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常寺、大晟府对北宋音乐文学的影响
2022-02-14宋康刘茜
宋康 刘茜
摘 要:宋代,是中国音乐从中古伎乐转变为近世俗乐的时期。在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是音乐机构。北宋的音乐机构中比较重要的有太常寺、教坊、大晟府等,它们对音乐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概述北宋时期太常寺、大晟府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北宋音乐机构对北宋音乐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北宋音乐机构;太常寺;大晟府;音乐文学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2)01-0075-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1.009
宋代在疆域、国运、气势等方面似不如前朝,但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其文化艺术上的特点。宋代是中国音乐从中古伎乐转变为近世俗乐的时期,音乐机构在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宋(公元960—1127年)的音乐机构可分为两种,一是管辖雅乐的机构,一是管辖燕乐的机构。雅乐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而燕乐则用于娱人。北宋时期音乐机构人才聚集,音乐设施、设备精良,在音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当时的音乐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资治通鉴》载:
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上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①
该记载描述了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设立左右教坊之事,此前,唐代宫廷内的所有音乐活动都由太常寺掌管。由于唐玄宗喜欢俗乐,所以专门设置左右教坊掌管俗乐,并设置专门的乐官。
此外,唐玄宗为了法曲的教习,还专门设置音乐机构梨园,从太常坐部伎艺人中选出三百人作梨园乐工。唐代的音乐机构规模达到空前壮大,《新唐书》载:
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②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的国运开始由盛转衰,音乐生活也受到极大影响,音乐机构开始大幅缩减。到五代时期,由于国家战乱、政权频繁更迭,前一朝代的礼乐制度往往刚刚初建,就被后一朝代所倾覆,新朝又开始新的礼乐制度建设的尝试。北宋的音乐机构延续了唐代音乐机构的设置,但较唐代呈缩减趋势。本文概述了北宋主要管辖雅乐的机构——太常寺、大晟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其对音乐文学的影响。
一、太常寺
(一)太常寺概况
据《宋史》载:
后晋天福中,始诏定朝会乐章、二舞、鼓吹十二案。周世宗尝观乐县,问宫人,不能答。由是患雅乐凌替,思得审音之士以考正之,乃诏翰林学士窦俨兼判太常寺,与枢密使王朴同详定,樸作律准,编古今乐事为《正乐》……宋初,命俨仍兼太常。①
北宋初年,宋太祖沿袭周制,保留太常寺,并仍然命翰林学士窦俨为太常寺通判。北宋前期,太常寺并不掌管礼仪方面的事务,这方面的事务由太常礼院或太常礼仪院掌管。北宋太常寺建立伊始,和唐五代时期太常寺在职能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执掌郊庙、祭祀乐的施用与教习。其下设有太乐局和鼓吹局两个分支机构。其中太乐局负责掌管郊庙、祭祀中的雅乐,雅乐中使用登歌、乐悬等;鼓吹局负责执掌鼓吹乐,鼓吹乐中使用鼓吹十三案、仪仗卤簿乐等。
太常寺设有卿、少卿、垂官职各一人,设博士四人。同时还设有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等各一人。卿掌礼乐、郊庙、社樱、坛壝、陵寝之事,少卿为之贰,垂参领之。②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的太常寺在职能上与初唐相同,但乐官的情况又不同。这一时期的太常寺卿仅仅是虚职,判太常寺等新的官员才真正执掌太常寺的事务。
在音乐职能方面,太常寺主要管辖雅乐。北宋时期太常雅乐主要是在重大的宫廷礼仪活动,比如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时所使用的音乐。彼时,雅乐在这些宫廷礼仪活动中起到沟通人神的重要作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雅乐的建设,北宋时期君王对于雅乐更是大加关注,曾几次对雅乐进行改造。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即下诏废除拱宸管,以九弦琴代之。拱宸管是乾德间和岘上请施用的竖吹式管乐器,“它性能佳良,在宋代音乐史中留下了相当光辉的记录,为两排音孔的竖吹式管乐器争得了荣誉”③。就是这样优良的乐器,在北宋时期雅乐改造中也被认为是“未全乎古乐之发也,幸而太宗皇帝造九弦之琴列之太乐,而拱宸亦自此废,岂非有意复古欤。”④
