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旅游建设问题研究与路径探析
2022-02-15李佳玲康子恬丛林
李佳玲 康子恬 丛林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要求,旅游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力产业兴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得到广泛关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作为一支具有高知识文化水平和高职业技能的人才力量,必将会为其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如何破除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乡村旅游业自身存在的多重束缚和困境,实现双方协调共振,从而在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及组织的意义和价值成为本文思考的重点。笔者结合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优化路径给予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多元、多维、多样: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因素 研究”(20210301110);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2020279);2021年度河北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研究”(KY2021074)。
2020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引导社会资本和大学生创客、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顶层设计的重要产业力量,同时也是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作为具有高知识文化水平和高职业技能的当代大学生,必将为农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大学生志愿组织以第三方力量的形式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来人才、知识、技术,同时扮演着乡村与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与促进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微观需求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无疑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力量。
(一)推动“三农”事业全面开展,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有益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不仅以产业的力量推动“三农”工作向好发展,而且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要求,是对这些方向和目标的生动诠释。首先,在产业兴旺方面,这是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旅游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在力争融合第一、二产业基础上,实现产业链的联动发展,相互补充,提升附加值。其次,乡村旅游有别于工业生产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现实,其开发建设及运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色、舒适的理念,有利于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再次,乡村旅游业通过与乡土文化的链接融合、对文化底蕴特色的深度挖掘,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积极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最后,乡村旅游以及其自身发展的综合性、完善的服务与设施等,可以优化乡村治理,促进生活富裕,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促進农村多方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对农村而言意义颇丰。旅游业的建设发展为农村带来的首要效益便是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业创业机会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销售的便捷性,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双向发展,可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其次,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他们传达的信息、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使农村地区不再受限于狭小地带,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再次,在乡村旅游市场竞争中,村民能够在大学生志愿组织的帮助下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软硬本领和自身素质。最后,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完备等附加值均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优势,提升大学生价值感和责任感
大学生志愿组织参与乡村旅游建设是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在服务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人才资源的作用,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在知识、技能、国家政策的解读、信息的储备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能够帮助村民生产建设,实现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使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力量。另一方面,其能够在实践中学有所用,将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操作技能深度融合,发挥自己的价值与才华,实现个人同祖国乡村的共同发展,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有所作为、有所收获,更大限度地追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一)志愿队伍建设方面
1.主动性不足,延续性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志愿组织成员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在志愿精神、公益服务、助人自助等理念的影响下加入服务大军中,其是由学校共青团中央、志愿者协会等组织选拔、安排活动,在具有行政色彩的指导与命令下,志愿服务与团队建设往往被动性较强[1]。应当承认,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仅凭一腔热血和主观因素的驱动,服务效果不会太理想,但在行政色彩过于浓厚的被动执行下,大学生志愿者会将这些活动看作一种任务,自身是游离在任务之外的个体,不会将自身与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与前景密切结合起来,认同感和融合性不够深入。加之志愿者组织自身内在的人员流动、活动周期受多方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延续性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人员选拔和针对性有待提高
在人员选拔方面,志愿服务团队在组织初期更加注重参与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沟通协调能力等软实力,而在服务方向、项目对口方面的考虑则稍显不足,现在的志愿服务已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越来越多有技术含量、难度大的任务等待志愿组织去帮助支持。例如,在乡村旅游建设方面,更需要的是旅游管理、国土资源开发等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人才,专业性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推动乡村发展。在人员培训方面,针对性技能培训及工作守则、行为规范等教育的缺乏,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而且破坏和影响了纪律性,亦不利于大学生志愿者真正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
3.运行机制规范性尚待加强
由于大学生志愿组织的志愿色彩较为浓厚,内部人员较为繁杂,机制也不够健全,公益性质的活动往往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容易出现志愿服务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等不良状况。在此类组织中,一般未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进行登记和考评,不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充分实现专业价值,也不利于后续的追踪和监督管理[2]。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不足,志愿者利益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囿于志愿活动无偿性、公益性的特点,当志愿活动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协调和处理均是应当考虑的问题,故而其运行机制的规范性尚待加强。
(二)乡村旅游建设方面
1.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融资渠道不畅、缺乏乡村旅游专业融资机构、社会闲散资金与资本市场基金介入较少等因素,乡村旅游业出现融资难等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资金不足导致的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无法达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求[3]。信息化水平低、网络覆盖率和普及率尚未达到全面覆盖的理想状况,这对于现代互联网已密切融入人类生活的现状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劣势,会使人们的人际生活等在旅行期间受到一定影响。交通是否便利亦会成为影响客源市场和客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旅游区食品卫生环境条件尚未达标,医疗、住宿、娱乐设施等方面也存在薄弱之处。
2.人才资源缺乏,智慧力量显露不足
