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出版人才“一核多维”培养模式初探

2022-02-14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出版学编辑出版融合

张 炯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 430205)

一、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变迁与人才需求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全媒体人才培养是我国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媒体环境的变化不仅推动了传媒业的转型升级,也对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都是依据传统媒介的分类和任务而设置的,但融媒体的发展使上述的专业分类失去了逻辑基础。因此,融媒体环境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应该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图景和新的媒体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要求。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业界人才需求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出版业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需要“思想+技术+表达”的复合型现代编辑高级人才。[1]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编辑人才培养,应在坚持专业化的同时强调编辑人才的主体性、人文性和技术素养的培养。[2]应该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增强编辑力,丰富编辑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也有学者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入手,认为融媒体发展对新文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应从“思维、素养、能力、情怀、品德”五个维度来界定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3]在培养体系中,课程是其核心要素,应在编辑出版学课程中引入教学共同体的理念,推动教学模式重构和专业创新发展。[4]还有学者以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为例,对新型编辑出版人才规格做出了较全面的阐释,认为复合型编辑人才必须具备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和全方位经营意识。[5]无论是从业界还是从学界视角,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变革都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变迁,才能在融媒体环境下发挥出版人的核心竞争力,满足新时代社会对高级出版人才的需求。

二、新文科背景下编辑出版专业内涵及人才培养

基于融媒体发展的“新文科”是教育的一项新议题。创新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需考虑其专业内涵和基本规定性要求。首先,要符合学科或专业的规定性要求。由于编辑出版学目前尚不是一级学科,所以在课程设置、育人机制等方面受一级学科体系的限制,不能脱离其学术范畴或学科领域。目前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的边界定位较为模糊,人才培养依旧是在传统媒介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划分,虽然课程设置有创新和融合趋势,但并未打破学科内部壁垒,并未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有利资源,造成了人培目标与就业市场的错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打造跨学科的知识资源融合机制和面向业界前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传播学乃至编辑出版学的现实挑战和未来方向。其次,要符合办学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前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归属于不同的学院,有的在文学院,有的在新闻传播学院,还有的在信息管理学院。从所属高校的层面看,有的是综合性大学,有的是应用型大学,还有的是地方性院校。不同的学院,不同性质的大学,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尽相同,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也会有所差别。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专业既要遵循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点,也要找寻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以凸显其优势与特色。再次,要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新闻出版行业和文化产业领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门型人才,也需要能在一线全媒体编辑出版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持续推进,传媒业已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这场变革浪潮中,关于“内容为王、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这个争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能反映办学单位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迷茫。是“固本”还是“拓展”?是强化内容加工,还是强调技术手段,亦或是加强营销方面的锻炼?这是所有出版人和出版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任何学科的专业方向设置都是学科规定性要求与现实需求相互妥协的产物。[6]编辑出版专业发展必须兼顾出版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形势下社会对出版人才的现实需求。编辑出版学作为专业目录中新闻传播学的下位类目,与新闻学、传播学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又与之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一方面要考虑共性特征,打破专业壁垒,融合更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凸显个性特征,强调专业核心,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编辑出版人才“一核多维”培养模式探析

在编辑出版领域,关于编辑是“专家”还是“杂家”的争论由来已久,反映出学界对培养什么样的编辑人才的思考。随着媒体融合的持续推进,“一专多能”成为高校较为通行和认可的培养理念,“一专”使学生具备高识别度和核心竞争力,“多能”打造了学生宽口径的专业基础与素养。[7]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在出版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曾多次调整人培方案和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对“一专多能”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夯实“一专”与拓展“多能”之间一直存在逻辑割裂或矛盾对立的情况,反而降低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需要围绕培养“讲导向、有担当、善融合、能实战”的出版人才目标,以“一核多维”为培养理念,以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为基本原则,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核多维”中的“一核”,即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课程,包括优选优化、把关导向、文化引领等核心价值,以及编辑策划、出版营销、数字出版在内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多维”即教学理念的多维互通,教学资源的多维共享,教学方法的多维协同,教学效果的多维评价。

(一)紧扣“一核”内涵式发展

媒体格局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使舆论生态和阅读生态也随之改变。内容把关、舆论引导、价值引领在复杂的媒体格局中显得格外重要,而这正好是编辑出版从业者的重要使命和工作职能,也是其赖以生存、无可取代的根基。编辑出版是将精神的、意识的、思想的内容通过传统印刷或数字出版方式传播于社会并使之发挥作用的一项社会文化活动。[8]当前高校培养的出版人才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编辑出版人才在社会责任和职业情怀上的缺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握编辑出版学的核心要旨,强化学生的核心价值教育,通过课程优化改革充分发挥“编辑六艺”等核心课程的作用,着力培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有家国情怀和担当责任意识,融合行业和技术发展,能实践会操作”的编辑出版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明确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中不断加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促进课程思政与知识能力相结合,增强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水平,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文化观融入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环节,提高全媒体出版策划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大出版的意识和技能。除课程思政以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使其走出校门后能在出版领域更好地发挥编辑工作者应有的社会价值。