北宋乐制改革频繁、争议持久,在中国历代可谓仅有。北宋王朝之所以重视雅乐,有其时代原因。赵匡胤陈桥兵变虽然改变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是宋王朝始终未能真正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北方始终不断地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并存,赵宋只能说是拥有半壁江山。当时的不同政权又都想争得中华正统的地位,因为这意味着政权的合法性,所以当时的不同政权都称自己乃是中国正脉。因此,北宋才进一步加强礼乐的建设,强化各类仪式活动,以进一步向世人昭示自己的华夏正统地位。
此外,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国家认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北宋君王强调礼乐建设。赵宋王朝的中坚统治力量是一批由科举考试而获得官位的新兴士大夫阶层,由于宋王朝国土面积和国家实力的局限,宋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认同只好通过宋王朝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来实现,而传统礼乐正是华夏传统的重要载体。陆九渊曾说:“圣人贵中国,贱夷狄,非私中国也。中国得天地中和之气,固礼义之所在。贵中国者,非贵中国也,贵礼义也。”①
(二)北宋太常寺雅乐
1.曲目
北宋太常寺雅乐的曲目有源自前朝的,也有本朝新创制的。开国之初,宋太祖接受窦俨建议命其而作,他将从后周继承下来的雅乐命名为“十二安”:其一为《高安》,其二为《静安》,其三为《理安》,其四为《嘉安》,其五为《隆安》,其六为《正安》,其七为《和安》,其八为《顺安》,其九为《良安》,其十为《永安》,其十一为《丰安》,其十二为《禧安》。之后的百年里,虽然雅乐曲目有增加的情况,有的乐曲也有改用的情况,但从总体上看,雅乐系统被确立了下来。宋初采汉代制《朱雁》《天马》曲,以及唐代作《景云河清歌》之义,以当朝祥瑞为题谱曲,制作了《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曲,于朝会举酒时演奏。宋太宗也将当政之时出现的祥瑞谱成五瑞曲,分为《祥麟》《丹凤》《河清》
《白龟》《瑞麦》。真宗践祚之后,又制作了《醴泉》《神芝》《庆云》《灵鹤》《瑞木》五曲,施于朝会、宴享。其后仁宗作《甘露》《瑞木》《嘉禾》之曲上寿,章献皇太后御殿,有《玉芝》《寿星》《奇木连理》之曲。
2.演出形式
北宋太常寺雅乐是由太常寺的分支机构太乐署掌管的。太常寺雅乐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登歌、宫架和二舞。登歌是堂上演出,又名升歌,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形式。宫架是堂下演出,以器乐形式为主,又名宫悬。二舞以舞蹈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有鼗、双铎、单铎、铙等。雅乐的演出有着严格的制度与程式,人数的多少、人员的组成、人员的服饰、乐器的编制与摆放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使用仪式的类型,太常寺雅乐可分为蕃礼用乐、祈禳用乐、祭祀用乐和朝会用乐。根据使用仪式的特点及属性,可分为宾礼用乐、嘉礼用乐、吉礼用乐、军礼用乐和凶礼用乐。根据使用祭祀仪式的规模,也可分为小祀用乐、中祀用乐和大祀用乐。
(三)北宋太常寺鼓吹乐
北宋太常寺除了执掌雅乐外,还执掌着鼓吹乐,具体事务由下属鼓吹局执掌。鼓吹乐原本是军乐中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至黄帝命岐伯作凯歌之事。《宋史》载:
鼓吹者,军乐也。昔黄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凯歌,以建威武、扬德风、厉士讽敌。其曲有《灵夔竞》《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名,《周官》所谓“师有功则凯歌”者也。②
汉代鼓吹分为短箫铙歌、黄门鼓吹、骑吹等形式,其中短箫铙歌、黄门鼓吹在殿庭演奏,骑吹在行进中演奏。魏晋时期沿袭了汉代的传统继续称为鼓吹乐。东晋太常寺仍旧有鼓吹乐,梁代有鼓吹乐曲十二首,陈代有鼓吹乐曲二十四首,北周有鼓吹乐曲十五首,唐代的鼓吹乐分为大驾、法驾、小驾等种类。北宋时期根据用乐场合和仪式功能,鼓吹乐大致可分为卤簿仪仗鼓吹、军乐鼓吹和殿庭鼓吹的形式。
二、大晟府
(一)大晟府概况
隋唐以来,封建王朝形成了一个传统,礼乐由太常寺一个机构进行管理。北宋建立以后,也沿袭了这一传统。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宋徽宗历时4年改制旧乐,翻新旧乐美其名曰“大晟”,大晟府由此诞生。统治者为使音乐得到更好的管理,让礼乐分家,太常寺和大晟府分别管辖礼、乐,这是音乐史上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大晟府的出现对北宋音乐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徽宗为了创制和发展新的雅乐,于崇宁初年设置专门机构讨论雅乐,当新的雅乐制成之后,他重新建立管理机构,特设置大晟府,该机构是北宋正式的音樂机构之一。《东京梦华录》载:
