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落点

2022-02-14王春茂肖粤山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横线主线共性

王春茂 肖粤山

主题教学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比较常用的方式和手段,其重点和聚焦的落点关系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课堂的效果。主题的要素构成、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面对现成主题下的历史教学内容,或是需要确定主题来选择内容,都面临着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组合、重构和关键点突破等问题。主题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对主题的思考,进而培养思考历史的正确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主题教学的落点要在主题本身,要在于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衍生内容和历史事物。

一、主题的核心与其他组成要素

历史主题一般来说是由主题的核心和其他非核心部分组成,有些主题的核心即是主题本身。主题教学既要围绕主题的核心,也不能偏离主题的其他组成部分。主题的核心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反映教学的核心意图,是对主题展开所涉及历史事物的统领。主题的核心可以有一个以上,多个核心之间可能是并列、因果等逻辑关系。主题的其他组成部分是主题完整性、具体性、限制性的表现,是主题核心的从属和补充。比如,“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一主题,包含了两个核心“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是教学中必须突出和突破的。“晚清时期”则是主题核心的从属组成部分,限制了主题核心的时间范围。

1.抓住反映主题核心的主线

主线是对主题核心的集中反映。反映主题核心的主线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条并行的。虽然多个不同历史事物的不同特征,都可能成为确定多条不同主线的依据,但是主线下的所有历史事物的特征要有共同性,这是主线具有统领性的表现。同时,主线又是对主题核心的直接反映。主线与主题核心不但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有外在的一致性。主线与主题核心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是对主题核心的直接表现而不是间接表现。例如,“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主题的核心是“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与“百家争鸣”是四个不同方面的历史事物,其中的“变法运动”是对主题核心的集中反映和直接表现,形成一条贯穿全方面的主线。

2.利用与主线相关联的分线

分线是主线的分支,是对主题核心的部分和间接反映。一般来说,主线所贯穿的全部历史事物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類型,每一个类型中的不同历史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由此产生的几个不同类型的特征则可以成为主线下的分线。主线由多条分线组成,每一条分线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主线来展开。可见,分线只是反映主题核心下主线的部分同类历史事物。还有,在许多情况下,直接反映主题核心的同类历史事物所形成的分线外,更多的是通过侧面、反面的方式,间接反映主题核心的同类历史事物所形成的分线。可以说,分线是主线不断衍生所形成的外围。分线是对主线的补充和拓展,主线和分线一起,服从和服务于主题核心。比如,“新文化运动”这个主题的主线之一是“追求民主”,而“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隐含的分线“反对专制”是从反面反映了主线。

3.分散要回应到主题的核心

主题的核心和其他构成要素所统属和关联到的历史人物、地域、事件、现象、数据等,表面看是分散的、凌乱的。但是,无论如何,从这些历史事物内部总可以找到与主线或分线相一致的因素;这些主线或分线的表现物,总可以找到某种内在的共同属性而把它们集中起来。可见,分散的历史事物在适当的时候和条件下可以而且必须回应到主题核心,成为集中在主题核心下的分散。主题核心因量少和集中而显得简单,分散因量多和庞乱而显得复杂。化分散为集中,化复杂为简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分散的历史事物和主题核心之间,通过主线和分线来回引导思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主题教学的化繁为简。

二、主题所含内容引出的横线

主题所述及历史事物的范围、内容和角度是有局限的,受到主题核心的限制,不会无所不谈与主题无关的方面。横线不同于体现主题核心的纵线,它从纵线所贯穿的历史事物引申出来,对该历史事物进行不同于纵线方面的进一步介绍、补充、说明或解释。与纵线交叉的横线,不是对主题的偏离,而是从原历史事物新的方面与主题联系起来。虽然构成历史事物整体的不同方面,都可以为横线的确定和利用提供方向和参考,但是,更要考虑到其与主题核心的关联程度。历史横线的出发、引申和走向,无论如何,都可以从与之交叉的纵线中找到相互关联的因素,引导学生从更为宽广的视野上思考和理解主题。比如,“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主题下的分线“暴政”涉及到历史事物“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由此引出的横线不是“张楚”的号称,而可以是《史记》中关于“张楚”号称的由来,这个由来恰恰反照了秦的暴政。

1.横线要讲究时空的跨越

横线所跨越时空的数量要根据其与主题相关的程度。一般来说,越是接近于引出横线的历史事物所处时空,横线所涉及的历史事物则越显得与主题相关联;反之,越遥远的时空,则与主题的关联性越差。同时,横线所贯穿的历史事物所跨越时空的数量,反映出该历史事物的久远和影响程度,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关联到对主题的思考性,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由于历史事物的变化在相邻时空条件下的继承性,历史事物在相邻时空的连续跨越,使得横线的连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与主题的关联性。同时,历史事物的影响可能发生在不同时代的“隔代”或不同地域的“隔地”,横线有可能是在不同时空下主题要素有间断的虚实相连。

