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模式在送教上门工作中的创新实践

2022-02-14于年涌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入户上门家长

于年涌

(虎林市特殊教育学校 黑龙江虎林 158499)

一、“1+1”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

“1+1”模式高效整合学校现有师资及教学资源,优化送教内容和丰富送教手段,提高送教质量,开发送教上门校本教材。

1.解决了送教师资数量无法满足受教学生人数日渐增长的实际需求的问题

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全面铺开,特教学校生源的残疾程度越来越重,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占比不断增长,在核定的教师编制下,师资数量无法满足送教需求。“1+1”模式把专职送教教师数降到最低,只要一名即可,每天按照“送教上门师生配置表”轮流带领相应教师入户送教。效果较以前的定期全校统一入户送教的“送教日”方式更系统、务实[1]。

2.解决了教师专业能力单一的难题

由于对送教师生做了定向配置,“+1”教师明确了研修方向,诱发了自学送教学生残疾类型的医教结合知识的动力。同时,专职送教教师根据每名学生情况和相应的送教教师专业能力,量身下载打印出各残疾类型的康复资料,供教师借鉴学习,分解了研修难度。从教师的送教教案、反思及授课策略可以看出,专业性在逐步增强[2]。

3.解决了“一人一案”的难题

“1+1”模式由于参与的教师多,每人各有所长,增加了个别化教育教学的可能性,经过合理发掘整合,及教师在送教过程中的自我提升,目前每名送教教师都形成了与送教学生特点相匹配的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个别化教育教学服务。

4.探索校本教材,推进特教教学改革

“1+1”模式使师生配置相对稳固了,有利于在磨合中摸索经验,形成体系。我们记录下每学期给学生配送的教材和学具,邀请家长一起讨论它们的利用率以及授课内容的有效率。目前发现给简笔画涂色通用各类学生,可以训练脑性瘫痪学生上肢粗大运动,成为手部精细运动的过渡阶段,对训练自闭症学生安坐、集中注意力、观察理解能力效果显著[3]。

5.指导家长辅助,促进家校社融合

“1+1”模式的师生固定配置,让家长和老师成为越来越熟悉的共同体。在相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家长,引领他们参与到教育中,成为实施“医教结合”的主体力量。

受教学生涵盖脑性瘫痪、自闭症、多重残疾等类型,他们的家庭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负荷,我们努力协调好特殊需要学生的受教,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当好义务跑腿人,为新生适配优选教师,为特殊需求学生募集生活品等等。比如,建档立卡学生焉XX、单亲学生XX、父母也残障的XX等[4]。引领家长认识到我们送教上门工作的作用,改善了家长观望的被动局面,每个家庭都能积极配合做辅导,家长主动通过微信分享孩子的作业和进步,家长间也开始互动互助。现在家校关系越来越密切。

每次爱心人士捐赠物品,校领导都特别嘱咐给送教学生留出一部分,都如实清点数量,尽量公平并务实地分配给每名学生,并很正式地递到学生手里,告诉他们是谁给的,并尽量把赠与人的影像资料出示给他们看,让他们体验全社会的关爱,从而培植感恩的心[5]。

患间歇性癫痫的自闭症男孩许XX,五年前我们在送教途中得知信息入户招生时,他就如行走的小植物,没有表情、没有语言、没有声音、目光游离、连吃饭都不会咀嚼,要靠妈妈把食物切成小块儿放他嘴里囫囵咽下去。他的父母亲戚邻居都说他又聋又哑又没智力,劝我们别枉费力了。我们入户送教之外,几乎每天都线上鼓励指导他妈妈做家庭干预。他的变化如小苗拔节般,去年三月份他妈妈发来一个视频,能听到他发出了声音,其实那就是一个喉音,但我们表达了惊喜,并指导她近期目标就是发音,之后他经历了目光有对视、妈妈抓痒痒会笑、跟妈妈去食杂店能浏览货柜里的东西、会靠近食杂店里的小朋友、能用目光呼名应答、会在院子里跟父母开心地边跑边笑、会自己开门、会看着窗外凝望……一直不会与孩子居家互动的徐爸爸,也模仿我们分享的居家亲子游戏,参与到陪孩子一起成长过程中,上周发来的视频显示,徐XX可以主动向爸爸发起藏猫猫游戏!这是家长经年累月家庭干预的效果,是和他们掌握了更具体系统的方法分不开的!

