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味文化书籍之大家——于润琦

2022-02-15

北京纪事 2022年2期
关键词:门楼四合院北京

我与于润琦教授相识于2005年。富察·玄海先生将现代文学馆研究员老于介绍给我,我到文学馆与老于相见并成为挚友。老于是老北京人,话语间充满着老北京人的厚道。他酷爱京味文化,出版《北京的门墩》《老北京的玩意儿》《文人笔下的旧京风情》《京城旧俗》(于润琦与爱新觉罗﹒瀛生合作),2018年又出版了巨著《北京的门楼》,成为京味文化之大家,他还主编了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三卷)。

曾记得儿时朗朗上口的童谣:“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要媳妇干啥?点灯说话,缝衣补袜。”门墩儿的正名叫门枕,据说门枕石在汉代四合院的雏形形成时就开始出现和被使用了。经过两千年的演变融合,到了明清,乃至民国,目前我们见到的是有丰富文化内涵、极赋装饰艺术的门枕石文化。

门墩儿实际上是起固定大門轴的作用,不同等级的四合院,大门前的石门墩儿,雕刻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要求,上至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中到书香官宦之家、富商豪绅,下至黎民百姓、普通布衣,石门墩儿雕成什么图案与造型,都有严格的规范:王室皇亲家门前的门墩儿狮子头极大;文官多用书箱形门墩儿;武将多用兽吻形门墩儿;布衣平民多用小平台形门墩儿。人们把吉祥长寿、荣华富贵、幸福安居、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等希冀寄托在门枕石上,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五福捧寿、福寿双全、福在眼前、福禄寿;事事如意、岁岁平安,九世同君;连连有余、鲤鱼望月;并蒂同心、瓜瓞绵绵;封侯挂印、岁寒三有、鹤鹿同春、三羊开泰等等。不要小看石门墩儿,它是传统中华文化精粹之载体。

2012年这场中篇《四大美人》,是我的入坑之作

2012年这场中篇《四大美人》,是我的入坑之作

北京电视台《什刹海》节目,介绍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一位叫岩本公夫的日本留学生,他酷爱中国文化,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北京城的各个角落,为许多著名四合院的门墩儿拍了照,留下了丰富的档案,并出版了《北京门墩儿》一书。他在书中说:“我第一次见到门墩儿是来中国六个月以后……我走进了一条小巷,路北一扇门脚下的一块闪着灰黑色光泽的圆石头映入眼帘。仔细端详,原来这石头上雕满了图案,非常漂亮,于是我用相机把它拍了下来。这种东西在日本从来没见过,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对门墩发生了兴趣……我想门墩儿是北京的重要文物,为什么没有保护呢?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决定要担负起保护门墩儿的使命。”在旧城改造中拆掉的四合院石门墩儿,岩本先生收集了近30对(陈列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据岩本先生亲眼所见,今天北京城内老城区还残留着6198对门墩儿(截至1998年9月5日),而这其中有1100对门墩儿颇具特色,有人断言如果继续现在的状况,再过五十年、一百年,人类将永远地失去这个伙伴,中国也将无处寻觅到门墩儿的踪影。当热心者采访岩本先生如何看待中国门墩儿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时,岩本先生答到:“在中国庞大的古建筑体系中,要说力作佳品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我个人感觉,中国门墩儿的一切都很有意思。它是一种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民俗、建筑,甚至政治、地理等诸多方面知识于一身的艺术宝物。”这是岩本先生对中国文化、对门墩儿的精辟见解。

虽然岩本公夫《北京门墩》(1998)出版早于于润琦《北京的门墩》(2002),但岩本公夫《北京门墩》中引用了于润琦《北京的门墩》五种观点。在岩本公夫《北京门墩》的参考文献中有《中华文化画报》1997年第1期于润琦撰写的《北京的门墩》;在岩本公夫《北京门墩》第一节《抱鼓形门墩上的兽头与龙》中说:“我的绘画老师的一位朋友,把1997年1月的《中华文化画报》借给我,说那本杂志登载了北京现代文学馆于润琦先生写的《北京的门墩》文章及照片。”于先生写道:“普通人家的门墩有两种形状:一种是鼓形的,一种是长方形的。鼓形门墩上端,有的雕刻兽头,此兽为龙之九子——椒图的形象,因它性格警觉好闭着嘴,被派来履行把守门户的职责。看到这儿既高兴又吃惊。这时候我才明白鼓上放兽头的理由。”这位岩本公夫对于润琦先生肃然起敬,可见老于研究门墩之早,老于拍摄门墩可以追溯到1989年,老于编著《北京的门墩》,罗哲文先生写了热情洋溢的序。

我与老于都有逛潘家园淘书的嗜好,在多年的岁月里形成的默契,每个星期六在潘家园书市不用事先打招呼,总能见到老于的身影,见面后寒暄几句立马各忙各的,时间宝贵啊。也有老于淘到老北京书刊的复本随手送我的事,譬如说《通州老照片》。有时候都逛得差不多了,老于约我到印料摊位看看,顺手买几块喜爱的寿山石或巴林石。一次老于购买的书太多两手提着书包,还背着双肩背都装满了书,胳肢窝里也夹着书,让我帮他送到地铁站,很佩服老于嗜书如命的性格。

