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创业型助困模式探析
2022-02-14吕依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吕依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较为落后的现状是乡村振兴战略急需攻破的难题。涉农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拥有专业学科优势和大量愿意服务乡村振兴的农村籍学生的良好基础,但家庭经济困难却阻碍了涉农高校大学生的返乡之路,在国家资助政策和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完善的今天,提出创业型助困模式正当其时,亦是对发展型资助的有益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寄语道,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将 “发挥高教优势,推动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这说明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阶段,在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人力资源的同时,要紧跟国家政策、方针,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输送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着眼于高校育人工作,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中的资助育人,深刻阐释了“扶智”和“扶志”的重要性,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走出生活和心理的困境,明确自身的目标,使其成长成才,成为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新时代人才。
一、创业型助困的概念
创业型助困是指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开展助学性质的创业项目培训,帮助其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在返乡创业实践中实现强农兴农的目标。
创业型助困模式是高校资助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资助类型延伸至创业培训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技能,树立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让其能通过自主创新创业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困境,实现人生抱负,助推乡村振兴。
二、涉农高校大学生创业型助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型资助仍有可拓展的空间
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公费师范生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些资助政策主要的作用是解困、助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按时报到,解决了国家助学贷款到达学生账户和新生入学报到的时间差问题。国家助学贷款主要解决大学生学费、住宿费负担,国家助学金用于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负担,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各大高校会设立勤工助学岗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高校亦会大力号召社会、企业、个人等对学校进行资助,设立专项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完成学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助体系日益完善、丰富,在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经济压力后,专家学者们开始探索更适宜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资助形式,发展型资助模式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高校资助体系将“扶智”和“扶志”定为资助育人的目标,转变传统保障型资助的“输血模式”,立足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逐步探索和建立了“造血模式”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但发展型资助主要发展学生哪些方面,如何发展,如何落地实施,各个高校有不同的做法,发展型资助的效果也参差不齐,难以量化。所以发展型资助仍有可拓展的空间,将资助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创业型助困模式,解决部分涉农高校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想留在城市工作获得更高工资报酬,不愿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担心返乡无法改变家庭和自身现状的顾虑,引导有农村背景、了解农业、具备学科优势的涉农高校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二)日益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
从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政府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创业带动就业等方面的建设。在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公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针对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一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三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五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六是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七是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八是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九是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2021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该指导意见提出了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的具体落实意见,丰富了创新创业的内涵,为高校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普通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公告》明确了税收优惠、担保贷款和贴息、资金扶持、工商登记、户籍、创业服务、学籍管理的相关政策,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金融和政策保障。
不论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果孵化、相关赛事和创业优惠政策都日趋成熟,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涉农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亦解决了后顾之忧,能让具有农科类专业优势的学生扎根农村、发展农村产业链,利用创新创业政策释放的经济红利,实现自己的理论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三、涉农高校大学生创业型助困模式的优势
