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成果巩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2-14郭昱轩

山西农经 2022年22期
关键词:环江攻坚旅游

□郭昱轩

(广西开放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人口数约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数70%。2020 年5 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当前,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实现全部脱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统筹推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1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的成效与经验

2020 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面完成存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同年5 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和毛南族整族脱贫双重目标,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同年10 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是广西唯一获奖的先进集体。2021 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进步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阶段的生动实践,为我国人口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范本。

1.1 以思想破冰促进政策、工作机制创新,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压紧压实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持续推进两大政策创新。一是创立了扶贫工作“环江模式”,选派县领导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局长任行政村“大村长”,全县采取网格化管理,实现“政策在一线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合”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在异地搬迁后续服务机制上,创新推行“六联一带”模式,完善后续扶持服务机制,引进龙头企业开设扶贫车间,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安居乐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创新实施“县负主体责任、乡镇负直接责任、工作到组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压实县领导、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一把手、贫困村第一书记、全体帮扶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实践“党委第一书记”“大村长”制,健全责任体系,实现三级联动。

1.2 以产业发展促经济增长,形成产业先行、项目带动的“双驱动”产业升级新格局

以产业发展作为培育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总量的重要抓手,形成产业先行、项目带动的“双驱动”产业升级新格局。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通过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续增收产业园、脱贫户后续增收产业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收产业园,创新采取组建村民合作社、“飞地经济”“社社联盟”等运营模式,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退出户持续增收有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有“靠山”。同时,坚持党建领航,成立党支部合作社基地,构建创业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20 年底,全县共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点)192 个。产业扶贫“三园”建设持续提升,“十大百万”产业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 000 元以上,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2]。

1.3 以“两山”理论为遵循,打造绿色发展新模式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底子薄。该县以“两山”理论为遵循,将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劣势,通过生态治理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推进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擦亮旅游“金字招牌”。目前,拥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县、国家绿化模范县、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石漠公园建设县等称号。

2020 年,多彩毛南城景区成功列入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个拥有开放性景区的县城。瑞良乡村旅游区成功列入自治区五星级农家乐,乡村旅游竞争力不断增强,2020 年全县旅游总人数达157.64 万人次,旅游消费17.31 亿元,成功打造出了绿色发展的“环江样本”。

2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山区多、自然条件较差,无法实现大型机械化生产,传统农业方式导致产业发展规模小、农业生产效益低,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虽然打造了“三特”水果基地和“油茶+中草药”基地,但由于这种产业投入多、周期长、回本慢,特别是由于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销量很难实现突破。一些农户缺乏判断力,“蜂涌”式发展同一产业,产业同质化严重,导致产品市场供求失衡,加之缺乏专业化的技术保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劳动人口的不足更是阻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普遍流向城镇,留在农村且能从事产业生产的适龄劳动力严重不足。

2.2 产业结构调整放缓,新动能发展不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放缓,新动能发展不足。以加工业为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木材加工行业市场趋势减弱。国内基础原料三聚氰胺价格翻倍上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内桉木等原材料短缺,造成木材企业生产成本偏高,生产势头减弱,大部分木材加工企业总产值有所下降。

2020 年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9%、17.5%和46.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7%、34.1%、28.23%。服务业占比虽然逐年提升,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偏低。支撑服务业中的传统行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对拉动经济增长支撑依然薄弱,增速不稳定。2020 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7.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下降7.6%,餐饮收入额下降8.7%。按行业统计,批发业商品销售额下降17%;餐饮业营业额下降8.2%。在旅游业方面,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20 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比2019 年下降24.44%,其中接待海外游客0.027 2 万人次,下降93.42%;旅游消费额下降27.32%。

2.3 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夯实,民生保障仍有短板弱项

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夯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仍有不少短板弱项,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少差距。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县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也得到了较大改观。但是2021 年1—10 月以来,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8%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0.0%。前3 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2.2%,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的后劲有待提升,持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受到一定影响。

