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影响
2022-02-14王宇霖田旗北崔佳怡
王宇霖 田旗北 崔佳怡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076)
引言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报告中,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及变革的迫切要求,提出了总规划路线,即“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总体来看,就是指明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尤其是要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导、心理健康督导等全方位下功夫,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发展建设有用的青年人才。
一、团体辅导助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优势
1.团体辅导内涵
团体辅导是一种动态的实践认知活动,将团体作为对象,组织人员采用合适的辅导方式,尝试着让团体内的各成员彼此互动,想方设法地促使团体内部个体交往中体验多元的学习体验,强化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树立新的良好的态度与行为模式。
如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最终目标而言,所有教育都是促进提高个体的某一种才能。换句话说,从本质上看所有教育都不存在好坏之分,都会存在其独特的价值。就好像单一的人文教育不能够达到时代和人的追求一样,单一的科学教育也不能推动社会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正如赫胥黎所说:“单纯的科学教育确实和单纯的文学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因此,高校推动团体辅导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影响是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1]。
团体辅导教育通过实践认知活动、多元学习等手段,发掘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点、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思维模式,并转化为受教育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品德修养、精神面貌和人格意志。团体辅导教育不同于基础学科教育,它注重学习的个体根据对自我的认知,以此形成自身精神世界的潜在品质,洗涤人的灵魂,熏陶人的品性,重视思想观念的塑造。所以,团体辅导教育致力于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求真、生活、做人、做事,以及正确引导他们形成历史人文素养,正确引导大学生自我认知。可是,实践活动也证实,只靠科学教育和科学发展是无法处理个体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应加大团体辅导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影响,帮助高校大学生建立个人的理想观念,形成自身的发展规划[2]。
2.团体辅导的固有优势分析
关于“团体辅导”的特点,如上述所言,其本质是一种动态的认知体验教育。团体辅导下的人才培养,不仅限于简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运用,更主要的是有助于个体产生全方位的知识体系,推动认认知能力、态度情感、行为意志等领域的健康发展。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加注重新的思想观念的提升。总体来概括,其一,团体辅导是一种心理辅导,即基于受众个体能力提升下的一种动机性辅导。具体方式是通过引入团体的场景,引导学生个体对其人生发展环节中所呈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预防,属于教学活动的范畴。依据个体成长的发展,通过学习和感受、认识自我、探索自身、调节和改进与其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思想观念,规范个人行为,以此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本研究为例,当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严重,而团体辅导的既定路线恰恰凸显于此。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起导向性作用,其优势在于通过提升信任感,增加新的人际关系体验及发展过程中信息和多元价值观的相互交流,不断接受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体验感。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个体激发自我认知、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发展观念,进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其二,即以被辅导的个体对象作为发展主体,旨在帮助个体成长、发展,适应新环境。整个过程中,个体对象是主体,而需要以团体组织的形式展开。因为高校教学育人,目标是培育出“人+才”,即不仅要育才,更需要塑人。
首先,团体辅导教育侧重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处理能力,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生活中,必然需要与他人、与整个社会接触。所以,要求个人需要掌握一套运用自如的人际交往技巧。这本身就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
其次,团体辅导侧重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归属感,即认同感。寝室、班级、专业到院系和学校,成员应当认识到自己是集体团体的一员,所有的行为举止应以团体为荣,爱护保护团体形象。团体辅导中的集体是开放的,组员之间是平等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发自内心的、统一的、长久的。团体辅导的主题应紧密联系实践活动,对实际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理性阐述、深入讨论分析、实际开展运用。
第三,团体辅导通过体验式的认知教育,旨在增强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适应行为。因为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社会,而团体辅导、思想主题实践教育的目的也恰是如此。团体辅导,即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模式下,成员彼此相互影响,有一致性的共识,有着相似的人生发展目标、学习目标等[3]。
二、团体辅导助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路径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明确教育方向。理想信念属于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构成,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高等教育面向当代青年学生开展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赋予了其不同的革命任务。就目前来看,全球不同文化与思想意识激烈碰撞,不稳定因素增多。因此,怎样引导现代青年学生更好地端正正确的情感态度,意义重大。将提升理想信念的教学教育列入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法律、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旨在真正培育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建设者。正因如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组织设计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以思想情感教育为关键,积极开展关于共同理想、个人价值实现等主题实践活动[4]。