(二)教学理念“多维互通”

时代背景、高校定位、专业特性等都会决定教学理念的差异。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媒体融合成为现实需求,学科发展方向也随之发生转变。同时,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学界和业界的关系处于动态调整中,编辑出版人才培养需要根据业界变化重新绘制知识图谱和优化教学理念。“多维互通”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上要打通专业壁垒,增设更多的专业公选课;知识素养拓展方面,要实行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要推行德术并举、因材施教等。

具体到教学过程,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要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编辑出版学研究范式和教学理念中。外部环境的变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技术对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影响。除了借助互联网让课堂活起来,用雨课堂、学习通等移动教学软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还要打破时空限制,围绕出版产业链的不同人才需求来重组教学内容,用互联网思维、全产业链思维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内容创意、表达创新、媒介策略变通和用户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出版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内容生产、出版物制作、渠道拓展、版权保护以及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已成为出版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编辑出版教学与实践的重要方向。编辑出版人才不仅要在内容上做文章,还要在传播方式上下功夫,对应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就是要努力构建基于媒体融合的学科认同,重视知识的整合、贯通与拓展,帮助学生在内容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中构建新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互通提高学生的媒介综合素养。

(三)教学资源“多维共享”

面对媒体生态的瞬息万变,任何一所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无法独自培养全产业链的编辑出版人才,任何一个学生也无法具备所有的编辑出版技能。[9]而且,目前高校的人培方案相似度高,针对性不强,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不同院校间的优势互补,教学资源的“多维共享”,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现实所需和重要路径。教学资源既包括教材、课件、案例等教学材料,也包括教师开展教学所需的场地、设施、教具等教学环境,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在全媒体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需要重新认识和梳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线上线下资源来提升教学成效。对内可以依托院系特色教学资源,通过课程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使编辑出版学专业与新闻传播学专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融合更为深入,优势互补的作用更为突出,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全媒体实验室、数字出版工作坊、图书直播训练营等实践平台。特别是如大数据分析、智能出版等新课程,是传统师资的薄弱环节,可以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学分方面予以灵活安排。另外,在课程思政方面,可以利用黄大年高校思政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示范中心等,培养编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角色意识,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理论前沿,体现出版业界转型的实践和应用,凸显数字出版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对外可以与媒体公司、出版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专业实践、行业竞赛、创新创业工程项目等,加强数字出版与区块链应用,推进VR/AR出版课程创新,不断拓展显性资源和挖掘隐性资源,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为编辑出版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四)教学方法“多维协同”

《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新闻传播专业应该在实践育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编辑出版学属于新闻传播大类,面对媒介变革的新趋势,也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与优化。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该更为灵活高效,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从人才培养的宏观层面看,可以按照“横向互动、纵向递进”式育人机制进行过程管理。除了传统的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评议式教学等之外,还可以着眼于融媒体发展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探索多元交互式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以兴趣为推动力、以能力为导向、实践优先的人才培养特色,强化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接轨。比如,师生共创自媒体平台,带领学生组建电子期刊、网络出版等新媒体实践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竞赛等。通过信息采集、内容加工、排版设计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真实的出版流程中得到锻炼,掌握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人才应该懂得的内容生产技术路径和内容传播实现路径。在“大实践观”的指导下,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还要走出校门,以校企合作为实践平台,融入到出版企业的各个部门或各个环节,通过完成相关实践项目获得实习学分。同时,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又会反过来促进理论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新的媒介环境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新技术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效果“多维评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导向。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一个分支,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教学质量所做的分析与评定。在高校教育中,教学效果评价不单单是成绩好坏那么简单,应该从学生个体的知识运用、技能掌握、思维创新,以及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所以,多维评价体系一般包括校内与校外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静态与动态评价、个体与组织评价等多个维度。

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为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起到导向、监督、诊断和激励作用。尤其是媒体融合时代,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更应该从业界实际出发,关注融媒体环境下编辑从业者的能力、素质及心态变化,并基于业界需求对新的出版业态中的人才结构、数量等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到人才培养模式中,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能力素质、发展潜能等进行诊断和“对症下药”,为改进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从而使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更能符合出版新业态对编辑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就业率都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传统就业方向一般都是出版社、杂志社等纸质媒体。但近年来随着数媒的兴起,就业率的评价指标也逐渐发生变化,人才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纸媒就业或是新媒体就业,或是自主创业,或是升学深造,学生比以往有了更多选择。[10]在定性与定量评价上,定性评价主要侧重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定量评价则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分数、跨学科学分、实践比赛结果等方面。此外,评价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除了业内专家,还要多听取跨学科领域的学界与业界人士的意见,将各种评价结果纳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制定激励和约束制度,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使之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编辑出版学与新闻学、传播学、信息学等专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对融媒体环境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把握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实现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也有益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媒介素养,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一批专业技能与媒体融合、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共进的编辑出版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出版学编辑出版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融合菜
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融合》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