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学敏院士“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法的学习体会

2022-02-14童艳杰樊小农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气海中风病针法

童艳杰,樊小农,3,4△,余 亮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3.天津市针灸研究所,天津 300193;4.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5.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法,又名“活血散风”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创立的以人迎为主穴,曲池、足三里、合谷与太冲为辅穴,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针刺法。目前,该针法临床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笔者于研究生期间有幸参与了两项有关“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课题,在临床与科研实践中对该针法所体现出的石学敏院士的学术思想、治病特色颇有感悟,现从“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法的形成渊源、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具体操作与科学研究等角度进行分享。

1 形成渊源体现其“治未病”理念

为减轻中风病给患者带来的医疗、经济和家庭负担,石学敏院士一直潜心于本病的研究,早期创立和开发了“醒脑开窍”针刺法、“丹芪偏瘫胶囊”,之后又不断将中风病的研究细化,陆续创立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经筋透穴”针法[1],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通关利窍”针法[2],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调神疏肝”针法[3],治疗中风后血管性痴呆的“调神益智”针法[4]……逐渐形成了以针灸为特色的涵盖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干预方案[5],在医治中风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上工治未病”,如何有效降低中风病发病率成为石学敏院士近几年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石学敏院士认为高血压是导致中风发生的主要原因,未病需先防、欲病当救萌,故而提出将中风病的防治前移至高血压,创立“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法,积极探索如何通过针灸调控血压。已经完成的研究表明“司气海,调血压”针法既能即刻降低血压,又能通过针刺效应的累积维持血压长期稳定,还可以纠正异常血压节律、缓解临床症状、减轻靶器官损伤和减少药物使用量,是改善血压预防脑血管意外的有效措施[6-9]。近年来有医家尝试将“司气海,调血压”针法用于干预高血压病前期状态[10],将中风病的防治进一步前移,这其实亦是对“治未病”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2 理论基础彰显其“衷中参西”的观念

石学敏院士认为针灸属于应用科学,以疗效为立足根本,凡可帮助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都应该被吸收、借鉴,为中医针灸所用。学习西医是通过兼收博览丰富医学知识,一方面提高诊疗能力,服务患者;另一方面要用夏变夷,推陈致新,发扬中医针灸。所以,他一贯坚持使用中、西医两套理论诊疗疾病。

西医认为血压的形成是心脏射血能力、血管阻力、循环血量及神经-内分泌的反馈调节等综合作用的结果[11]。“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能够正常维持的物质基础,且两者之中气为主导、血为根本。基于此,石学敏院士从中医“气海”理论出发,结合前述西医血压形成机制,提出气(相当于心脏泵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和神经冲动传导……)、血(相当于循环血量、血液成分和调节血压的活性物质……)和脉(相当于血管)是形成血压的基本物质结构和功能基础,血在气的推动下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全身,环周不休,是血压形成的生理机制。“气海”理论所指的气包括元气、营气、卫气与宗气,元气是血压形成的原动力;营气行于脉中,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卫气行于脉外,有约束和保护脉道的功能,营卫调和,相贯循行,如环无端,维持人体正常的血压节律;宗气为诸气之纲领,统摄周身气血,贯注心脉,鼓动心脏射血并推动血液运行,是血压形成的关键[12]。“气海”调则气血冲和,血压稳定。“气海失司”则一身气血失和或气机上亢,血随气逆(相当于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心脏射血增多,循环血量增加……),或气机郁滞引发瘀血、痰浊壅阻脉络(相当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管径变窄,外周阻力增加……),最终造成血压升高。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石学敏院士选穴时主要采用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经穴。人迎:为足阳明经经穴,既是“气海”输注于前之所在,又是“气海”所出之门户,可代行宗气职责,同时,其位于头气街与胸气街的交接处,气街是气聚集循行的通道,所以针刺人迎能调节周身气机,通利全身血脉;从西医学角度分析,人迎的解剖位置邻近颈动脉窦,颈动脉窦为压力感受器,参与血压调节。针刺人迎能够改善压力感受的反射敏感性,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减缓心率、减少心排血量,促使升高的血压下降至正常[13],这与西医采用的压力感受器反射疗法治疗高血压病原理相通[14]。曲池、足三里分别为手足阳明经合穴,合穴是一经经脉气血最旺盛的部位,主“逆气而泄”,故泻之可平降上逆的气血;有研究表明针刺曲池、足三里也可以增加压力感受的敏感性,减少血管损伤,从而抑制血压升高[15-16]。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经穴,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两者一阳一阴、一气一血,刺之能阴阳同调、气血并治;研究显示针刺合谷、太冲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因子的平衡,发挥改善血压作用[17-19]。