宣德楼前,左南廊对左掖门,为明堂颁朔布政府。秘书省右廊南对右掖门。近东则两府八位,西则尚书省。御街大内前南去,左则景灵东宫,右则西宫。近南大晟府,次曰太常寺。①
这一文献较为详实地记述了大晟府的位置:位于宣德门以南,御街的东廊,太常寺与之相邻。
大晟府的官职有大司乐、典乐、大乐令、主簿、协律郎、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等。其最高长官是大司乐。大晟府负责六类事务,其中就包括大乐、鼓吹和宴乐。宋王朝的礼乐原本都由太常寺管理,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为了裁撤冗员,大晟府被并入礼官系列。大晟府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设置,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被废除,历经15年。
(二)大晟府的职能
大晟府于崇宁四年(1105年)建立之后,就取代了太常寺,成为宋朝管理音乐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从崇宁四年一直到宣和二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大晟府一直是朝廷管理和组织音乐事务的核心机构。
大晟府的重要职务之一是演奏雅乐。《宋史》载:“大晟展宫架乐于横街南,太常设太子冠席东阶上、东宫官位于后,设褥位,陈服于席南,东领北上。”②大晟府建立之后,一直担负着大朝会和郊庙祭典中的雅乐演奏活动的任务。
大晟府的重要职务之二是制作乐章。《宋史》载:“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③可见,当时撰写祭祀乐章的计划由大晟府拟定。此外,大晟府还组织大家讨论律吕、研制乐曲。张炎《词源》:“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出为长短句。至于尊前、花间,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邦彦诸人,讨论古昔,由此八十四调之声始传。”④可见,大晟府中人才聚集,经常一起讨论、研究,研制出很多新的曲目,繁荣了词曲的创作。
北宋朝廷向各级生员提出了学习大晟乐的要求,因而,向各个教育机构颁行大晟乐成为大晟府的职责之一。正如《宋史》所载:“大晟乐成,诏下国子学选诸生肄习,上丁释奠,奏于堂上,以祀先圣。”⑤大晟乐除了被颁布于国家级的教育机构,同时也被颁行于地方一级的州学,朝廷甚至对生员学习大晟乐的服饰都做出翔实而具体的规定。
(三)大晟府与北宋时期的乐议
北宋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是朝臣之间出现了多次乐议活动,这也是北宋时期雅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事件,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宋史·乐志》载:“有宋之乐,自建隆讫崇宁,凡六改作。”⑥从中可知北宋的乐议始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结束于宋徽宗崇宁时期,可谓几乎贯穿了北宋王朝的始终。崇宁四年,朝廷宣布大晟乐制作成功,议乐活动才最终得以宣布结束。
大晟乐的成功乃是北宋乐议的成果,因而研究大晟乐的时候就不能脱离开北宋的乐议活动。《宋史》载:
五代之衰乱甚矣,其礼文仪注往往多草创,不能备一代之典。宋太祖兴兵间,受周禅,收揽权纲,一以法度振起故弊。即位之明年,因太常博士聂崇义上《重集三礼图》,诏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之士详定之。①
北宋乐议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所兴起的长期深入的礼乐建设。建国伊始,宋太祖便任用了聂崇义、尹拙、窦俨等官员主持礼仪、作乐等工作,开启了宋王朝的礼乐活动。随着王朝政权的不断巩固,北宋历朝皇帝也不断地召集重臣修订了如《开宝通礼》《太常因革礼》等新的礼仪制度,宋王朝的礼仪制度日趋完善。随着礼仪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雅乐也越来越趋于丰富与完善。
北宋时期的大朝会、郊祭、庙祭等上百种礼仪活动可以按照规模分为大祀、中祀、小祀,按照性质分为吉礼、嘉礼、宾礼等。律吕之议也就是乐律的不和谐问题,是乐议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制成一套和谐的雅乐,北宋时期曾数次兴起律吕之议。北宋乐议的另外一个焦点问题是制乐的方法是否应遵循古制。北宋历朝出现了和岘乐、李照乐、刘几乐、范镇乐等不同的乐制,但是制乐方法始终未能统一。
封建时期朝代更迭都会创制新的乐律制度,但各自所依据的古代制度却有所不同,因而几乎很难有被作为范本而被固定为“一代之乐”。《九朝编年备要》载:
