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多途径融入思政元素的探讨

2022-02-14王瑞丽王冬晓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王瑞丽 王冬晓 王 芳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纲要对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哪些方面的医学人文教育,并将这些内容的教学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医学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同时还提出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新内涵,即要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医学院校纷纷从医学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开始探索医学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在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功夫,但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均有很大局限,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引。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理论,成了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师必须去提升的能力。课程思政的优点在于能让学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润物无声”的思想洗礼和情操陶冶,更好地实现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化育无形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努力让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在理论维度把准时代的脉搏,更要在现实维度从不同的面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基于此,本文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探究,基于岗位工作流程构建课程结构,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新时代高职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1]。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其实现途径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结合专业发展教育,实现“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致力于解决培养人才的问题、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它是以课程为实施建设的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包含的理想主义和政治教育要素为出发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教育实践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各阶段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实现独特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推出,是在原有的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实践和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凝练的教育经验总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是时代要求。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挖掘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课程思政教育不仅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来增强教育内容,而且通过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课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思维和逻辑性,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课程思政即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作用,将德育的学科思维渗透进专业学习,提炼出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指引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2]。

二、强化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效果的基本要求

1.教师必须承担育人使命

育人先育己,对于教育主体而言,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时,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明确政治立场,加强理论修养,通过以身示范与言行感染,把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课程本身以多维的课程设计体现价值

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出发,着重运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对课程整体进行科学架构,努力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实现学生对知识积累、能力提升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加强学生对道德理念、价值观念的传承。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是要生搬硬套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是要削减专业教育的原有目标,而是要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立足课程的自身特点,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与深层设计,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所蕴藏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课程的价值属性[3]。

三、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党的道德基本要求,在职业教育中培养人才,如果的整合不当,不仅给人才发展带来困难,而且影响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临床医学课程专业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要有高度

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的引入不应该是死板的,而应该是自然的。教师要“实践”思想政治要素,在传授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色彩”的故事或真理“自然”流淌出来,不自觉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描述了“由神经系统退化引起的疾病”后,在一个自然的转折点要自然而言地讲解给同学,告诉同学亨廷顿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疾病仍然困扰着人类,折磨着患者,是当今医学领域的世界级的难题。这自然会增加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目标。反之,当思想政治因素被“强加”到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很容易打乱专业知识教学的连贯性,出现内容碎片化,让学生顿时感觉牵强和突兀。因此,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教育目标、教学大纲、学生情况等,灵活认识“自然”。不同情况下,多个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可以在同一个知识点中拥有。比如,在解释了肾脏和肾移植在泌尿系统中的作用之后,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我国器官捐献的现状和规定,从学术发展上看,以及我个人对此的看法和建议,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教育学生尊重器官捐献者。其次,告诫青年要珍惜生命,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告诫学生不要为了一时的虚荣心,卖肾脏买手机。第三,教师要从各个临床医学课程角度做到“自然”,有针对性地备课,在课程设计上提前布局,只要通过教学,就能获得滋润育人的效果[4]。

2.“准确”而有精度

“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合适的方式精准切入,做到润物无声、锦上添花。”,这说明思想政治因素与专业知识的联系要精准,在临床医学课程设计中,以科学的精神去啃硬骨头,教育学生以大胆的科学精神去面对挑战,老师要转变教学方法,会说,“人体中最重要的组织是骨组织。”这是其中之一硬组织,而这硬度对人体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然后向外延伸。鼓励学生向抗日烽火“硬骨头六连”学习,向鲁迅先生学习。当他们敢于接受各种考验时,他们就能成就美好的生活。如果在学习上犯了一个错误,也会阻碍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因此,教师要识别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目标的“衔接点”,建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内在契合度,做到无缝有机衔接。

3.“及时”要适度

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及时”。首先,教师充分利用节点和掌握好时机,让学生在最需要的时候“点燃”内心的心弦。其次,教师可以随时用定性的、真实的、权威的例子进行思想指导和启发,但是一定要适度,毕竟临床医学课程不是思想政治课。例如,在教授“阿尔茨海默病和脑萎缩”时,提醒学生及时照顾父母和老人,可以引用一个公益告示故事“即使忘记整个世界,我也不会忘记你”。

4.“用情”有温度

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爱心和真诚传递知识,师生之间进行温馨的对话。比如,在讲“白内障和青光眼”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通过眼睛看到一个人的修养,建议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正确使用眼睛,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当然,老师可以给同学们讲著名眼科医生张效房博士,他是2015年全国“最美医生”之一,2018年“感动中原”年度十佳之一。99岁高龄的他仍旧在一线担任教师和医生,这种榜样的力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思政教育[5]。

四、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多途径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式

1.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

为国家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熟练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深入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为国争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贯穿在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加入育人目标,由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调整为四维教学目标,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以外,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课程思政在《诊断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挖掘思政资源、收集思政资料,将体现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的典型案例汇聚成资源库,丰富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加大育人效果。

2.混合式教学深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课程教学的实施要围绕学习成果而开展,为实现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这一学习成果,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线上+线下”模式:课程教学的实施依托学校学习通平台上的临床医学专业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课前,教师发布课前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完成线上课程资源的学习,进行课前测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课前测试情况掌握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课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次课程内容和思政目标,再对临床典型工作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合理应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提问抢答等翻转课堂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课后,教师在云平台上组建课后测试题,布置开放式复习思考题,既能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医学思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模式:第二课堂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形成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本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诊断学技能操作比赛、临床技能社团、思维导图比赛、实习生职业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第二课堂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竞争能力。

3.建设一支课程思政优秀教师队伍为抓手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而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则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需要全面持续开展,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领会和积极参与。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即教师是否愿意把立德树人和把培养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教师有没有深刻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难点在于所有教师是否意识到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进而把所有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该先解放思想,再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首先,所有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具有相同性的,都有育人的要求和功能。二者既不对立也不矛盾,二者的有效结合能更好地提升育人成效。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突破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把对学习变为一个协调同步、互促互进的过程。其次,所有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双赢的。课程思政侧重的是要充分发挥蕴含于各个课程中的隐性德育功能。它强调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能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育人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有效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的。学校应在教师党支部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师德主题教育,完善党支部的标准化建设,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从而保障教师团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力”[6]。

4.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标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因此,判断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在于考查课程思政是否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要考查在课程思政中教师是否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三观”,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使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而对学生要考查其是否与教师产生共鸣、共情,学生是否真正开了眼界、有了收获、长了本事;另一方面,考查的方式可采用过程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平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线上线下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的表现,考查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态度。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终结性考核检测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这种混合式评价方式可以直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内科学课程,是否有意识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毕业时是否愿意主动选择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工作。在课程思政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紧密结合,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

5.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需要建设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评判。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只注重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对学生德育效果的评价。高职医学教学的运行和实施,是一个完整、可控、不断自我完善的闭环系统。课程思政监管要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论是试讲课评表、集体备课记录表,还是理论课课评表、督导课评表,思政内容都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量化评分的一部分。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历程作为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将在阶段性考核中呈现,如实训操作考核检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理论课考核增加应用性题目和开放性题目,反映医学生关于生命观、医患沟通、职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多参与开放性问题讨论,自由形成小组,并进行口头报告,自主查阅资料文献完成作业,增加课后反馈、课后调查,通过多维度、多环节进行专业课程的考评,智育和德育相互融合、共同提升[8]。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医学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已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对高职医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用于创新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典型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混合式教学、建立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全面考核评价模式等教学改革,对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获得初步成效。今后,教学团队将继续优化紧密贴合临床岗位要求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继续挖掘典型思政案例,引入第三方评价优化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使课程与育人深度有机融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