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代建筑美学研究
——以妹岛和世为例
2022-02-14文/彭妍
文/彭 妍
引言
建筑审美活动是人对建筑的生命体验活动和情感价值活动,它既是人们认识建筑的方式,也是人们创造建筑的基础。建筑美学不仅反映了单个建筑的美学特征,更是建筑师设计理念的反馈以及某一时代建筑审美的体现。
日本建筑历史悠久,早期受到中国的影响较大,随后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出现了多样的设计思潮。到了当代,更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本文以日本当代建筑美学总体特征为基础,以妹岛和世为例,结合创作背景及案例,分析其建筑设计手法与美学理念。
1 日本当代建筑美学总体特征浅析
日本当代建筑在年代的划分上指的是20 世纪60 年代至今,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思想上先后出现了“新陈代谢”派、后现代主义、“超平”思想以及实验性建筑等,不同年代的建筑所表现出的美学特点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日本当代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归纳总结,可以发现日本当代建筑在美学特征上总体呈现出简洁、轻盈、纯净、注重环境的特征。但在空间组织、材料运用等方面,因时代发展、社会背景、建筑技术以及建筑师个人设计理念的不同,当代建筑又各具特色。下表是对于日本当代建筑美学发展过程的归纳总结。
2 妹岛和世创作背景分析
2.1 文化背景
日本的文化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作为岛国,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带来了资源匮乏的问题。日本矿产资源缺乏、陆地面积小、动植物数量少,因而人们更加重视合理使用资源,避免浪费,环保意识非常强。这种意识在建筑设计上也有所体现,人们更倾向于聚集,以减少居住空间的面积,建筑设计讲究空间利用、材料利用,追求环保等。
日本传统的禅宗文化对建筑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文化重视禅学,禅宗精神是形成日本国民简约、淡泊性格的因素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以及审美情趣,日本文化各个领域都受到禅宗空寂与枯淡的审美倾向的影响。日本建筑也大多是形式简单、色彩淡雅的,具有纤细、自然、简洁、质朴的共性。
2.2 教育背景
日本建筑师之间师承关系明确,这对于设计理念的形成影响很大。通过对妹岛和世学习及从业经历的梳理,可以发现妹岛和世一方面受到日本当代建筑师伊东丰雄的直接师承以及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菊竹清训的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直接受到了荷兰建筑师库哈斯的影响。
菊竹清训是新陈代谢派的创始人之一,新陈代谢派关注社会潮流发展的问题,强调事物生长、变化与衰亡的动态过程,主张采用新的技术解决问题。新陈代谢派中,伊东丰雄对于信息社会特征认识准确,并且在建筑不确定性上有突破进展。前期他追求自由、轻盈、飘逸的建筑形态,后期则更看重意境上的不确定性。库哈斯是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他的解构主义思想重视打破现有原则。他重视功能的不确定性,并将这种设计方法应用到创作中。因此从师承关系的角度上可以看出,妹岛和世继承了菊竹清训和伊东丰雄的形式不确定性的思想,又受到库哈斯功能不确定性和方法不确定性的影响。
2.3 社会背景
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日本出现泡沫经济,建筑行业也受到严重打击。除了少数知名建筑师事务所,众多事务所都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建筑师合作关系更为灵活,妹岛和世与日本著名建筑师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 事务所。同时拥有个人工作室和SANAA 的妹岛可以根据不同项目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以此应对日本经济的萧条期。
与此同时,信息化社会也逐渐发展起来,“新陈代谢派”对此进行积极地探索。从伊东丰雄再到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这一支流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准确把握信息社会特征并作出有力回应,积极探寻建筑与信息社会之间的关系。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社会也影响了日本。日本整体倾向于模仿借鉴欧美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消费社会的浪潮让建筑被图像化,不再局限于实体的存在形式,开始以图像的方式出现在出版物和网络媒体中。面对图像和符号的介入,建筑师们开始重新思考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建筑作品也呈现出图像化、抽象化的特点并被广泛地实践。
3 妹岛和世建筑美学观念解读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以极简、通透、自由为主要特点,运用了个性化的设计手法,在美学上有其独特之处。以下分别从形式、空间、材料、构造以及自然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妹岛和世的设计手法以及所带来的建筑作品的美学特征。
3.1 纯粹几何形体的形式美感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大多采用简洁纯粹的几何形体。这种美学理念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一脉相承,也与“不确定性思想”和极简主义的理念息息相关。
