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毒损脉络”学说的病机新视角探讨高血压病的防治
2022-02-14陈慧冰吴辉
陈慧冰, 吴辉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危重疾病的主要病因[1]。根据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中医的“眩晕”“头痛”“头风”“肝风”等病证[2],其病机主要与“风、火、痰、虚、瘀”等有关[3],平肝潜阳、滋水涵木法是治疗高血压的最有代表性的中医治法。尽管中医对高血压的病机认识已较充分,但仍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完善。
高血压目前尚无法根治,绝大多数患者需长期服用降压药物。高血压患者的病程长且病情缠绵难解,易并发多个靶器官损害,出现临床并发症,这与中医“毒邪致病”的临床特点有相似之处。以下基于中医“毒”的内涵[4],结合高血压的中医病机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探讨“毒”邪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建立高血压“毒邪致病”的病机学说,为高血压的中医防治提供新途径。
1 “毒”的内涵
中医学的“毒”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指有偏性的药物。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到治病之药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毒性强弱将本草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二是指毒邪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名。如《金匮要略》中的“阴毒”“阳毒”,温病学派(含温疫学派)的“温毒”“疫毒”等。三是指致损性强的一类邪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六淫邪气极度亢盛,则可凝聚为寒毒、湿毒、热毒、燥毒等;清代名医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提出:“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5];《诸病源候论》将毒邪作为特定病因,归纳为“风毒”“热毒”“疫毒”“湿毒”“痰毒”等,达26种之多。可见,中医之“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毒”包括上述三方面,而狭义之“毒”单指第三种,属于病因学范畴。本文主要探讨狭义之“毒”。
从中医病因学角度而言,“毒”泛指一切强烈、严重损害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致病因素[6],正如尤在泾所云,“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5]。毒(邪)是邪的一种,广义的“邪”包括“毒”(邪),“毒”是一类特殊的“邪气”,与普通“邪气”相比,“毒”具有毒性更强、缠绵难解、变化多端等特点,因而其临床致病具有损害性强、病程久、病情胶着、易骤变等特征。“毒”可按其产生的原因分为“毒邪”与“邪毒”[7],前者指的是可致人体严重损害的致病性邪气,称为原发性毒邪;后者为疾病过程中产生的致病因素,称为继发性毒邪。“毒”有内、外之分,外毒包括六淫蕴积、疫疠邪气及草木虫蛇之毒,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并发症多、易传染流行等特点;内毒则责之于脏腑功能失常,致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蕴积体内久而成毒,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随着中医病因学的现代发展,结合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学说,中医之“毒”被赋予了现代内涵。从现代医学疾病的发病机制角度看,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害性物理化学因素等均可归属于中医的“外毒”,而机体内分泌与代谢异常所产生的微生物毒素、炎症介质、自由基、致癌因子、增殖因子、衰老凋亡因子及坏死细胞等相当于“内毒”。“外毒”“内毒”均与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将中医病因学与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阐释中医“毒”的物质基础及其致病特征。
2 高血压与“毒损脉络”病机
2.1“毒邪”与高血压导致高血压的“毒邪”可分为内毒和外毒,内毒主要有风毒、火毒、浊毒、痰毒、瘀毒等;外毒有烟毒、酒毒、咸毒(食盐过多)等。肝气郁结、暴怒可致肝阳暴张而化风,年老肾虚者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日久可酿成风毒;心肝火旺、情志不遂则气郁化火,摄入烟草炙煿之品可煎灼阴津,日久亦可化为火毒;恣食肥甘、嗜酒可伤脾,谷食膏脂蕴积脾胃则可化为浊毒;脾伤不能转输津液,肺失通调水道,火热炼液为痰则成痰毒;肝风、气郁、火热、痰浊等壅遏脉道,血行不利而致脉络瘀阻,日久而成瘀毒。烟、酒、盐等的摄食不节,久蕴亦可积而成毒。《景岳全书》[8]评价烟草:“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或疑其能顷刻醉人,性必有毒……”。肺脏清虚娇嫩,朝百脉,久嗜烟者烟毒直损脉络;酒之性味辛甘发散,过饮则酒毒损脾伤胃[9],若扰动风阳痰浊,则可与他毒相合损伤脉络;咸属五味,饮食有节则咸味入肾,走血以养脉道,但“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咸毒耗伤肾气而致肾主水功能失常,水饮内停,痰饮互结,血脉受损滞涩[10-11]。