2.横线需要熟悉中的陌生

与纵线和主题有关联的横线要从熟悉中引出陌生。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事物中总可以找到与主题有关联但又比较陌生的成分,这也是引出横线的重要方法。选定引出横线的历史事物或历史事物整体中的构成要素,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此的熟悉程度,还要考虑到学生对此的陌生程度。一般来说,中学生对粗略的、常见常听的历史事物或其构成要素是比较熟悉的,对比较细小的、少见少听的,则是比较陌生的。从主题主线所涉及的历史事物中衍生出来的,可以是熟悉中的陌生。这既是激发历史学习兴趣所在,又是比较深入体现历史纵横联系的重要入口。从熟悉的历史事物中找陌生,在陌生中感悟熟悉、感悟主题主线,这是横线的又一特征。

3.横线需要共性下的不同

与历史事物的共性一致的横线要考虑共性下的不同。一般来说,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物中可以找到比较多的共性,作为贯穿历史事物的横线。由于受到相邻时空因素的影响,历史事物内部因素的继承与发展,由此产生的历史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相似则是体现历史事物横线的共性所在。但是,具有同样共性的不同历史事物常常可以成为横线的贯穿物,因此,寻找和思考共性下的横线所贯穿的不同历史事物,也可成为有助于理解主题的尝试。主题教学下引导穿插思考横线,不但要探讨相似历史事物之间的共性,还可以探讨与共性有关联的不同历史事物。共性之中看不同,不同之中找共性,这是确定和思考与纵线相交的横线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主題所含历史事物的不变与变化

主题下纵线与横线所贯穿的历史事物的不变与变化是历史主题体现的重要内容。不变与变化贯穿于历史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存在和作用于反映历史事物的主题之中。主题核心所体现的历史事物的特征是历史事物变化的结果和体现,可以成为主题展开和反映主题的重要内容。主线贯穿的多个历史事物总是带有共性的不变性,可以是主题核心的重要表现。可是,历史事物的变化可能更全面、更有力的说明和解释主题核心。历史事物的特征是历史事物不变与变化的统一,要从不变之外找变化,从变化之中找不变。历史事物不变与变化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变化。

1.历史事物不变的绝对与相对

历史事物不变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历史事物的性质是通常不变的,即使空间发生根本改变,历史事物在同样的时代下仍会保持其原有的根本属性。这是历史事物不变的绝对性的重要表现。同时,由于同一时空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空间的延展伸缩,历史事物常常会在大局不变的前提下发生局部的、形式上的变化。这种量的变化是历史事物不变相对性的表现。历史事物不变的相对性是在绝对性条件下的,是绝对之中的相对;历史事物不变的绝对性是伴随着相对性的。绝对性中孕育着相对性,相对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原有绝对性的根本改变。

2.历史事物是在继承中变化的

历史事物的变化不是对原有历史事物的全盘否定,是否定之中有肯定。多数情况下,历史事物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部分继承。在吸收前历史阶段事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历史事物,并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历史时代发生根本变化。后一阶段总可以在前面阶段中找到历史原有的印痕。假如后一阶段全盘否定前一阶段的所有历史事物,但是由于人性和人的思维的共通性,只要不断往前追溯历史,总是可以找到某些原有历史事物的因素。因此,历史事物的本源常常成为历史继承者的借鉴和参考。人作为推动历史变化的主要角色,总结原有历史事物的经验和教训,或者直接吸收,或者思后谋动,这是历史事物在继承中变化的体现。

3.不变与变化含有对应的视角

历史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构成要素,可以作为思考其不变与变化的视角和方向。历史事物不同方面的要素可能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带有多方面要素特征的新的要素。原有的或新的要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历史事物不变与变化的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思考与主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视角。不同类型的历史事物有不同类型的构成要素,同一类型的历史事物有同一类型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类型,可以作为思考历史事物不变与变化的视角。例如,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物,有秦王、商鞅、变法措施等构成要素所形成的视角。商鞅变法、张居正改革等同类历史事物,可以有同类的视角,如君主的才智、变法措施本身、面临的外部环境等。

历史主题教学的落点需要引导学生从主题内到主题外中去寻找和思考。反映教学目标的主题核心,其内部的构成要素,是主题教学的首要和必要落点。作为历史事物反映的主题,其教学又必须贯穿着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方向和特征;某种意义上从侧面或反面等间接反映主题的主题外的因素,常常也可作为主题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有效落点。主题教学纵线的确定与利用,横线与纵线的交叉点的选择和照应的方式方法,历史事物不变与变化的探究解释,既要考虑到与主题相符合,又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宏观与微观方面的统一。立足主题内,望眼主题外,主题外与主题内的高度融合,是实现主题教学目标的重要落点。

猜你喜欢

横线主线共性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Can you solve them?
Noun Riddles
难得的生日礼物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共性
动脑筋,仔细看
数字主线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