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贵州省D 镇为例
2022-02-14陶梅柳
□陶梅柳,李 松
(1.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 贵阳 550025)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1.1 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是关乎我国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支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之一。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之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创新。
农村产业融合出现于信息技术革命及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在技术、制度创新的驱动下,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和重组,跨产业分配生产要素,最终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农村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实现共同富裕[4]。贵州省D 镇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D镇在产业融合方面仍然存在困境。文章分析了当前D镇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产业融合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方法
为了解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文章选取了贵州省D 镇调研。实地调研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针对本次的研究主题,采取了个案访谈法,分别对政府工作人员、驻村干部、村支书、村主任及村民进行访谈。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访谈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采用非结构式的访谈。通过实地观察,了解D 镇肉牛产业的规模、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情况。
2 D 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D 镇位于贵州省铜仁市,距离县城42 km,地势平坦,小山包多,以灌木林覆盖为主,具有发展立体生态种植、养殖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全镇面积86 km2,辖两个社区、13 个村、95 个村民组、4 702 户、16 353 人。D 镇有着30 年的养殖经验,农户自主饲养、因地制宜、方式灵活、特色突出,群众饲养肉牛自主愿望强烈,积极性高,示范效应好,饲养技术和防疫有经验、有保障,是远近闻名的养牛产业示范村。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肉牛主导产业为抓手,协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村民经济发展向着高质量方向迈进。
2.1 依托特色肉牛养殖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农业的多功能拓展,在对经济功能开发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态功能的开发。
一是大力发展区域肉牛单品,逐步壮大规模。贵州省D 镇结合实际,聚焦“一县一业”发展理念,依托当地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重点培育基础实、竞争优势强、效益好的特色主导肉牛产业,发展壮大规模,逐步打造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有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镇建成畜牧交易市场1 个,肉牛存栏8 150 头,有能繁母牛4 820 头。建有肉牛养殖园区1 个,养殖小区10 个,家庭牧场131 家,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39 家,养殖户1 136 户。建有日生产能力30 t 的饲草加工厂1 个,累计加工饲草4 000 余t,生产的饲草畅销省内外,种植饲草266.67 hm2。D 镇肉牛产业逐渐做大做强,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乡村宜居、农民富裕富足。
二是围绕生态宜居,着力打造田园风光重镇。D镇紧紧围绕生态宜居,坚持把“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试点”项目与乡村旅游、生态示范村寨等结合起来,补齐生态短板,完善养殖废弃物种养循环系统,完成连片饲草高标准建设,利用有机肥加工厂实现牛粪及其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家庭养殖户生态化圈舍种养循环设施,通过“污染资源化—资源循环化—循环生态化—生态景观化”建设,实现园区“牛在园中养、人在园中看”的田园风光意境。
2.2 聚焦多元主体培育,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推动农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将生产领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使得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
一是依托相应的组织载体,按照“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组织方式,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分户养、集中销”和中央循环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养殖小区、种植小区和家庭牧场,坚持培育多元主体,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构建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养殖户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德江县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探索连农带农模式,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D 镇支行的大力支持下,以“四方合作”为切入口,实现“政府引领、企业带动、村级服务、农户参与”的发展新模式,即贵州黄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农户申请,将所采购的代孕能繁母牛分批或一次性交由农户养殖,代养农户负责饲养期间人工、场地及饲养等生产性投入,代养农户所在村及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代养牛只的现场监管、管理和服务。代养能繁母牛生产牛犊后饲养到4~6 月龄时出栏,市场销售总额的70%归养殖农户所得,28%归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德江县有限责任公司所得,村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各提取1%的服务管理费。D 镇坚持聚焦多元主体培育,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为村民提供保障。
2.3 强化产业融合要素支撑,聚力推进产业融合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多种要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政府通过推行“资本下乡”的策略,对农村输入大量物质、技术、人力和政策扶持等资本,村民将外部资本与自身内部资本相结合,实现家庭收入的提高,同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