二、“1+1”模式实施的路径与方法

1.科学管理,加强督导力度

开学初,教务部门把本学期送教名单及学生家庭联系方式发送给送教负责人“1”老师,“1”老师据此制定送教线路表,以乡镇村屯、同一方向为临界,划分区域。每天上门送教两户,按住址就近“成团”的原则,节省时间和车费。并据此设计了每日有工作记录和每户送教记录、教案反思,每月上交月工作总结、每日送教工作完成情况汇总表,从教材、学具、物品配送到送教学科、内容都详尽地上报校领导,便于学校掌握和调整“+1”的老师,使全体任课老师轻松地分担送教工作[6]。

2.高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

开发一线兼职送教教师潜能,多渠道拓宽专业学习领域,引领他们在送教过程中学习自闭症谱系、癫痫、语言康复及行为矫正方面的理论方法,多样化、细化专业知识储备,为送教上门学生提供绩优的个别化教育。

在送教师生配置上,以“个别化教学”为目的,将学生残疾类型、程度、潜能与教师特点优势及送教路线合理适配;重视教具、学具和康复辅助器材的开发与应用,将送教过程生活化,降低难度,给学生和家长创造自信;紧密联系送教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各类残疾症状、成因及康复方面知识的科普,并在适当时机向校领导申请专业学习机会,逐渐掌握常见的“医教结合”方法,并提供机会在送教实践中试用;探索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评估体系,提高送教上门针对性;加强家庭指导,密切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教育和康复中的作用;以互联网为媒介,探索学校、家庭、康复机构之间资源共享的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适应多种类型残疾学生教育的能力;为学生配备教材,在实践中组合节选教学内容,开设生活化课程和康复类课程,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探索各类残疾学生的送教上门课程体系;准确研判解析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传递关爱、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方式提升学生及其家长的信心;根据学生发展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师生配置;学期末开展送教经验交流活动,探索论证“1+1”送教模式的可行性和推广性;建立“送教上门志愿服务”工作室,义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相关解答和指导,多方积累经验[7-9]。

比如毕老师是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自闭症学生袁X和抑郁症学生X萍经过疏导,社交问题有了明显改观;自闭症学生X佳体重超重,天天坐炕上看电视,不运动,爱锻炼的姚老师教她做健身操,和她一起做,X佳体重下降了,走动也越来越多,现在已经看不到她在炕上坐着了,而且听说我们要来,还能一遍遍跑到院子里眺望。

3.拉动内需,施以社会化强化

以骨干校本研修讲座平台为刺激物,引导教师自学研修,设置“我们的送教故事”专栏,对教师进行社会化强化,孵化送教研讨热情。每学期末做一次送教经验交流,送教负责人精选每位教师送教课堂精彩视频与大家共享;每学期做一次送教实例解析讲座,选取效果明显或者干预方式有特色的个案,专题研讨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送教策略。

4.修养师德,崇尚无私奉献

教师上门送教一去就是一天。夏天头顶烈日,冬天冒着风雪,送教之路困难重重,但老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寒冷的冬季,负责到远在东方红、珍宝岛的学生家送教的老师天还没亮就要到火车站排队买票候车,披星戴月才回家。六名我市户籍学生居住在饶河、建三江、裴德,我们不计路途遥远,同等入户送教。偏僻村庄的孩子家很难找,老师提着慰问品,踩着厚厚的积雪,带着教具学具四处打听,当见到孩子的那一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送教之路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教师对特殊儿童无私的爱,饱含着对家长们的理解,饱含着对特殊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5.细化内容,规范送教行为

我校送教的时间为每生每月两次,一次入户送教,一次网络送教,每次送教时间为半天,每天送教两户。具体送教内容为:

