(±s,△)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三棱镜斜视度比较(±s,△)

2.3 观察组每个疗程痊愈平均病程、平均三棱镜斜视度比较 第一疗程痊愈病例中的平均病程最短,平均三棱镜斜视度最小。见表3。

表3 观察组每个疗程痊愈平均病程、平均三棱镜斜视度比较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2 组病例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病例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2.5 安全性观察 治疗期间观察组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观察组出现2 例眶周皮下瘀血,均未影响患者视力,1 周左右自然吸收。

3 讨论

眼肌麻痹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功能障碍[7]。临床分型为先天性和后天性2 种。后天性眼肌麻痹发病急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眼球运动是由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控制,这些肌肉受外展神经、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控制,在这六条肌肉3 对神经中,只要有一条肌肉或者神经出现病变,就会影响双眼单视机制:外界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对应点上成像,不能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复视[8]。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原因有炎症、外伤、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及中毒等[7]。

眼肌麻痹属中医学“视一为二”“目偏视”“视歧”等范畴,是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在局部的一种表现形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指出眼由先天之精所成,靠后天经络不断地输送血气,与整体保持有机的联系,才能维持眼的正常的生理功能。《灵枢·大惑论》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肌肉之精为约束”,其中,眼外肌相当于约束,为肉轮所属,归于脾。肝主风,风主动,凡眼部之筋肉跳动、目睛动,均与肝有关,肝风内动,火动生痰,阻滞脉络,均可致目偏斜。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治疗疾病。针刺具体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功效,能提高神经兴奋性,使肌肉收缩加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结合经络理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我们选取的主穴,针刺瞳子髎、太阳、睛明、攒竹、上明、鱼腰、承泣、球后、四白、阳白、丝竹空等眼周穴位可直接兴奋受损眼神经,提高麻痹眼肌的肌张力,使受损的眼神经和麻痹的眼肌恢复到正常功能,从而患侧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复视、斜视也随之消失。《黄帝内经》指出本病的发病与风邪外袭、风痰阻络、瘀血阻络均有关,我们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寻经取穴,每次选2~3 个。风邪外袭:风池、风府、合谷、外关等,以疏风解表。风痰阻络:太溪、太冲、三阴交等,以柔肝熄风;丰隆、内庭、阴陵泉等,以健脾燥湿,化痰通络。瘀血阻络:膈俞、血海、内关等,以行气活血通络。辅以补泻操作手法,驱逐外邪,使脏腑功能调和,精气上注于目,改善眼眶及眼球周围组织血液供应,促进其功能恢复。相关研究证实,针刺眼部诸穴不仅能对眼部神经和神经分支产生直接刺激,包括上下斜肌、上下直肌、内外直肌等肌肉组织,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作用,有利于修复神经肌肉功能,还可刺激神经末梢,促使眼部血流量增加,进而改善眼周微循环[9]。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毕》:“宗气营卫,有生之常,针灸之外,汤药至齐”。《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谓:“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可见,本病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顾,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而眼外肌所属肉轮,归于脾,脾虚则痰湿盛,风痰阻络,肝阳化风,挟痰上扰,络脉瘀阻所致。《杨氏家藏方》中牵正散为治风剂,具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审视瑶函》认为正容汤具有祛风化痰通络,可治口眼歪斜,仪容不正。故我们选用牵正散和正容汤加减,以祛风通络、行气活血为主。方中白附片善散头面之风,僵蚕、全蝎祛风通络;羌活、防风加强祛风作用;筋舒急资秦艽、木瓜、黄松节;化痰须胆南星、制半夏,甘草清热调和。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加川芎、鸡血藤,川芎为血中气药,可“上行头目”,善祛风通络止痛,鸡血藤舒筋活络,养血行血,为治疗经脉不畅、脉络不和病证的常用药。诸药相伍,全方共奏祛风通络、行气活血之功。

本组临床观察显示,针刺联合中药(观察组)治疗麻痹性斜视,痊愈率82.61%、有效率17.39%、总有效率100%,西医治疗(对照组)痊愈率34.78%、有效率43.48%、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西医治疗虽然在早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在临床中发现,西医治疗手段有限,选择性少,运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较易引起全身用药不良作用,且疗效缓慢,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眼肌麻痹性斜视,三棱镜斜视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中痊愈人数38 例(82.61%),较对照组痊愈人数16 例(34.78%)多,具有明显优势,治愈率高,恢复时间快。结果中还显示,观察组46 例病例中第1 疗程平均病程(10.33±3.51)d、平均斜视棱镜度(13.15±5.17)△,与第2 疗程痊愈平均病程(30.51±8.16)d、平均三棱镜斜视度(19.15±6.42)△和第3 疗程痊愈平均病程(30.35±10.12)d、平均三棱镜斜视度(57.26±16.61)△比较,第1 疗程的平均病程最短,平均三棱镜斜视度最小。说明麻痹性斜视治疗效果、治疗疗程与病程的长短、眼球偏斜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患者病程短、眼球偏斜程度轻者,治疗时间短,恢复快。反之,病程越长,眼球偏斜程度越重者,治疗时间更久,恢复更慢。临床观察,我们的患者一般通过3~5 个疗程均可取得基本痊愈。综上所述,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眼肌麻痹性斜视,临床起效快,并发症少,避免了激素带来的全身不良作用,促进眼球运动功能恢复,使复视症状消失,生活质量大大提升。我们认为中医学中医药博大精深,临床观察治疗眼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本研究同时存在一定不足,由于治疗随诊时间有限,未观察治愈病例中后期临床疗效的稳定性,下一步研究逐步完善,为临床治疗麻痹性斜视提供更有利的证据参考。

猜你喜欢

三棱镜斜视通络
三棱镜分段加工法
漳河三棱镜
如何选购三棱镜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目不斜视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部分遮盖法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短期疗效观察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奇妙的三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