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会旧事

2022-02-15端木东舸

北京纪事 2022年2期
关键词:杠子五虎花会

端木东舸

小时候爱过节,每到年根儿就盼着日子过得快点,盼大人带着去逛庙会。孩子嘛,有哪个是不馋不爱热闹的?庙会有好吃的、好玩的和好看的,正合适。

小时候逛庙会,老北京民间花会,是撇不开的记忆。

当年的花会表演,会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围满,大眼瞪小眼地等着场地里随时出现的秘技绝活。演员也不会令观众失望,时不时来个空翻,打个旋子,跳个高台,再要么干脆连着几十个“铁门坎儿”。往往绝活出现,就是观众拍巴掌叫好的开关,如雷鸣般的响动久久回荡在庙会上空。

最一开始,花会还不叫花会,叫走会或者香会。

老北京的走会大约从明朝开始,兴盛时期在清朝,一般都是在碧霞元君的庙门前,庆祝神仙诞辰或是鼓励人们上香拜庙。后来慢慢加多了场次,每逢年节,主要集中在春节和正月十五灯节前后,或者是遇见个喜庆大典和山坛庙会,走会都是最有组织、最受欢迎的街头歌舞表演。

过去的走会,最隆重的号称是“幡鼓齐动十三档”,这里面囊括了武术、舞蹈、杂耍、曲艺、音乐、滑稽表演等众多项目,热热闹闹,又被人们说成“幡鼓齐动响太平”。

这所謂的“十三档”并非虚数,人家代表着十三个实实在在参加走会的行当。每个行当号称一档“会”,要不人家怎么叫“走会”呢。

关于这“十三档”,当年有个顺口溜儿是这么说的:

“开路打先锋,五虎紧跟行,门前摆着侠客木,中幡抖威风。狮子蹲门分左右,双石门下行。掷子把门挡,杠子把门横。花坛盛美酒,吵子响连声。杠箱来进贡,天平称一称。神胆来蹲底,幡鼓齐动响太平。”

至于当下还能看到的“跑旱船”和“小车会”,那都是到了民国以后,在原先“十三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旱船会、踏车会和小车会三档会之后才留存至今的。顺口溜儿最后也随之加上了“门外旱船把驾等,踏车云车紧跟行”这两句。

光看顺口溜儿,难免会不明白里面说的都是什么,一堆专业名词看着很像是黑话,不容易懂。可是一旦解释出来就简单了,其实每句话对应的都是一档“会”,也就是一个走会的行当。按照顺口溜儿的先后次序,所说行当分别是:舞钢叉、五虎棍、高跷秧歌、耍中幡、舞狮子、举砘子、舞石锁、耍单杠、顶坛子、打大镲、箱子杂耍、十不闲莲花落、挎鼓大鼓。再加上后来的三种,分别是跑旱船、自行车技和太平车,也就是叫白了的小车会。

就算早年间的百姓生活再如何枯燥,您要是在走会的时候不拿出点绝活来,也一样勾不住他们的心思。

开路的表演,动作有扔叉、接叉、对扔、对踢等等,还能让钢叉在身上转来转去不落地。动作惊险,环节紧凑,极有观赏性。表演的大多是“目莲僧救母”和“五鬼闹判官”之类剧目。

五虎棍是不是起源于宋代,不敢妄下结论,但它表演的确实是赵匡胤大战“董家五虎”的故事。演员需要穿行头、勾花脸,操着齐眉棍和三节棍,在锣鼓点的陪衬下表演对打、群殴等等情节。

高跷秧歌有两个类别,是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主要以唱为主,表演曲目主要是《大五佛》《小五佛》《上大寿》《孟姜女》等。武跷才是咱们常见的连蹦带跳不闲着那种,翻跟头、劈叉、旋风脚、拿大顶、蝎子爬、鹞子翻身,可谓应有尽有。

不管文跷还是武跷,那两根被踩着的木棍一般都不会太短,基本一人来高,这就对演员的身手要求非常严苛,没下过几年的苦功夫,基本是演不来的。

当年的中幡表演,动作加在一起有八十多种,考量一个中幡艺人最直白的标准就是看谁扔得高、接得稳。走会的时候,难免遇见牌楼,别的行当都还好说,中幡最麻烦。不管怎么样,几丈高的一根幡,决不能放躺下穿过去,那样做很寒碜。怎么办?得把中幡高高儿地抛起来,耍幡的艺人再赶紧穿过牌楼去接落下来的中幡。这是多高超的手艺!

顺口溜儿里有一句“双石门下行”,说的是“举砘子”。举砘子是什么?它和今天的举重很像,只不过器械并非金属,而是木头棍子两头插着和小磨盘差不多的石头,艺人操持着中间的木棍做各种杂技类的动作。难度和举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箱子杂耍说的是杠箱,清朝乾隆年间杠箱会达到了鼎盛时期。杠子会的表演相当于今天体操比赛里的单杠,走会的时候,把木制的杠子固定在骡马拉的大车上,车一边走,艺人一边在车上攀着杠子施展各种动作,难度比单杠可大多了,毕竟单杠是固定在那里不用走的。当然“杠子”有时候也固定在地上表演,但只是偶尔而已。

“天平”就是十不闲莲花落。对传统曲艺感兴趣的,都应该听过这名字。郭德纲带领德云社经常演唱的《发四喜》,就是属于十不闲莲花落的一个曲目。“天平会”最常见的曲目号称“四大活”,即“锔子”《锔大缸》、“亭子”《十里长亭》、“腿子”《王小赶脚》、“墙子”《墙头会》。

十三个档会,十三个行当,有说有唱有表演,能听能看能起哄,难怪人们喜欢。

猜你喜欢

杠子五虎花会
“鼓和虎”等
红狐狸
红狐狸
红狐狸
美术作品
500年五虎少林会 京郊传承现雄风
博弈名谱(48)
“五虎棍”有了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