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命名了我的“丝绸之路”?

2022-02-14高志旺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希丝绸之路命名

高志旺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丝绸之路”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七年级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内涵更加丰富多元,这可以让初中生全面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深刻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和中西文明的碰撞。

有一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总结道:这条连接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大动脉,后来被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出乎意料的是,课堂上激起了层层波澜: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丝绸之路”竟然是近代德国人命名的!?很多学生对该名称的由来表达了困惑,归类起来主要有:

(1)“丝绸之路”这一家喻户晓、纵贯古今的历史名词,为什么是外国人而非中国人命名的呢?

(2)这条商道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开通,李希霍芬1877年才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之前这条路叫什么名字呢?

(3)通过这条商道贸易的商品成千上万、荟萃中西,为什么选用“丝绸”命名这条路呢?

“学生之困惑,教学之良机”,这种源自课堂的“意外问题”蕴含着拓展课堂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潜能的教学契机。于是,我将之转变为一个课外探究性课题,列出探究提纲,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自主探寻线索;老师也同步调研史料,精心准备。在下一次课堂上,指导学生围绕“问题链”层层递进地展开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修正和总结,在共同探究中解疑释惑。

一、何种经历促成了李希霍芬首创“丝绸之路”概念的?

世界历史学界普遍公认: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德文单词“Seidenstrasse”,是“丝绸之路”一词的最早来源[1]。这一概念被各国学者认可,中文(丝绸之路)、英文(Silk Road)、法文(La Route de Soi)和日文(“绢の道”)等译名都源自李希霍芬的命名[2]。

我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李希霍芬到过中国吗?他对中国了解深刻吗?是什么样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下促使他首创这一概念的?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共同总结出如下原因:

1. 李希霍芬对清末中国考察全面深入

李希霍芬是近代最早系统考察中国的西方人之一,1868年至1872年间,他对中国进行了7次科考,对晚清13个行省进行了地理、地质和商业交通考察,不仅撰写了大量考察日记,还绘制了详细的地图[3][4]。

实践出真知,李希霍芬对清末中国考察深入、涉猎广泛,这成为他首创“丝绸之路”一词的实践基础。

2. 李希霍芬针对中国的研究成果丰硕

回国后,李希霍芬历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地理学教授及柏林大学校长等职。他相继出版了划时代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做研究的成果》五卷本,正是在此书第一卷中,他首创了Seidenstrasse(丝绸之路)一词[5][6]。李希霍芬这些成果为当时的西方了解中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可以说,李希霍芬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巨大学术成就和显赫的社会地位,为他首创的“絲绸之路”概念得以广泛传播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命名十分恰当

李希霍芬在考察中国内陆至边疆的多条商道时敏锐的认识到:从西安经新疆到中亚的贸易通道在中西交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他结合中国古代张骞、班超通西域的历史以及西方马里努斯、托勒密托等人的记载,重新“复原”这条贸易通道,最终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即:“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7][8]

仔细分析他的“丝绸之路”概念,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界定明确:时间起止点是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地点起止点是中国至河间地区及中国至印度[9]。这一界定今天看来并不全面和精确,但在当时勾勒了丝绸之路的雏形。

(2)有特定的历史依据:即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的班超、班勇父子经略西域的历史事实,以及西方古典地理学者马里努斯、托勒密托等人的记载[10]。这些历史事实正是教材的核心内容。

(3)选词最具代表性:经此商道交流的商品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他从中选择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丝绸”作为命名的核心元素,非常贴切。

(4)中西方都易于接受:他在命名时没有坚持“西方中心观”,而是选择“丝绸”这一独一无二的中国元素,光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同时因为丝绸对西方长久而巨大的影响力,又容易被西方接受[11]。

综上所述,李希霍芬对清末中国“踏查之普遍,著述之精深博大”均非他人所及[12],丝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中国本土学者,因此他首创“丝绸之路”这一人文地理学概念,既顺理成章又值得钦佩。

二、“丝绸之路”概念如何传承和发展的?