大晟乐,非特八克谐,尽善尽美,至于乐器,莫不皆因古制。窃闻初按时,已有翔鹤之瑞,与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亦何以异。臣无知识,但同鸟兽跄舞而已。②
宋徽宗时期,成功地创制了大晟乐,成为“一代之乐”,被定为一尊。大晟乐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其制乐方法符合当时人们所推崇的古制,让众人所信服;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创制出了人们认为和谐的乐律制度。此外,大晟乐的成功创制,让人们喜爱接受,也离不开当时乐工们辛勤的音乐实践活动。
三、太常寺、大晟府对北宋音乐文学的影响
太常寺和大晟府是北宋主要管辖雅乐的机构,性质大致相同,大晟府实际上是太常寺的继任音乐机构。虽然历史上出现府、寺分设的情况,但在探讨音乐机构与音乐文学的关系时,可将二者放在一起加以讨论。
宋太祖陈桥兵变取得后周天下,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更迭。后周时期的很多制度也被宋继承下来,其中包括太常寺执掌的礼乐制度。宋太祖继续任用了前朝的音乐人才窦俨、王朴等。王朴所制的雅乐是后周所用的雅乐系统,被沿袭使用,这也使得宋朝的雅乐制度一开始便获得了较高的起点。同时,也通过任用新的音乐人才使雅乐在北宋时期获得了新的成就。比如,新乐律制度的创立、新乐章的创作、新用乐制度的制定、新乐员的加入等等,这些举措都对北宋音乐文学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太宗时期雅乐建设的成就表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乐器,一个是创制乐章。宋太宗精通音律,他亲自制作了九弦琴、五弦阮等乐器,被用于雅乐演奏中。
北宋的雅乐主要由太常寺、大晟府的下属机构太乐局执掌,雅乐的辞章,大部分都是由文臣甚至君王亲自撰写的。雅乐乐章的创制程序分为三个步骤,先创作乐曲,之后撰写歌词,最后词乐交给太常寺使用。至今流传下来的宋代乐章有1710首之多,是《旧唐书·音乐志》中收录的唐代乐章的大约4倍。宋代雅乐辞章创作队伍庞大,宋真宗、宋仁宗、宋高宗等皇帝都曾经参与雅乐辞章的创作,大臣中窦俨、吕夷简、杨亿、李宗愕、李维、宋白、王随、张禹锡、李迪、朱昂、苏易简等人也参与了雅乐辞章的创作。太常雅乐辞章成为北宋音乐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礼作乐”也是其中重要的音乐文学创作活动,太常寺和大晟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仁宗是一位很重视雅乐制作的皇帝,北宋六次制乐,仁宗时竟占两次,一为景祐李照乐,一为皇祐阮逸乐,如若没有君王的大力支持,如此巨大的改乐举动是难以进行的。仁宗曾亲著《景祐乐髓新经》“辨音声,释律吕,明主事”,并配图详细说明,以此“授乐府,考正音,赐群臣”,还亲自制作了多首雅乐曲,以做朝会大典、明堂祭祀之用。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徽宗下诏书:“乐作已久,方荐之郊庙,施于朝廷,而未及颁之天下。宜令大晟府议颁新乐,使雅正之声被于四海,先降三京四辅,次帅府”①。然而,徽宗皇帝并不满意,认为此令施行不严,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再次诏令以大晟乐律作为标准新制曲谱乐器,以此乐荐之郊庙,施于宴飨,播之教坊,嘉与天下共之,并严禁旧乐施行。又将所造新器埙、篪、匏、笙、石磬等绘制成《大晟府画图疏说》,颁降教坊、钧容直、开封府各两副,要求“开封府用所颁乐器,明示依式造粥,教坊、钧容直及中外不得违”,如有“高下其声,或别为他声,或移改增损乐器,旧来淫哇之声,如打断、哨笛、呀鼓、十般舞、小鼓腔、小笛之类与其曲名,悉行禁止,违者与听者悉坐罪”②
北宋的郊庙雅乐从功能上看具有沟通人神、礼事天地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文学性。郊庙雅乐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复古和封闭的特征。北宋的郊庙乐章多以四言体(四字句)撰写而成,仿照宋诗的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北宋俗乐文学中宋词的写作方式对宋代郊庙乐章的创作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崇宁以前,北宋雅乐的制作方式均为“先制乐章而后成谱”,但自崇宁起,由于受到宋词的影响,而改为依声制词,这是宫廷音乐文学与俗音乐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具体表现。
太常寺、大晟府掌管的另一个音乐机构是鼓吹局,鼓吹局负责管辖宫廷鼓吹乐。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生活的不断繁荣,其音乐发展也处于从宫廷音乐向民间音乐转型的特殊时期。北宋鼓吹乐规模、形式沿袭隋唐时期。元丰改制后,鼓吹局归太常寺掌管,崇宁四年,大晟府开始掌管音乐,鼓吹局归入大晟府。《宋史》载:“内出御撰明堂乐八曲,以君、臣、民、事、物配属五音,凡二十声为一曲……及御撰鼓吹、警言曲、合宫歌肄于太常。”③其曲辞部分属当时的俗乐文学,是北宋音乐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大晟乐的制成和推广为标志,大晟乐开始直接参与到了北宋音乐文学的创作活动中。大晟府吸引了大批优秀词人成为乐官,使大晟府成为北宋音乐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晁冲之、万俟咏、周邦彦、田为等著名文人相继加入,积极投身于宫廷音乐的词曲创作中,使大晟府成为北宋时期的词曲创作中心。大晟府存在的时期,也成为宋词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性阶段。