一是聚力推进肉牛产业金融普惠贷款服务,搭建银行金融机构和肉牛养殖户资金流动桥梁,健全“易贷通-肉牛贷”四位一体融资模式,平衡资金供需链端,破解肉牛养殖户担保难、融资难等问题,持续促进肉牛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积极与公益社会组织联结,以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优秀春晖使者、在外成功人士召开座谈会,共商发展大计,共同为全村发展献计出力。截至当前,收集关于村庄发展良策50 余条,募集春晖资金10 万余元。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促进快速增收。建立养牛实训基地,积极与高校构建技术培训平台,分类分级,精准培训。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引导经营主体按照“一头牛一亩草”的原则要求,全力推行“粮改饲”保障饲草供给。推进圈舍标准化建设,养殖主体要根据养殖规模、不同品种等因素合理建设适合肉牛生长的圈舍。加强疫病防范防治,严格执行外购牛隔离留观15 d,做好饲养管理,消除应激反应,狠抓口蹄疫、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立健全肉牛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监控管理体系。
三是积累人力资本,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多要素融合。D 镇积极发挥养牛实训基地的作用,利用自身技术和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对内对外培训相结合,探索形成“学校+基地”联动教学模式。积极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技术培训平台,培训更多养殖户。同时,积极与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合作。贵州大学在肉牛养殖园区设立博士种草示范点、科技养牛试验田,大力培育“牛专家”“茶专家”“牛经纪”“茶博士”等合作社专业人才358 名,组织开展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培训2 000 余人次,组织创新开展农村适用人才评先活动。邀请本村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积极发展肉牛养殖业,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四是集中销售,保障群众利益。充分发挥“牛经纪人”的作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养殖户做好供销一体化服务,实行统一登记、管理、培训、防疫,提供防疫、饲料配送以及销售等服务,帮助养殖户拓宽市场渠道。
3 D 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3.1 延长产业链,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的典型模式,通过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合理配置农村资源,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养殖户的收入[6]。D 镇暂无肉牛加工厂提升牛肉产品的附加值,肉牛以活牛交易为主,活牛运输受距离限制只能就近交易,价格低廉。在“养殖-销售”过程中,村民无法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是要支持引导产业到产地发展肉牛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加快建成肉牛加工厂,满足镇内肉牛加工需求,对肉牛进行深加工,生产牛肉干、牛肉丸、牛肉罐头、牛肉肠等产品。加强与冷链物流基地的合作,把活牛销售、肉制品加工以及品牌溢价所带来的利润留在本地,增加养殖户的收入。
二是引进蚯蚓养殖技术,提高牛粪价值,最大限度变废为宝。把牛粪堆放到发酵池,等待发酵后再把蚯蚓放到发酵池,等蚯蚓长大,可以同时卖掉牛粪和蚯蚓。一头牛从吃进到排出,变废为宝处理效益“一降一增”,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而且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村民的额外收入,推动D 镇肉牛产业取得更好的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3.2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D 镇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成效显著,但在产业融合的可持续性上还有差距,存在产业融合主体的经营能力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各个经营主体应加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新局面[7]。
一是推动各个经营主体不断创新。政府应源源不断对农村输入资本,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培养农村复合型人才。在追求高收益、低成本的驱动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创新组织形式,形成多样的跨产业合作,以发挥各自在一二三产业各个环节的优势,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二是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销售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的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转变农特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流通新业态和农业会展经济,最大限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8]。
三是提高农户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话语权”。加强与农户的联合,杜绝市场垄断等情况,正视农户的发展需求与权益,使得产业融合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形成互利共赢的状态。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3.3 大力提升产业融合的多种综合效益,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抓住人们对乡村的向往,融入乡土文化,以此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D 镇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新业态。聚焦肉牛产业的多功能性,通过挖掘传统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利用“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引导当地肉牛产业与乡村旅游等业态融合。充分挖掘“牛文化”,打造极具乡土性和自然性的“牛民宿”“牛家乐”农旅体验基地等特色景点,配套完善主题餐厅,打造以田园风光为载体的牧旅、农旅、文旅产业,加快建成肉牛特色小镇,以此加速肉牛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步伐。
二是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弘扬红色文化。充分利用D 镇黔北工委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发扬自强不息、砥砺奋进、艰苦奋斗的“三牛精神”优良传统,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然会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本研究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出发点,在共同富裕的视角下分析研究D 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调查发现,D 镇依托特色肉牛养殖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聚焦多元主体培育,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业融合要素支撑,聚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夯实了共同富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