3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以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科技为引领,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环江特色农业品牌,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县域公共品牌建设,做好菜牛、香猪、桑蚕、食用菌、中草药等农牧产品AI 识别等溯源创新工作。例如,积极打造“环江菜牛”品牌,设立香牛产业发展基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支持环江菜牛供应链体系建设,引进冷链物流和肉品精深加工企业和项目,推进农户、村集体与企业合作互惠。推广桑蚕标准化生产及高产优质桑园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域土地整治,规划建设一批兼具绿色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田园综合体。持续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建设优质连片示范基地。持续提升县级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投入产业比例。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推行“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健全强农惠农金融支持体系,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4]。

3.2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第二产业振兴

统筹财政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推进扶贫车间、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大健康食品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仓储物流中心、集中供水供气供热等配套项目建设。

出台激励政策,推进科技企业上下游产业集群进驻,支持传统工业企业技改扩能。加大规上企业奖补和孵化扶持力度,通过政策等方式帮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停产、减产企业解难纾困,巩固入库项目不退库、规上企业不下规[5]。

3.3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进第三产业提质升级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扩大开放互联互通,促进文化、旅游、物流、商贸协同发展,打造景区“一票通游”联合体。推进精品民宿、特色街区、旅游走廊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依托环江红色资源,规划建设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文化基地,打造红色文化研学旅游路线。培育城西夜间经济圈,打造民族和特色餐饮文化服务集散地。积极拓展新型服务业态,培育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社工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社区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打造毛南族特色文创产品研发,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3.4 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以宣传撬动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环江融媒体中心已于2019 年8 月挂牌成立。目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共有电视台、网站、微信、微博、抖音、新华网环江端、广西云环江端、河池日报环江专版、学习强国等宣传平台。应充分发挥环江融媒体中心集策、采、编、发、传五位一体的自主开发平台和各媒体矩阵云端共联的优势,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大节庆活动节点,通过旅游策划“推”、融媒体矩阵“发”、线上线下“带”,以超前策划的宣传营销、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持续掀起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热潮,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金字招牌,有效推动产业加快转型,促进消费回暖复苏,繁荣地域经济。

3.5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持续加大民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加强道路、建筑风格、河堤绿化及照明管护,塑造县域新风貌。统筹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贯彻落实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和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教育的智志兼扶功能,构建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统筹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引入优质互联网教育资源,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成年人职业教育,鼓励开展免费培训、订单招聘,对学到职业技能并在本县就业的农民进行补贴,使他们在家致富有门路,进城就业有出路。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现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稳中有升,积极鼓励有就业意愿的家庭群体稳步增长。在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上寻找突破口,持续提升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满意度,循序渐进式补齐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短板。

3.6 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

持续做好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过程中在发展规划、政策保障、工作机制等方面的衔接工作。脱贫攻坚不是终点,应超前谋划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顶层设计,并根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发展实际制订出更加具体有效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落实好摘帽不摘政策,用好国家、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政策相对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跟踪脱贫群众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动态监测可能返贫的人员,提前介入、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3.7 加强乡风文化建设,激发乡村振兴“软实力”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风文明提出明确的指导方向。要充分发掘毛南族文化内涵,开展多种形式惠民文艺活动,加强农民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形式,充分发挥“红黑榜”激励作用,对红榜群众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广泛示范带动效应,发挥乡村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提振基层农民精气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逐渐养成乡风文明、家风和谐、民风淳朴的良好社会风气。

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加强县乡村各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配套村级文化广场、体育器材等基础文化设施,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打造文化乡村品牌,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挖潜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弘扬毛南族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第三产业等,着重打造集种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实现农村家庭增收,打造毛南族乡村品质旅游产业。

猜你喜欢

环江攻坚旅游
春色环江
适宜环境下环江香猪本交配种优劣势及操作路径
千峰林立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奇特的环江铁胆石
旅游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