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的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

2022-02-14陈富贵黄柳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和辛亥革命林肯

陈富贵 黄柳

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便成为历史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何谓叙事?彭刚认为:“叙事……将特定的事件序列依时间顺序纳入一个能为人理解和把握的语言结构,从而赋予其意义。”[1]基于此,叙事中时间的开始、结束,事实的选择,叙事的结构、语言等都会直接影响其历史意义与解释。历史解释虽基于证据进行理性分析,但因证据或叙事本身带有的选择性、主观性,势必有解释者的主观认识。正如:“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我们要坚持求真的态度,带领学生深入探究,“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2]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叙事与解释的选择性与主观性,并通过自主运用不同历史证据、构建历史叙事框架而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历史教学案例或许可提供一些灵感和方法。

英国教学案例——《卡片分类:林肯的重建目标是什么?》[3],对于评估学生使用证据(并构建历史叙事)来证实或质疑过去的历史,进行合理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案例首先以史学家Farmer,A.对林肯在内战期间目标追求的认识来导入课堂,即“从开始到一结束,他的主要目标都是保护联邦,而不是解放奴隶。但到1862年中期,他认为这两个问题已经变成同一个问题。”[4]基于此观点及美国史学界的争议——一些认为在重建期间,林肯唯一目标是把南部邦联恢复为联邦,即维护联邦制;而另一些称赞林肯是“伟大的解放者”,其主要目标是解放奴隶,该案例设计者整合学界不同说法,采用卡片分类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具体运行程序如下:

首先,教师将若干提前准备好的卡片分为两类,分发给学生:(a)林肯的目标是恢复联邦(维护联邦制);(b)林肯的目标是解放黑人奴隶。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支持哪一观点,拿到对应卡片。

接着,教师继续给出支持上述两个观点的具体历史证据,一共有10条“叙事”(证据),分别如下:

(1)1861年,林肯决心维护北方的统一,确保将来与南方实现和平。

(2)1862年4月,国会作出了补偿奴隶主的规定。六月,他们在所有联邦领土上禁止奴隶制。但林肯对这些措施是不确定的。

(3)“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释放任何奴隶,我会这样做;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释放所有奴隶,我会这样做;如果我能通过释放一些人而不去管其他人来拯救它,我也会这样做的。”(林肯,1862年8月)

(4)“我们参战不是为了废除奴隶制,而是为了把国旗插回去。”(林肯,1861年12月)

(5)1864年,参议院通过了禁止奴隶制的第十三号修正案。它没有得到众议院的支持,也未通过。林肯对南部的民主党施加压力,试图使修正案获得批准。

(6)1865年1月31日,部分得益于亚伯拉罕·林肯的工作支持,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获得批准。

(7)1862年7月,林肯向内阁提交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而内阁说需要等到军事胜利之后,林肯同意了。

(8)1861年8月,共和党人、密苏里州联邦司令弗里蒙特将军因宣布密苏里州所有南方联盟支持者的奴隶自由而被免职。林肯认为这太过分。

(9)《充公法》(1861年8月)威胁要没收“用于叛乱目的”的任何财产。这并没有解放那些逃到南方联盟军营地的奴隶,但它确实保护了他们,使他们不会被送回可能因逃跑而惩罚他们的南方联盟所有者的手中。

(10)1862年9月22日,林肯宣布:在1863年1月1日之前回归联邦的各州,奴隶制将保持不变,此后,所有在敌对领土上的奴隶将“永远自由”。这是解放宣言。

随后,把课堂交给学生:按时间顺序将以上“叙事”进行排序,构建自己的历史叙事结构,并形成历史解释。在此基础上,回答问题:

(a)林肯在1861年的目标是什么?

(b)1863年,林肯的目标有何变化?

(c)你认为林肯的重建目标是什么?

(d)上述任何解释能否圆满地说明林肯的目标?为什么?

分析该案例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体现“以生为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观。较低水平学生通过排序构建起基本的历史叙事,不仅了解了美国内战的基本史实,还培养了时序思维。中等水平学生在排序基础上,运用基本的史料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叙事框架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做出基本合理的历史解释。而较高水平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历史证据的选择,不仅影响叙事的走向与完整度,还会影响自己的历史解释,进而辩证认识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的可选择性、主观性。可见,该案例的适用性较强,不仅适用于班级内部满足不同学情的需要,还可在不同年级基于教學目标、学情需要而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减使用。