综上所述,导致高血压之毒邪,常见的有风毒、火毒、痰毒、浊毒、瘀毒、烟毒、酒毒、咸毒。从中医病因学角度出发,高血压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及后天多种“毒邪”致病有关,这与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家族遗传及后天多种危险因素作用的观点相吻合。因此,“毒邪致病”可用于解释高血压的病机。
2.2高血压“毒损脉络”病机内涵先天禀赋、年龄、钠盐摄入过多、肥胖、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等[12]多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构成了“毒邪”的源头和致病条件,可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从而产生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之邪日久不化,蕴而成“毒”。毒邪积蓄日久,侵犯脉络,致脉络形态结构与功能损伤(动脉硬化),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毒邪持续损伤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可致机体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正如《素问·痹论篇》所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此处之“脉”指“脉络”,包括全身各部位大、中、小血管及微血管;“心”乃广义之“心”,指的是“心系”,包含心及脉络,亦即现代医学之心血管系统[13-14]。“内舍于心”可理解为现代医学之高血压动脉硬化导致的靶器官损害。当“心系”受损日久,可发为眩晕、中风、胸痹、心衰、肾衰等多种急慢性并发症。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内分泌机制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机制[15-16]。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所产生的一系列活性物质如血管活性物质(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内皮素等)以及氧自由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细胞增殖因子、微循环障碍等,均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可视为内生之“毒”,其不仅可以直接导致血压升高,还参与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硬化及血管重构,而血管重构又是高血压各种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因此,高血压的现代发病机制可以更好地阐释中医“毒邪致病”及“毒损脉络”的现代内涵。
“毒邪”致高血压具有多元性、混杂性、胶结性和伏而后发的临床特点。毒邪致病通常不是单一毒邪致病,而是多种毒邪混杂且互助为虐,如烟毒常与热毒、浊毒兼夹而扰动风阳;咸毒常与痰毒、浊毒胶结致痰瘀阻络;高血压加重期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常因风毒、火毒、痰毒、浊毒、瘀毒相合所致;瘀毒则贯穿高血压始终,既是多种毒邪的共同病理产物,也是高血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毒邪,是“毒损脉络”致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伤之间的桥梁。另外,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长,早中期患者往往无特殊表现,疾病进展过程中又可突发高血压急症及急性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并发症,因而具有“伏毒”之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特点[17]。
2.3“毒损脉络”病机演变高血压“毒损脉络”病机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早期高血压患者,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内伏于机体,日久酿成毒邪,毒邪初蕴不至于乖戾,但处于暗耗正气、毒邪蕴积之伏毒阶段,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疲乏、头晕、头痛、心悸等高血压症候;中期高血压患者,毒邪渐盛,侵袭脉络,进而由脉络损及脏腑,且伏藏于脏腑,暗损形体,造成心、脑、肾等各脏器损害,临床上表现为高血压症候和(或)受累脏器相关症候;后期高血压患者,脉络损伤进一步加重,出现受累脏器功能不全,甚至出现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功能衰竭。如毒邪壅滞于心之脉络,可出现卒心痛、真心痛,亦可发为心衰病;毒邪流窜于脑络则可发为眩晕、中风、痴呆等病症;毒邪克于肾络可致水肿、尿浊、虚劳等病症。