其一,大晟府的词曲创作,一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词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对后世的尚雅词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宋人“以协大晟乐律为雅”,可见,大晟府在词风由尚俗转向尚雅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晟府还担负着搜集词调的职能和任务,搜集到的词调最初有六十家八十四调,后渐增至二百余调,这些词调常常被用在外交活动当中,有时被赠予其他国家。同时大晟府也承担着为他国培训乐工的职能,并承担着为当时的其他音乐机构培训音乐人才的职能。
其二,大晟乐府对燕乐歌词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大晟府颁布的新燕乐来源有二,一是搜集的旧曲,另是重新创制的新调。燕乐在宫廷表演中,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国家大灾、皇室大礼,还是宴飨中,都不能缺少燕乐的存在。统治者认为,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具有政治意味,具有教化的作用。宋朝宣扬理学,重视三纲五常,重视等级制度,在统治中礼乐制度是被政令化的,宫廷燕乐以分盏的形式进行奉乐演出,盏数是根据宴飨决定的。宴飨仪式的不同,决定宫廷的燕乐表演出现不同的盏别制度。在宋徽宗生辰之日,有了九盏固定值,燕乐表演在此也形成了基本的模式。后来,民间音乐受到这种宫廷统治的影响,盏乐制度逐渐延伸到十七盏、四十三盏等更加盛大的规模。北宋大晟府是宋代宫廷的重要的音乐机构,在中国音乐历史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大晟府的出现使得宴飨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北宋音乐曲词的多样性,奠定了宋代燕乐盏制的发展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北宋的音乐机构虽然不及隋唐庞大兴盛,但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因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太常寺、大晟府,對宋代音乐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北宋的音乐机构促进了音乐文学创作的繁荣。太常寺的郊庙歌词创作促进了宋词的定型与成熟,献乐活动促进了宋词的创作和广泛传播,采诗制度与音乐文学创作关系更加密切。北宋太常寺、大晟府等音乐机构,都担负着音乐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这些音乐机构的参与,使得北宋音乐文学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比如,太常寺下属音乐机构鼓吹局所管辖的鼓吹乐,其曲辞部分是当时音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北宋音乐文学繁荣的重要体现。
其次,北宋的音乐机构促进了宋代音乐文学的传播。音乐文学的传播,如果仅仅依靠民间而无政府支持的组织,就会呈现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而北宋音乐机构的存在使得音乐文学的传播更为频繁和有效,这主要是由于民间的艺人、文人以及音乐机构的乐工之间互相交流所致。
第三,北宋的音乐机构促进了音乐文学的保护。比如,音乐机构肩负着搜集和整理民间歌曲的重要任务,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民间音乐文学的作用。
第四,北宋的音乐机构促进了音乐文学创作手法的交流。俗文学的创作方式和郊庙乐章的创作方式向来有所不同。宋代雅乐由“先制乐章而后成谱”改为依声制词,就是由于俗文学创作手法的影响所致。音乐机构的存在,促进了宫廷文学和俗音乐文学之间有效互动。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收稿日期:2021-01-07
基金项目:2020年四川音乐学院院级课题“论太常寺、大晟府及对宋代音乐文学的影响”(CYXS2020065)。
作者简介:宋康(1982— ),男,四川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菲律宾国父大学管理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21);
刘茜(1982—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