就现实而言,当前农村大多数有知识才干的青年群体奔赴大城市发展,加之农村信息环境闭塞、文化观念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低等,在村人口大多学历水平较低、知识储备不足、专业及管理技能缺乏。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便容易产生视域狭窄、规划不到位、市场对接不及时、缺乏创新,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浪费、利益受损、风险增大的问题,不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潮流趋势,也不利于当地旅游资源因地制宜进行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长产业链的开发和建设。此外,在人才引進方面方式较为传统,留住人才的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导致人才匮乏。
3.信息化水平较低,村民参与意愿不强
当前,互联网科技在农村尚未实现全面普及,信息化水平较低,这使农村利用电商经济宣传旅游景区的想法较难付诸实践。虽然新媒体的形式新颖独特、力量强大,但是由于村民互联网意识较为薄弱,对电子商务信任度低,对新媒体利用率低,既不懂得依托广告、公众号进行宣传,又不懂得利用新媒体强大的社交功能扩大自身知名度。此外,受制于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村民往往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进行开发经营,发展旅游业带来的风险远比种地高得多,可能会出现建设资金高、建设周期长、利润回报低的现象,加之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开发过度,创意不够带来雷同产品、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村民往往参与意愿较低。
4.同质化严重,地区特色融合度较低
当前,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是创新程度不足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为农家乐、观光旅游、体验旅游项目,形式上的同质可以理解,但内容上的雷同却使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变得不那么平坦[4]。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大同小异,缺乏亮点与故事,本地区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使其在旅游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存在项目数量多而精品少的问题。项目的开发设计脱离了游客对新奇体验、参与度、审美、愉悦、健康文化、求知等多方面的需求,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和品牌建设,“复制加粘贴”的方法固然便捷高效,但对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而言,同质化的乡村旅游必然会在短时间内消耗掉游客的热情和减少客源流量。
(三)舆论建设方面
在舆论环境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部分公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持质疑态度,由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会出现功利心驱使下的消极参与、走过场、不专业等问题,服务易流于形式而难保障质量,这使舆论环境中充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不信任与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不利于协调个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对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精神缺乏理性认识,大多数人的认识停留在献爱心、乐于助人等传统内涵方面,新时代志愿精神仍然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但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强国时代背景下,其应当以自身专业所长,履行历史使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一)严格选拔,完善管理与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接乡村旅游业发展,首先应当精选专业方向一致的人才,对志愿者的专业进行细分,力求对口,如旅游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的大学生更能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贡献专业力量,这不仅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帮助服务地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专业知识的价值。志愿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参与意识的强弱亦应成为考量的因素。其次,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设定好服务形式,不仅提供有益合理的服务,还能实现服务的多元化,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旅游业应当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管理,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在降低行政干预力度的同时,健全监管机制,实现透明化管理。
(二)下乡调研,因地制宜,助力挖掘地方特色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能以外来人的身份凭借一些文字材料和新闻报道而进行纸上谈兵,大学生应当在制订好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访问民情、探听民意,了解志愿服务地的民风民俗、地区特色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对村史民情做详细完备的记录。与此同时,在游览村落的过程中要依托专业知识及掌握的相关信息,因地制宜为其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摆脱同质化现象[5]。合理规划的同时为当地注入历史故事,实现模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在大学生志愿组织驻村期间,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感受体悟,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及意见,做好细节性工作。为避免服务缺乏长效性,可在当地设立大学生服务基地,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才的输送。
(三)依托互联网力量,实现乡村旅游的自助和他助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成本低、使用门槛低等优势成为信息传递、宣传社交的强大工具,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直观、互动、及时的优点推动自身发展。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应当向广大村民讲授互联网相关知识,增进村民对旅游电商的了解,降低他们的不信任感和焦虑感。同时,从简易App或公众号的使用入手,循序渐进地教给他们如何利用各大平台宣传自身景区及产品,通过视频录制、照片拍摄、文字描述等方式将景区特色展现给受众。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当帮助村民搭建相关媒体平台,寻求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通过手机软件、电脑网页来推广旅游景点,通过对平台中预约、购票等流程的设计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不仅依托大学生志愿的力量实现他助,还能通过村民自觉主动地学习,听取大学生志愿者的讲解,实现乡村旅游业的自助。
(四)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搭建乡村旅游发展的桥梁
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实质性的权力,但是其作为第三方力量,亦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话语空间搭建乡村和当地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将农村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匮乏等问题如实向当地政府反馈,促进双方相互了解,不至于使乡村发展处于无人知、无人管的尴尬境地,从而加强政府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与帮扶,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振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把实地调研中发现的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开发过度、规划不合理等汇报给当地政府,在多方力量的协助下,一起化解发展难题。
(五)强化政府和舆论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是汇集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扩大社会参与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更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尽管大学生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病,但不能否认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应当得到政府和舆论的支持。尤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代表的大学生走进乡村,充分发扬志愿精神,营造社会重视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让无数志愿服务组织在外界力量的支持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实现与乡村经济的同发展、共成长[6]。
[1] 吕美籼,吕静.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析:以潍坊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20(16):170-171.
[2] 李冰,周顺.大学生农村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4-38.
[3] 祝晓薇,穆热迪力·斯马依.大学生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实践探索[J].现代农机,2020(4):10-11.
[4] 郭秀娜.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19-20.
[5] 常晓芳.关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市场,2021(28):8-9.
[6] 韩英.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