妹岛和世重视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联系、空间的封闭与开敞、连续与中断等问题,通过寻找内部、外部、边界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建筑的形式。在建筑体量上,妹岛常使用简单的几何体块并运用拓扑的方法,建筑多呈现为规则几何形体以及不同体块的叠加、削切等。另外,妹岛常使用白色,不用过多装饰,保证了形式的简洁性,凸显建筑本身的体量关系。因此其建筑作品多展现出纯净简约的形式美感。
妹岛的众多建筑实例都反映出上述特征,例如O-Museum 博物馆是一个漂浮的条形体块;李子林住宅是经过削切变形的方形体量;金泽21世纪美术馆是圆柱形体量和方形体量的组合(图1);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则是六个方形盒子的堆叠……这些建筑用简洁的几何形体,结合界面的虚实对比,给人以轻盈、简约、纯粹的审美感受。
图1 金泽21 世纪美术馆(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3.2 流动渗透的空间美感
内部空间的处理上,妹岛和世延续了库哈斯对于功能和方法不确定性的思考,力求创造开放、匀质的空间。在平面组织中,建筑不做明显的功能区分,而是被划分为大小不一的空间,均匀随机地分布在平面中。透明或半透明的界面形成视觉的渗透,给人以通透轻盈的空间感受。妹岛还十分重视空间的流动性,她摒弃强硬的转折,运用圆柱、弧形梯段以及墙面地面弧线化的手法,使建筑空间连通,具有变化的连续感,让使用者在建筑中自由移动并保证视觉的延续。
古河综合公园的户外咖啡厅和劳力士学习中心都很好地体现了流动渗透的空间特点(图2)。前者大量使用玻璃作为建筑界面,内部运用透明玻璃分隔不同的功能空间,将柱子细化,加强了空间流动感,建筑内外空间以及不同功能空间都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关系。后者内部不使用硬性分隔,通过地形起伏以及庭院的设置进行空间限定,引入外部环境,流畅的内部空间和模糊的建筑界面带来了开放自由的空间感受和美学体验。
图2 劳力士学习中心内部空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3.3 透明轻盈的材料美感
妹岛和世力求创造“漂浮的建筑”,她擅长用材料表达轻盈的感觉。为消解几何形体带来的体块感与沉重感,妹岛常选择白色作为主色调,运用铝板、穿孔板以及玻璃等具有一定透明性的材料,使建筑界面呈现出虚实对比。妹岛对于玻璃的使用尤为重视,她常使用不同质感的玻璃;研究不同玻璃的透光率、反光率以选择适合的材质;还将不同透明度的玻璃并置,从而达到“叠合的透明”,体现材料自身模糊、暧昧的美感。
芝浦住宅的维护结构均为透明材质,建筑表皮主要使用玻璃与金属网,两种材料呈现出不同的透明性,形成了立面的对比和建筑的轻盈感。Dior 东京表参道店运用双层表皮,外层是灰白色平板玻璃,内层由半透明的带有衣褶纹理的丙烯酸材料制成,内外层之间用光纤照明设备打光,白天建筑随光线变化而变化,呈现出轻盈、柔和、动态的美感;晚上在灯光的照射下又透出柔和的光亮,给人以朦胧神秘的美感。
3.4 纤细极致的构造美感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的构造美感一方面体现在结构本身,另一方面体现在构造细部。
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物的空间受力体系,支撑了整个建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建筑空间。对于妹岛而言,结构和设计概念紧密联系,她对于建筑结构的选型和组织非常注重。在很多建筑实践中,妹岛都采用了支撑与围护结构分离的方式,将柱子处理得极端细长,以此强调空间的水平感,形成轻盈、飘逸的结构美感。例如古河公园咖啡亭和直岛轮渡码头都使用了超薄屋顶和起支撑作用的细柱。
在细部构造上,妹岛对于构造节点有着细致的把控。无论是柱子与板的交接关系,还是玻璃界面与水平界面之间的处理,抑或是楼梯扶手、家具座椅、灯具照明等,她都进行了细致的设计,追求极致、整洁的构造美感。
3.5 灵动的自然美感
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建筑师都很尊重自然环境,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妹岛也是如此。她具有强烈的环境意识,面对自然通常保持谦逊的态度,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寻求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妹岛强调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她希望人在建筑中可以感受自然。在建筑形体的处理上,她常采用“消隐”的方式,利用纤细的结构和透明的界面来弱化体量感,加强内外的视线联系,实现室内外环境一体化,保持自然环境的延续性,从而使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在建筑边界的处理上,妹岛还经常使用流线型的空间界面,这使内外空间的分隔更为自然灵动。在蛇形画廊的设计中,妹岛运用了自由的曲线,并在顶界面的材质选择上采用了镜面,树木、地面和天空都被反射在顶界面上,创造了视觉连续的空间,与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结语
伊东丰雄曾这样评价妹岛和世:一位试图用极简风格来串联建筑材料和抽象概念的建筑师。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简洁纯粹。在简约的外观下,无论是形式和空间,还是材料与结构,或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这体现了妹岛的建筑美学理念也形成了她作品的独特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