3 临床应用表明其重视“辨病论治”的治疗思想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的总结,“证”“症”是对疾病所处某一阶段特点和规律的概括。着眼于疾病全过程的病理演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治疗法则,为辨“证”“症”治疗提供方向性、原则性指导[20]。另外,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殊性,而同一种证候或症状却可见于不同的疾病,所以病才是区分彼此的关键,辨“病”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高血压是一种病因、病机复杂的慢性疾病,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调、禀赋不足、年老体虚引发气逆、痰浊与瘀血等皆可致其发病。“一病必有一病之核心病机”,石学敏院士认为不管具体病因、病理因素是什么,既然出现了共同的且会贯穿疾病始终的临床症候——血压增高,就必定存在着共同的病理机制——“气海失司”(前述已介绍,此处不予赘述),治疗也必当有相应的核心治法及核心处方[21]。因此,以“司理气海”作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指导原则,选取人迎、曲池、足三里、合谷与太冲组成针刺方案,用于干预多种类型的血压增高,如轻中度高血压[22]、难治性高血压[23]、H型高血压[24]、高血压伴焦虑状态[25]和高血压前期状态[10]……其实,石学敏院士重视“辨病论治”的思想在中风病诊疗体系中就已有体现,即无论中风患者缘于何种病因发病、处于何种病情分期和伴随何种症状……治疗均以“醒神”或“调神”为总体原则,选穴组方均以内关、人中为基础。

重视“辨病论治”,从临床角度而言有助于明确针灸的适应症、提高诊治效率和降低针灸职业风险;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也有助于获得高质量的试验证据,加快针灸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但在临床应用时必须注意:强调辨“病”是为了提醒临床医生把握核心病机的重要性,并未否定“辨证论治”“辨症论治”的价值;制定“主方”是为规范而非僵化疾病的治疗,所以,临床中医生需要在“辨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穴位增减[26]。

4 具体操作显示其注重手法量化的观点

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灵魂,是针灸临床能否取效的关键。历代医家虽都重视针刺手法,但却在手法操作的计量描述方面概念模糊,使得后学者难以掌握,不仅影响了针灸的临床疗效,也阻碍了针灸技术的传承和推广。缘于此,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的四大量学要素——作用力的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和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出科学明确的界定,形成了著名的石氏捻转补泻第一定义(医生面向患者,以任脉为中心,双手同时操作,拇指捻转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和第二定义(捻转时幅度<90 °、频率>120 r/min为补;幅度>90 °、频率50~60 r/min为泻),大大提高了针刺治疗的可操作性、规范性与可重复性[27]。

为保证“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法的疗效,石学敏院士综合自己的临证经验与试验研究的结果,制订了每个穴位具体的操作手法:人迎避开颈动脉,垂直进针,缓慢刺入13~25 mm(即0.5~1.0寸),曲池、足三里垂直进针20~25 mm(即0.8~1.0寸),此三穴均施以石氏第一、第二定义捻转补法;合谷、太冲垂直进针20~25 mm(即0.8~1.0寸),施以石氏第一、第二定义捻转泻法,全部穴位行补/泻手法1 min,留针30 min[28]。石学敏院士特别强调针刺人迎穴必须达到见针体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方能有效。笔者在研究生期间有幸见到过石学敏院士操作该针法,与已发表的文献不同,石学敏院士在行前述捻转补泻操作的基础上,每捻转4~5 r,还会予凤凰展翅手法,以达到催气和增强针感的作用。凤凰展翅手法的操作为两手拇、食二指持针呈环状,其余3指散开呈扇形或展翅形,在完成基本补泻手法操作后顺势以飞快的动作放手,放手时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张开,如飞鸟展翅之状。

5 系列试验研究凸显其重视科研的态度

针灸科学研究是时代赋予广大针灸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针灸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石学敏院士非常重视针灸的科学研究,他认为科学研究可以促进针灸临床质量的提高,而临床实践反过来能够丰富科学研究的内涵。所以,他不仅经常鼓励年轻医生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针灸科学研究,自己也一直躬耕于针灸科学研究。在石院士的带领下,为明确“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法的治疗效应,找到该针法适宜的受众,探索便于该针法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方案,团队先后开展了多项课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活血散风’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高血压调控的临床研究”,发现该针法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并减轻靶器官损伤[6-7,2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石学敏针刺降压技术治疗高血压病传承研究”,明确了“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特点,凝炼并形成了名老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适宜传承方法;天津市慢病科技重大专项“针刺治疗频次影响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的研究”,在明确不同针刺治疗频次的降压效应和特点的同时,初步形成能够减少特定患者针刺治疗负担,提高其针刺治疗依从性的推广方案,相关研究结果尚在发表中。

6 小结

为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石学敏院士将中风病防治前移至高血压;为更充分地了解高血压、更好地治疗高血压,他汇通中西医理论知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阐释血压形成和升高的生理与病理机制,创新性地提出“气海失司”是血压升高的核心病机,“司理气海”是治疗高血压的指导原则;为规范临床诊疗,他在“辨病论治”思想指导下创立可用于治疗多种类型血压升高的核心针刺降压处方;为保证该针刺法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与可传承性,他综合多年临证经验和科学研究结果对相关穴位的针刺手法进行量化;为促进针灸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他提倡将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互结合,坚持带领团队通过科学研究验证针灸降压的疗效,探索针灸降压技术传承和推广的有效方法。

作为针灸后学者,不仅要学习石学敏院士医者仁心,始终心系临床的行医宗旨;还要学习他始终把发展针灸、弘扬针灸作为己任的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在他的领导下继续以高血压为研究载体,深入探索针刺量效关系以优化针刺降压干预方案,加强针刺降压基础研究以进一步阐释针灸的作用机制等。

猜你喜欢

气海中风病针法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