大概十数年前,我与老于相遇潘家园东书市,在一摊位上老于见到一册朱自清先生的手稿,大概有20余页,老于问摊主多少钱?摊主说3000元不能砍价。老于身上没带这么多钱,我身上也仅有几百元,老于让我在这摊位等他,他到附近的朋友家借。在等他的时间里,我大致拍了手稿的大部分,并仔细辨认手稿的笔体,字迹已经发淡,像是朱自清先生讲课用的手稿。老于说经常出去讲座,这价等于一次讲座的费用,何乐不为呢?况且这种几率太低,遇到乃大幸也。相信老于的眼力,况且老于在现代文学馆与我国众多作家打交道,对于识别文学家的笔体是内行,是老于深厚底蕴之所在。我跟老于开玩笑,从今以后你不用再逛潘家园了,这份朱自清手稿其价值不可低估。

2009年我与老于随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铁良、秘书长于志海先生前往涿鹿黄帝城考察,并于黄帝泉石碑前合影。

多年之后,老于将2019年3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老北京的门楼》毛边本寄我,在书的扉页上老于题写:“有书送给爱书人、金鉴仁兄存政,润琦持赠庚子末伏日” 。老于仅印了毛边百本,是专赠师长与挚友的,我能得到这部珍贵的毛边本,很感激他。在赠言中特别强调“有书送给爱书人”,让我心里热乎乎的,老于很看中我俩之间的友谊。

《老北京的门楼》这部书名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先生题写的,序言是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和北京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撰写的。舒乙先生在序中写道:我的一名年轻同事,名叫于润琦,学文学的,突发奇想,要沿街拍摄老北京的门楼。说干就干,每星期天都骑车走街串巷,短短的三年,竟得了几千张照片。选了选,编了编,成书了。瞧,由文学而建筑,由建筑而文学,极其自然,毫不别扭,顺理成章,驾轻就熟就出来了。这个选题抓得好。北京人每人每天不知道要碰到多少个门楼,真正的司空见惯,因为太熟悉而被忽视也是常理。殊不知,哪一天蹦出哪一位“怪人” ,偏把太熟悉的弄得不熟悉了,拍成相片,写成文字,分类归档,变成一门科学,变成一种艺术集粹,反而一下子由普遍成了特殊。

老北京的门楼是世界上的独一份。这就是价值。应了鲁迅先生那句在致友人信中的话,大意是:凡是地域的,反倒容易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注意。门楼,全世界只有东方比较盛行,朝鲜、日本等地都有,但以北京的最讲究、最多样、最漂亮、最登峰造极、最具故事性,而且最有细节。瞧瞧那些精美绝伦的砖雕,那些旮旯里的“象眼”……门楼就是北京人的脸面。为了这个脸面,北京人把功夫下到家了……门楼不光具有功能性和艺术性,它还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启示,一种思想,一种哲学,当然也是一种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多种多样的门楼应得到妥善的保护。可是于润琦拍过的门楼里也有已遭到毁灭的,不止一个两个,甚至包括那些颇具代表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小书还有其史料价值。保留即将消失的东西给后人看,便是功德。每位老北京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门楼,它伴随人们度过了一段人生历程……于是门楼便有了生命。门楼成了诗。于是门楼便有了说不完的话,哪怕是一座小小的,灰灰的,不起眼的。

于润琦先生是这样看待门楼的:门楼的建置、门楼的构造和门楼的装饰就是一种等级的标志,它能清楚地告诉你宅主的地位和身份。你看那高大宽敞的门楼,也分金柱门、广亮门、蛮子门、如意门等,门楼顶上的筒瓦、盖瓦明显地标志出达官显贵间的细微差别。大门前坚实的上马石,小巧的拴马桩以及大门对面的“一字”或“燕翅”影壁,分明是王公贝勒、达官显贵府邸的重要标志;那门楼戗檐上博古器皿、狮子的砖雕又把文官、武官区别开来;那门簪上精美剔透的木雕图案,则表明宅主对家族的良好祝愿;那刻写在大门上的门联,无疑是主人治家的圭臬;那一对对精美绝伦的门墩儿,既是主人身份的象征,也是主人志趣的写照;那门楼上部的雀替,门头上的彩绘、砖雕,大门上造型精巧的门钹及别具一格的大门护角,这门楼上的每一部件,无一不是主人身份的标志。如果把四合院比作美女,这门楼便是美人头上的一顶桂冠,而门楼的每一部件,便是一颗颗明珠,正是这一颗颗闪光的明珠,才使得这顶桂冠格外璀璨,光彩照人。

舒乙、于润琦对于门楼的理解是相通的,如果没有几十年住四合院的亲身经历,是不会写出如此有感情的门楼作品的——他们对老北京的棋盘街、四合院,对门楼的理解已入骨髓,融入血液之中。 “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魂儿,门楼就是胡同四合院这顶老北京王冠上的明珠。

猜你喜欢

门楼四合院北京
门楼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前门楼子九丈九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