(1)送教育

①送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学科类知识,必修语文、数学,选修其他学科。

②通过网上资源完成共享。

建立微信送教群,定期向群里上传教师们制作的微课,教学语音和视频,为重度智力残疾儿童提供更有效、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让家长在教师的远程指导下,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辅导。

③运用家庭资源及其他本土资源进行认知教学。

学习来源于生活,利用家庭现有的资源,如认识桌子、椅子等,就地取材,让学生更直观、形象、迅速地加快了学习的速度。

④志愿者视频授课,补齐资源短板。

顾X是盲生,因虎林没有盲文老师,所以家长选择居家送教,我们为她网络上征集到爱心盲校老师远程义务授课,用微信视频对讲学习,心灵手巧的顾X,正在学习盲文。

(2)送康复

①感知、运动、语言等缺陷领域的补偿。

②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和保健知识、专业康复指导。

(3)送艺术

挖掘所送教学生的艺术潜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因材施教。

(4)送技能

利用家庭现有的条件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训练,即符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又方便了送教。如,教师教学生穿衣服、吃饭、如厕等生活化课程。

(5)送温暖

我们熟知每名学生家庭情况,随时为他们对接资源,解决困难。团市委给贫困学生做了中国红棉服,社会爱心群体逢年过节都会提供捐赠。建档立卡家庭焉炳胜,自闭,无语言,大小便失禁,单亲,靠爷爷奶奶照养。送教时发现焉奶奶大冬天在院子里给他洗屎尿裤子,我们就发动亲朋把闲置裤子集中起来随时送去,直接替换下来脏裤子扔掉,解放了老人家的双手。他家庭无收入,我们就跟周围人打招呼,谁家有多余的米面油都给他们送去。

6.日传视频,月交总结

送教是行走的课堂,但不是自由出行。每周末与家长预约拟定下周送教安排,上报给分管领导审核通过,遇到有特殊情况无法送教的教师,要重新和家长征询沟通,到入户前一天晚上再与学生家长最终确认一下有无临时变更,确保家校默契合作。后疫情时期交通安全及春秋两季农忙期等原因,每周预约都要征询多半学生家庭,反复磨合最后才能确定下来。我们每天及时向校长汇报行踪,实施传回授课影像资料,便于领导把握我们的送教实况。对学生突出变化及其家庭个别需求及行程中突发情况等及时向校长汇报请示,以免滋生散漫习性,做到让领导放心,让自己安心。送教上门教师就如放出去的风筝,线始终牵在学校。

三、“1+1”模式实施五年来的实践成效

送教上门工作的最大困难是“教什么、怎么教”。“1+1”送教上门模式有效化解了这一难点。因为“1”教师全程入户送教,对所有学生横向比对、纵向发展了如指掌,可随时发现送教群体共性和个性问题,按需动态调整师生配置、更新送教内容,提供更优化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策略。

婷婷是一级精神分裂症,身高体壮,听不懂话,喜怒无常。我们联系送教时,婷婷爸礼貌地拒绝说:“孩子都这种程度了,也学不了什么,而且还怕误伤到你们。”我们说服他,争取到一次入户采集信息的机会。第一次入户见到她家四壁徒墙,妈妈说:“婷婷什么都不懂,也不会说话,饿了或者不高兴了就会随手砸坏可触及的东西,换成有机玻璃窗也能被她一掌拍碎。”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观察,发现她看于X老师表演歌舞时,就能片刻安静下来。于是,我们跟家长商量可不可以由于X老师给她送教,试一次看行不行。回来后,我们预判了很多可能性,经过精心准备,预约了下周入户送教。因为适配了送教教师,婷婷的变化越来越多,家长也听从我们的建议,找医生给她开了药物处方。这学期,婷婷能听懂一部分话了,可以安静地坐半个小时了,家长说她睡眠好了,性情也温和了,一个学期没有大发脾气了,家里墙上贴了几张果蔬、拼音图,婷婷妈说,她经常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图看。

