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情境学习下“深造自得”

2022-02-14高文慧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情境

高文慧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新进展,高考命题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新材料、新情境”无疑成为高考试题重要的外显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呈现的“试题情境”与学生传统的“学习情境”出现较大的差异,学生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固然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高考。这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在真实、互动的生活情境之中,自得自悟,获取“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一、深造以道:剖析传统“学习情境”应对高考试题情境的不足

“深造以道”是孟子的教育主张,强调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剖析高考的“试题情境”应该遵循一定的方法,探究高考考查要求,否则难以把握学习备考方向。以研习2021年山东卷第14题为例,题文如下:

(2021·山东卷·14)1952 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   )

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1.按学生传统的“学习情境”来分析这道题。传统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在教师课堂教学情境下所形成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知識为核心,通过教师提供的史料素材及方法提示,对教材知识做出的“理解和判断”。在传统的“学习情境”下,学生会对这道高考题分类提取以下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

“抓住时间提取信息”这一思路是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情境”中形成的。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就是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里发生的,时间既是学习历史知识的主线,也是解题的“题眼”。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试题情境中不止一个时间,通常是一个时段,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物的发展及趋势。上题中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两个增长”,这反映了这30年间美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依靠传统“学习情境”中习得的知识进行“学科认知加工”,即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解题经验对选项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2.传统“学习情境”下解答高考试题的误区。笔者用这道题进行模拟测验,发现四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分析学生对题目的解析不难发现,特别关注材料细节信息的学生易选A项,因为试题情境材料中出现了“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片面关注材料现象和倚重教材知识的学生易选B项,认为电视具有很多功能,收看电视时间长表明一家人在一起时间长,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过多关注材料时间信息和材料“碎片化”信息的学生易选C项,甚至有学生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人们为获取新闻资讯看电视。以上错选的学生有一个几乎共性的问题,没有将“电视普及”与“科技发展”相联系,其原因是没有把必修三思想文化模块的知识与必修二模块经济生活模块的知识相关联。

这些误区说明学生以往熟悉的一般“学习情境”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传统的“学习情境”是以教师“教学情境”为基础形成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内容也是“死的知识”和“机械的方法”,不能灵活地、独立地“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换言之,学生能将历史事物描述出来,但不能“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正由于学生没有把教材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才会出现对试题情境的误读。

二、固本培元:在真实、互动的生活情境中丰富“学习情境”

当前大多省份还处于“旧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过渡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恪守传统备考方法、采取相对保守的教学策略。主要表现:(一)紧扣教材主干知识,“为教材而教材”式选取史料进行讲授;(二)过多强调教材结论而轻视知识的探究过程;(三)过多看重学生解题技巧的总结而轻视学核素养的提升。以上题考查的“影视艺术”知识点为例,这一知识在教材中非主干,所以教师在课堂中不会过多讲授,大多情况下会给学生一些总结性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掌握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得自悟。

1.挖掘教材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教材资源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具有代表性。如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材第24课第118页“历史纵横”栏目中的附加材料,以1960年美国大选为背景,描述了电视对总统候选人的影响。该材料生活色彩很强,易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美国总统选举新闻,思考“为什么美国总统候选人会选择在电视上进行辩论”。再如教材同页“学习延伸”栏目“小辩论: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和电视台的长时间播出,对学业负担重的中国高中生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可以辩论这种形式丰富课堂,让学生在真实、互动的生活情境之中获得体验和思考。

2.补充新材料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补充新材料创设合理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如何增强新材料选用的有效性呢?需要教师把握学情,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1]。如“影视艺术”这一知识点可以引用“沙发土豆(Couch potato)”(指那些长时间呆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这一素材,引导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探讨“电视对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此外,引导学生思考“步入互联网时代,当电脑、智能手机取代了电视,‘沙发土豆’的内涵发生变化,这反映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历史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感受。

3.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看电视”本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事情,既然是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由试题情境联系生活体验,思考“电视”以及“看电视”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并且能够科学地反思和验证自己的新结论”[2]。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首先可以认识到“电视”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这项发明改变人们的生活;其次可以从“看电视”影响的角度认识到科技发明也是一把“双刃剑”;最后再回到上述的试题情境,自然对情境中两个数据的增长有准确的理性判断。

作为高考命题指南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高考命题“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査的载体”[3],实际上指明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真实、互动的生活情境中丰富“学习情境”。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才能在获得更好的体验,将知识“活化”,达到固本培元的效果。

三、左右逢源:生活情境学习下丰富学生“学习情境”的反思

孟子曾说:“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意思是说自己领悟的道理,就会安稳地守住它;安稳地守住它,所受的启发就会深刻;所受的启发深刻,那么在应用时自然“左右逢源”[4]。以孟子的理论观照当今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尽管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但受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还是“放不开”,不敢放手学生,不敢脱离教材,不敢改革课堂。据此,应对生活情境学习下丰富学生“学习情境”进行反思。

首先,应重新认识历史高考与教学、教材的关系。“考试是独立的知识系统和文化范畴,是独立的语境体系,是独立的思维创作。”[5]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高考与历史教学是交相辉映的两条平行线,而历史教材是高考与教学存在依存关系的纽带。虽然高考“不拘泥于教材”,但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遵循,历史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国家历史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6],历史教材自然地和高考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基于此,教師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应抛弃“考试中心论”观念,在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政策文本的基础上,重温学科的教育功能和教学要求,并根据学生实际整合和选择课程资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丰富教材表述,创设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其次,应关注历史高考试题中释放的课程改革信号。“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高考客观上对高中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7]。因为大多省份还处于“旧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过渡时期,所以更应关注历史高考试题释放的课程改革信号。分析近两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高考改革正在倒逼课程改革、课堂变革。如2020年山东卷第19题第(1)问“编写一幕发生在17 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如果学生没有戏剧社团经历,很难写出像样的“对话场景”。再如上述2021年山东卷第14题,如果学生没有辩论的经历,缺乏思辨能力,不能够科学地反思和验证自己的结论,很容易会错选。这些信号都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课程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情境”下改变学习方式,主动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

最后,应重视学生在有效“学习情境”中的获得感。教师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辅导等教学流程中都必须把“了解学情”作为前提,否则“教师教”会与“学生学”相脱节,导致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在传统的“学习情境”中,大多历史教师“了解学情”的做法是测验,用默写、限时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些传统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应付地学习,历史课在学生“学习情境”中成了主要靠死记硬背的课;同时,也使得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脱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应重视学生在有效“学习情境”的获得感,实际上就是要促进学生在生活情境学习下丰富“学习情境”。

综上所述,研习一道高考题可以达到“一叶知秋”的境界,关键在“深造自得”。学生在有效“学习情境”下的体验和获得感远比学生学会机械解题来得重要。教师要根据学情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学习下丰富“学习情境”,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7页。

[2][3][7]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5—26、29、11页。

[4]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孟子》,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年,第158页。

[5]吴四伍:《考试“热”与冷学问——读<刘芃考试文集>有感》,《中国考试》2012年第11期,第62页。

[6]刘克明:《试论高考命题与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依存关系》,《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第23期,第33页。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