基于以上分析,该教学案例极具借鉴价值,同时也具备本土化的条件,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课堂探究环节。旧版教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叙述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5]而统编版新教材却不再使用“深入人心”一词,叙述为:“这次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6]。可见,辛亥革命在民主共和思想、理念方面的影响是否深入人心?为何不再使用“深入人心”?若未影响所有群体又是在哪些群体中传播?这些问题值得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也正是适合采取卡片分类法,培养学生历史叙事能力的时机。

探究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版教科书的叙述语言进行分析,可从行为动词、语气的变化等角度抓住“深入人心”到“传播”背后蕴含的信息——辛亥革命的确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但是否“深入人心”却值得商榷。基于此认识,由学生对争议性问题自由给出自己所支持的观点——是否“深入人心”?哪些群体受/不受影响呢?随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资料卡片:

(1)“我尽快地赶去参加起义……从那天起,我就一直持续不断地以从事革命作为职志了。”[7](董必武,1911年)

(2)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8](《时报》,1912年3月)

(3)“大势所在,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9](张謇、伍廷芳等,1911年11月11日)

(4)“所有在上海和华南的外国人都赞成共和,委实令人心痛。”[10](庆亲王,1911年12月)

(5)“公众舆论对革命是冷淡的。人们没有任何热情……在街上很少见到剪了辫子的人。”[11](英国领事于云南,1912年2月)

(6)“共和为最良国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2](袁世凯,1912年2月13日)

(7)“通常谈到孙文博士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13](南京民众,1912年)

(8)“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14](列宁,1912年11月)

(9)“吾乡一带,自民国成立以后,剪去辫发者已有十之九,其僻处山陬,剪发者只有半数。”[15](安徽,1914年)

(10)“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误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16](孙中山,1915年)

学生立足于资料卡片,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并结合问题进一步探究:

(1)支持/称赞“民主”“共和”的群体有哪些?他们支持/称赞的理由是?

(2)不支持/不了解“民主”“共和”的是哪些群体?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哪些原因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民主”“共和”的态度差异?

纵观探究过程,较低水平的学生通过排序、卡片分类、分析叙述语言,认识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被开明人士及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在北京等大城市为人们所熟知;但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人都受“民主”“共和”理念的影响,尤其尚未“深入”当时下层民众和偏远地区人民之心。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能在理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证据链,认识到不同群体对“民主”“共和”的态度不一,并初步分析原因,如农民阶级因知识水平有限,民主共和观念无法在短期内深入人心。而较高水平学生则在前面基础上,整合不同角度的证据,进一步构建较完整的历史叙事框架、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解释,认识到: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对“民主”“共和”态度差异的背后有多重原因,如受教育水平、对时政关心、地区经济发展、革命参与的程度等不同。进而从更深层次理解:“民主”“共和”虽为旗帜,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却只是少数人的理想。“国人虽然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但现代自由民主观念并没有深入普通大众的心中”[17]当然,他们还可从长时段、多领域视角认识“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传播后对中国民主进程及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如五四运动中高举的“民主”大旗,实质上与辛亥革命所倡一脉相承,故“没有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就不会有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18];这些理念也鼓舞着无数革命先辈们投身革命实践,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同时,还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19]

总之,卡片分类法将长篇史料卡片化以便学生阅读,同时牢牢抓住历史时序以凸显历史发展延续与变迁的鲜明特征。学生通过对基本史实进行排序,帮助其构建自己的历史叙事框架,并运用多样、多角度的历史证据来形成逻辑严谨的证据链,用以支持(或反驳质疑)其观点、结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当然,他山之石要进行更多的本土化构建和教学实践,才能真正达到“为我所用”的攻玉之效。

【注释】

[1]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页。

[3]Card sort: What were Lincoln’s aims for Reconstruction? https://www.teachithistory.co.uk.

[4]Farmer, A., America:civil war & westward expansion 1803-1890, Hodder, 2015, p189.

[5]朱汉国主编:《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6]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2页。

[7]海伦·福斯特·斯诺:《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香港:万源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第27页。

[8]《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第3期,第5页。

[9]海门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张謇——故里征稿专辑》,海门县文史资料第八辑,1989 年,第 39 页。

[10][澳]骆惠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莫理循书信集(上卷)》,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817页。

[11][13]胡滨(译):《英国蓝皮书关于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1、450页。

[12]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1,22页。

[14]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39页。

[15]《辛亥革命丛刊(第一辑)》:《胡绍之等致胡适的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2页。

[1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3页。

[17]颜德如:《革命的多重变奏:杜亚泉对辛亥革命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第63页。

[18]胡绳武、金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上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页。

[19]步平:《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21页。

猜你喜欢

共和辛亥革命林肯
林肯的自嘲
林肯的幽默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共和都市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安静从容 林肯MKX
我的共和国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亚伯拉罕·林肯: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