楠楠是脑性瘫痪一级,左侧肌张力高,越紧张就痉挛厉害,坐在轮椅里重心严重倾向左侧,头偏向左侧靠在轮椅扶手上,口水流成线,口齿不清、手指内扣无法取物。家长非常欢迎我们入户,可是她首选的干预方式是康复,对我们教育来说难度很大。我们查阅资料后设想了一个简笔画涂色的方案,由握住粗大的油画棒胡乱涂鸦入手,渐进到精细涂色。楠楠妈看到孩子可以做到,备受鼓舞,加强居家训练。这种方法干预三年了,楠楠右手能准确涂色后,调整为训练左手执笔涂色,之后增加难度用拇指和食指一页页把涂色作业拿给老师看,并讲一讲每图画的什么、为什么要涂这个颜色。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楠楠坐姿逐渐端正了,流口水少了,口齿清晰了,就增加了一个语言训练目标,让她说出自己有趣的成长记忆,陆续过渡到识字目标,鼓励她可以把这些经历写出来,或许有一天会成为边境线上的海伦.凯勒。楠楠通过手机语音转换功能查询自学想认识的字,妈妈和她对话时也注重辩论帮她积累语词。如今口齿清晰、语速快、思辩能力强,双手能自如地做各种手工,还能自己摇动轮椅去给客人开门。

自闭症学生成成是去年入学的新生,妈妈说他爷爷奶奶天天在家里教他,可我们第一次入户就发现他存在养成教育问题和干预策略相悖问题。为加强对家长的居家干预指导,把他的“+1”教师置换为他的班主任,这样就有更多机会进行家校沟通。我们每次入户个训都录制视频由“+1”发给她妈妈,让她仿作,还经常线上推送一些好的个训教程和居家亲子互动游戏供她参做。经过一年的干预,孩子现在能安坐听指令完成学习任务,语言能力也越来越好。家长也随时发来孩子视频,请老师研判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干预策略。

小毅是高功能自闭症孩子,他虽然会计算,但语言功能障碍始终无法突破。家长在孩子医疗康复过程中也成了业余专家,对我们的送教持怀疑态度。我们发挥教育的主导性,给她指出孩子美工方面的潜能,并提点规划路径,引导家庭干预侧重于培养孩子优势,向未来就业方向发展。同时给他配置了有手工绘画特长的送教教师,家长全程看到孩子在教师引导点拨下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实操能力,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还打算让他学习面点制作及裱花。

五年来,我们的“1+1”送教队伍夏顶烈日、冬冒严寒,踏雪履冰、田间密林,行走于虎林辖区的各乡镇村屯、农场、林区,跨市县延伸到裴德、饶河、建三江,累计行程十多万公里,为56名脑性瘫痪、自闭症、盲、多重残疾学生上门送教922人次。受教的各类残疾学生都有不同程度进步和改善,康复补偿、行为矫正效果显著。学生家长掌握了居家干预方法,变化最大的是他们的家庭风貌,家长走出了封闭的心态,主动向人谈论交流自己孩子的干预策略。家长大力宣传特教,为学校招生,缔结了密切的家校社协作网络,我们看到了学生家人的担当和负重前行。每位送教教师以此为媒介,找到了钻研送教学生残障领域的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知识和释放爱心的园地。“1+1”模式于2020年6月立项为省级重点课题,引领着我校送教上门工作向更系统化方向进展[10]。

四、结语:“1+1”模式未来的思考

“1+1”送教模式形成自己的送教校本课程体系后,未来要直面的终极课题就是以下两个,破解了这两个难点,我们送教上门工作的终极目标就完成了。

①尝试探讨大龄心智障碍青年家庭干预。

②延续毕业生的特教情,这是一个为学生提供终身服务的课题。

猜你喜欢

入户上门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浅议房屋征收稳评入户应注意的问题——以某旧城区改建项目入户调查为例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家长请吃药Ⅱ
探讨三网融合及光纤入户技术的应用
关于FTTH平移入户难解决方案的有益探讨
生意上门
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方法多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