学术概念仅有“首创”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被传承、发展和演化,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才会有旺盛生命力。

我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诞生后的“丝绸之路”概念会被学术界公认吗?指导学生根据所查资料,列举西方、中国学者对该概念传承和发展所做的贡献。

1. 外国学者、探险家对“丝绸之路”概念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西方学者如阿尔伯特·赫尔曼、斯文·赫定、奥莱尔·斯坦因、保罗·伯希和等[13][14]对“丝绸之路”概念的传承和发展功不可没(表1),他们分别从古籍记载、考古遗物、实地考察等角度,传承、修正和丰富了此概念。

2. 我国学者对“丝绸之路”概念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术界就以中西交通史为主题对丝绸之路开展研究。特别是1926年民国政府组建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徐炳昶、黄文弼等多位中国学者与斯文·赫定共同沿丝绸之路线路考古探险[15][16]。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瓦解了“欧洲中心论”,为“丝绸之路”概念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文献学证据,也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外学者从空间、时间和内涵三个维度不断充实和拓展了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概念。时至今日,丝绸之路已经扩展为“两大类、三大干线”,时间上也突破了两汉时期的限制,上可追溯至先秦,下及明清乃至近现代[17]。

所以说,“丝绸之路”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并最终成为数千年来中外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三、我国的命名有哪些?为何没有得到世界公认?

1. 我国有哪些命名?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四通八达的商路,而且承载了政治、经济、外交、宗教、民族等方方面面。因此要恰当的把握其特点、清晰的界定其范围,最终选取一个最具概括性的名称并非易事。

学生整理资料显示(表2),在“丝绸之路”概念全面引入我国之前,我国学者或典籍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形成花样繁多的称谓。

2. 我国学者的命名为何没有得到世界公认?

我再次启发学生结合近代历史背景思考:既然我国也早有命名,但为何并没有得到世界公认呢?原因总结有两个方面:

(1)国力衰微,无学术话语权。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国际社会上地位极低。相应的,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国际学术话语权。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很少翻译成外文向世界传播,反而是西方的学術著作不断地译成中文形成“文化输入”。“丝绸之路”概念就是在此时代背景下被西方先入为主,成为舶来品“返销”中国。

(2)我国典籍和学者的命名五花八门,长期未能达成共识,本土命名的传播更是后继乏力。

四、体会与总结

学生纷纷表示,通过查阅资料、集体研讨,对“丝绸之路”概念的来龙去脉认识更清晰,解开了种种疑惑。最后,全班同学做出如下总结:

1. 李希霍芬亲历中国、实地考察、潜心研究,敏锐而智慧的提出了“丝绸之路”概念,激发了中西方学者的研究热潮,学术意义重大而深远。他的开创性贡献值得肯定和敬佩。

2. 丝绸之路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时间、空间和内涵方面不断被中外学者丰富和发展着。

3. 我国丝绸之路研究与世界接轨较晚,没有把握住将本土命名推广至世界的先机。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在国际学术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4. 在我国主导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的今天,李希霍芬首创“丝绸之路”概念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必将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丰富的历史镜鉴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5. 作为一个德国人,李希霍芬学术研究的背后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和立场,他所搜集的大量中国情报为德国攫取在华利益提供了便利。其功绩不可埋没,但其险恶目的也不容忽视[20]。

6. “学贵有疑”,学习历史要保持好奇心。对于类似“丝绸之路”名称由来等各种“意外问题”,既可以与老师共同探讨,也可以自查文献、主动探究,在解决历史疑问的过程中,深化课本知识,锻炼探究能力,提升历史素养。

【注释】

[1][5]徐朗:《“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与拓展》,《西域研究》2020年第1期,第140页。

[2][3][7][11][14][17][18]王健:《从“丝绸之路”概念演变到“近代丝绸之路”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2、10、11、14、12—13、13、14页。

[4][6][12][19]田澍、孙文婷:《概念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2期,第145、145、145、149页。

[8][9][10]刘再聪:《“丝绸之路”得名依据及“丝绸之路学”体系构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3页。

[13][15]刘进宝:《“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第183—185,188—190页。

[16]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第99—100页。

[20]郭双林、董习:《李希霍芬与<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第60页。

猜你喜欢

李希丝绸之路命名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遗失的味蕾
大宰相不欺小买主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还债的顺序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一只蟑螂打败了哥伦布
过足官瘾
官瘾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