(一)涉农高校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和爱农情怀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农科类院校和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了解乡村,知农爱农,愿意投身于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但这些农村籍大学生往往由于生活环境处于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针对这部分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创业型助困模式更易发挥帮助学生摆脱经济困境、树立自信、成长成才的作用。创业型助困模式能在解决农村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困难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农科类创业指导,发挥资助作用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授其以渔,帮助涉农高校大学生明确自身优势,确立人生目标,引导其将就业和发展的方向转向农村、农业,返回他们熟悉的地方,将所知所学服务于乡村建设,实现个人成长和乡村振兴共同进步。
(二)创业型助困模式具有更高站位和长远收益
创业型助困模式的更高站位在于其最终落脚点为促进创业、共建美丽乡村,这不仅拓展了普通经济型资助的较小格局,丰富了高校资助体系的内涵,使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更高的政治站位。创业型助困模式以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为手段,提供经济资助为途径,帮助学生通过创业改变现实困境,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契合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思维、创业目标和成果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志青年。
创业型助困模式的长远收益在于创业型助困不仅解决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而且为其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也日渐凸显,许多涉农高校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和地域时容易出现摇摆情绪,既希望回乡村建功立业,又想在城市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此时提出创业型助困模式正好能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在后脱贫时代,农村的发展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也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有益措施,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切合创业型助困模式,帮助涉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发展方向,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个人知农懂农的优势,从农村中来,回到农村中去,发展新型农业,反哺乡村,为城乡协调发展,振兴乡村产业献出一分力量。
四、如何构建创业型助困模式
(一)完善创业型助困模式体系
涉农高校可针对愿意返乡创业、家庭经济困难、农科类专业的学生设立专项资助基金,完善创业型助困的评价体系、资助额度、人才团队、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对点帮扶等具体内容、指标和体系,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和可行的制度体系,指定专人负责和领导该项资助模式,做到有据可依,有人可询。与此同时,可在当地选择部分乡村进行帮扶试点,一步步完善创业型助困模式体系。
对家庭经济不困难的涉农高校大学生,如果愿意返乡创业,也可以给予一定的专项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让更多的有农科类知识的人才愿意返回乡村,振兴乡村。
(二)创新相关政策宣传方式
在进行传统的纸质新闻会议宣传形式下,亦需探索和创新相关政策宣传方式,使创业型助困模式深入人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7%。该现象表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进行相关资助政策和创业优惠措施宣传时要选择当代大学生最易接触到和最愿意接受的方式,选择抖音等短视频媒介,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开展创业型助困模式的宣传,让大学生了解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相关政策,积极加入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
(三)建设专业化教师指导团队
创业型助困模式的教师指导团队不仅需要了解国家、地方、高校的资助政策,还得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有带领学生实践的创业成果,了解乡村振兴政策,以及当地农村发展的优劣势和特色之处。该教师团队在组建时要聘请有一线学生资助经验的辅导员,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带领学生在各大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的指导老师和对农村情况有深入研究的学科带头人等多元化教师队伍。
(四)衔接当地特色农村产业链,促进成果转化
创业型助困模式不能仅停留在宣传、教育方面,要深入农村,了解农业,解决农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计划需要转化成实际的成果,真正帮助到当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的发展。
首先,进行前期调研。要深入当地农村,了解农业发展情况、优势产业、自然生态水平、人口结构、教育文化水平等方方面面。针对具体情况,发掘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村产业链。
其次,针对当地农村具体情况,将优势和特色产业链进行拆解、细分。让学生在产业链中发掘可以创新创业的项目,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可以在众创空间、孵化田、加速器、产业园等空间进行成果孵化,为将成果转化到农村产业链中做好前期试验。
最后,将成功孵化的成果运用到当地的乡村建设中,实现个人创业项目的落地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
(五)健全人才输送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的创业项目不断发展当地农村产业链后,会形成良好的集群经济生态体系,会使更多的涉农高校大学生回乡之路畅通。此时健全人才输送渠道尤为重要,将涉农高校具有学科优势、知农爱农的高校毕业生输送到成功的乡村校友企业,使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使企业从薄弱走向强大,为创业型助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高校解决了部分就业指标,实现了双赢。
与此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农村,扎根到成功的乡村校友企业,引导有学科背景、专业知识、乡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回乡就业,建设家乡。针对有一定实力的乡村校友企业,可让其在学校设立专项资助基金,帮扶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形成校企的良性循环。
(六)宣传典型人物案例,形成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在创业型助困模式推动下,相信会出现许多从农村中来,又回到农村中去,实现了个人价值、助力了乡村发展、推进了国家战略实施的典型人物。高校要将典型的人物案例整理成文,讲好资助、创业的好故事,运用正面朋辈引领效应,让更多的人以他们为榜样,也愿意返乡创业,反哺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这些典型人物的成功之路会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将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总结出来,形成可复制的成功模式,加快创业型助困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