其次,规划目标计划。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才,本质是教育实践活动,接受教育、参与实践学习的过程恰恰就是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一次动态融合体验,助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坚定不移的社会现实主义理想和高尚的共产主义社会信仰、帮助当代青年学生确立良好的人生发展道路。
最后,强调教育主体作用。高校应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性,依据课程安排及特性,合理融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关界定。一、教学课堂的融合。根据其发展趋势,建立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内容及要求。学生一定要积极主动并做到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坚定信念的建立环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有关视频图像数据信息、文字纪录或人群访谈。融入现阶段社会环境中的文化教育,从传播基础理论知识转换到教育指导。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引领学生探寻思索过程、阐述自身观点,提出疑问。因此,在决定课程内容时,有利于大学生抵制各种各样的引诱,做到毫不动摇,坚守宏大理想。三、高等院校需有目标地向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建立并不是即刻的,而是通过长期反复学习、塑造与培养中持续产生的,以此形成往复性和长久性[5]。
2.系统把握团体辅导与思想教育的交融契合
首先,把握团体成员的实际学业需求、人生目标规划需求。伴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大学生”三个字似乎成了贬义词。“大学生烂大街了”“大学生都是混子”种种言论,联系到现实来看,的确反映出了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以及专科高职学校学生的真实写照。日常学习、生活状态极度混乱,缺乏人生与职业规划意识,绝大部分都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再加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缺失针对性和目标性,也很难直接有效地帮助更多的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判断、健全人格。总而言之,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现象严重,对自身的人生价值目标、价值过程以及价值评估认知偏弱。换言之,究其根本,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机制不够完善。反之,团体辅导教育合乎现代在校大学生的特性,通过人群组员的切实需要、心身特性、交互实践,体验认知挖掘自身的不足,继而明确目标,包括情感意识、行为、学习能力、价值观等,持续正确指引和加强个体自身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理想信念[5]。
其次,把握团体辅导对青年大学生隐性的激励、警示与自我定位。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比较复杂,学习方式也偏于碎片化。整个教育、学习体系缺失系统性。因此,应形成团体辅导的策略理念,正确引导可以达到社会物质需求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的教育手段,使个体情感价值在步入社会的历程中获得反映;与此同时,学生个体要搞清楚,自身在更新改造世界、服务当代社会的历程中,不轻易被自己创建的东西所奴隶,在自身和社会中间搭建一个开放式的隔离栏,进而在这个功利性的社会和人文情怀中间形成一种支撑力。但传统的灌输、说教等,很难让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反之,基于团体辅导的策略理念,更容易融合新时代新环境,包括全媒体学习、图文教学、课外体验等,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需要被传达的一些正能量、正派观点、主流价值思想,最终有改善了以往被动接受的抵触情绪。此情形下,更有助于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无论是学习方面、生活方面,还是交际方面或者以后的职业发展层面,均会围绕着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魅力的塑造等,不断强化学习。
再次,建立第二课堂的团体辅导形式。在目前已有的思想教育课程中,合理规划安排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团体活动课程,建立第二课堂的团体辅导形式,因此,高校需加大对团体辅导的研究力度,合理设置团体辅导在教学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发挥课堂教育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其实施。所以,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对团体辅导教育的科学研究,有效设定团体辅导在课堂教育教学课程结构中的占比,充分运用课堂教育教学的意义,并根据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体系来确保其执行。除此之外,在学科建设上应开展跨学科的交叉探寻。我们的学科建设应是科学与历史人文、历史时空与机械时空、逻辑推理认证与造型艺术想象的结合,其应汇合东西方国家、古典风格与当代形式、心理情感和物理状态、技术性与社会化的演化与发展要素,以反映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在建立第二课堂的历程中,应由老师提供具体指导,同学生共同探讨团体辅导的内容,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坚定信念和人生目标的意义及必要性形成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持续激起他们提升理想信念的驱动力。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青年学生个体而言,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旗帜鲜明。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老师应将理想信念的真正涵义与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融合学生自身理想,通过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形成人生的整体规划,并以此达到对未来的憧憬。而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们可以具体指导学生剖析和探讨有关问题,让学生逐渐加深理想信念对实现自身发展价值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且应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到自身所要完成的理想目标,不仅需要提高专业知识能力,还必须具备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升华。
当代大学生处于青春、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思想活跃有助于形成较强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接受新时代的新思想。但是,主流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故此,在改革发展中必须要分层规划,切忌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能消极懈怠,更不能寄托于短期内的教学工作和实践活动就能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而是要做好长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