因此,“毒损脉络”致高血压的病机演变可归纳如下:早期为“毒邪蓄积”阶段,邪气内伏,蕴而成毒;中期为“毒损脉络”阶段,脉络痹阻,可伴随脏腑受累;后期为“毒损脏腑”阶段,脉络痹阻加重致脏腑严重受损,变证丛生。可见,毒邪是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病因,是伐络戕脏的病源,“毒损脉络”是其基本病机,“脉络痹阻”是基本病理改变,高血压及靶器官损伤是“脉络痹阻”的临床结果。
3 基于“毒损脉络”病机防治高血压
3.1防治思路基于“毒损脉络”病机学说,高血压的防治可在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联合防治“毒邪”的思路方法。具体而言,可遵循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根据不同阶段、邪气性质及其毒化程度,进行动态化辨证施治。以“未病防毒,已病祛毒”为原则,在高血压未病阶段(高血压前期)及早控制危险因素,改变生活习惯以“避其毒气”,同时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祛除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以消除体内毒邪依附的内环境和物质基础,防止邪气聚而成毒。高血压病发生以后,应在辨证基础上联合祛毒之法。由于“毒损脉络”是毒邪致高血压的基本病机,“瘀毒”贯穿了高血压的整个病理进程,故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均须重视“瘀毒”的防治,应用活血化瘀以“护脉”,做到“祛毒”与“护脉”同施。病变过程中如兼正气受损则佐以扶正,祛毒的同时兼以滋血脉、和脏腑。总之,“未病防毒、已病祛毒、祛毒护脉并重”可作为从“毒”论治高血压的主要原则。
3.2具体治法方药中医常用的祛毒或解毒之法主要有清热解毒、凉血解毒、活血解毒、化痰解毒、祛湿解毒、解毒散结等,可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毒邪性质灵活选用。高血压早期毒邪初成,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血压短暂或轻度升高,应辨明致病邪气,祛邪以清毒之源,未病先防;中期毒邪较甚,则应加强解毒之功,可在辨证基础上联合上述解毒之法;后期脉络损伤、脏腑受累,“瘀毒”是关键病机,应以“活血解毒护脉”为主。由于毒邪顽固难解,易生变证,防治“毒邪”应长期坚持,并将其贯穿于高血压防治的始终。
具体而言,针对高血压的不同“毒邪”,采取的祛毒之法亦不尽相同。风毒者治以平肝潜阳、育阴熄风之法为主,联合祛风解毒方药,代表方可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随症酌加野菊花、夏枯草、罗布麻叶、地龙、羚羊角(水牛角代)、人工牛黄、冰片等平肝熄风解毒之品。火毒者治以清热解毒、清肝泻火之法,可选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随症重用栀子、黄芩、黄连、黄柏,或选用虎杖、蒲公英等,合并腑实热结者可合大黄黄连泻心汤。痰毒、湿毒者治以化痰祛湿之法,兼解毒泄浊,代表方可选二陈汤、温胆汤、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痰毒盛者可选用黄芩、半夏、胆南星、白芥子、白附子、僵蚕、浙贝母等;湿毒盛者可选用黄连、栀子、龙胆草、虎杖、连翘、赤小豆、白茅根等;酒毒盛者可加葛根,或合葛花解酲汤以解酒毒。瘀毒者治以活血解毒之法,代表方可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丹参饮等,随症酌加益母草、玄参、牡丹皮、赤芍、三棱、莪术、地龙、蜈蚣、水蛭等解毒活血之品,或合四妙勇安汤加减。由于瘀毒是本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毒邪,因此,在上述各型毒邪辨治过程中,均应联合解毒活血之方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解毒中药如野菊花、益母草、黄芩、黄柏、栀子、虎杖、玄参、龙胆草、罗布麻叶、地龙、葛根等[18-20]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岭南道地药材清热解毒药毛冬青、红丝线等具有较明显的降压及心血管效应[21-23],值得进一步挖掘。
除内服药物外,治疗高血压常用的外治法有针灸、刮痧、耳尖刺络放血、中药熏蒸、沐足等[24-26],临床实践及研究证实此类外治法具有降低血压、改善血液流变及微循环的效果。从中医角度来看,其作用机制与从皮部、络脉、肌腠等透解“毒邪”有关,值得探讨。
4 小结
“毒邪”与高血压的关系已被学术界所关注。笔者基于中医“毒邪致病”的内涵、高血压的传统病机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等,探讨高血压的“毒邪致病”病机。基于“毒邪致病”的病机,高血压的防治方面可采用“祛毒/解毒”“活血护脉”的防治思路。“毒损脉络”学说的提出,可重新审视高血压病机变化,为高血压的中医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目前学术界对于高血压的“毒邪致病”病机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以上内容仅为初步探讨,对于采取何种祛毒解毒法及采用哪些方药治疗也欠成熟,故相关内容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并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