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情境 精准问题引领 走进深度学习

2022-02-14王玥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首钢马歇尔深度

王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与深度。[1]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是大势所趋,既遵循了课标的要求,又能使核心素养的落实掷地有声。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2]深度学习首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决定深度学习的开展。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主动、有意义决定深度学习的效果。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双剑合璧,学习才能真实发生。

笔者从精心设计情境,精准问题引领的角度探讨深度学习,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基于人物经历的对比情境

《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第19课《辛亥革命》对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表述较为简略,教学时,很多学生自然而然会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后,孙中山才走上了革命道路。康有为和孙中山是同时代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两人会选择不同的救国道路?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理解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到特定时空框架下去审视,才能真正读懂其意义和价值。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让学生的思维更加舒展,笔者设计了两人经历的对比情境。

1866,生于廣东省中山市翠亨村

13岁赴檀香山读书

20岁入广州博济医学院学习西医,后转学香港西医书院

24岁致书郑藻如提出改良乡政、建设家乡的设想

26岁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赴澳门等地行医

28岁目睹夏威夷共和国建立,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29岁广州起义事泄,经澳门、香港去日本

30岁伦敦蒙难后在英国考察西方政治

34岁在东南亚从事武装起义

38岁在欧美宣传革命

1905,39岁联合各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同盟会,系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根据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资料整理

1858,生于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

12岁从祖父康赞修在连州官舍读书,喜读《明史》,杂览群书

19岁应乡试不第,始从岭南大儒朱次琦

21岁系统攻读《周礼》等儒学经典

24岁从事唐宋史及宋儒之书的研究

1882,25岁至北京应顺天乡试,不第,归途道经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大购西书,自是尽释故见,大讲西学

31岁赴北京乡试,不第,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政府变法图强

33岁在广州讲学

34岁在梁启超等协助下刊行《新学伪经考》

35岁选拔学生协助编纂《孔子改制考》

36岁正式挂起万木草堂的匾额

38岁入京会试,联合应试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898,41岁上清帝第六书,请求光绪帝迅速变法

——根据康有为年表整理

问题引领:

1.两人求学经历有何相同和不同?

2.这种经历对两人的救国道路有何影响?

3.这种经历对两人的思想主张形成怎样的影响?

任何思维都是由问题而起[3],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两人的对比弥补了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认识上的不足,学生自然会主动进入知识发现和探究过程中。通过探究,学生豁然开朗,接受传统中式教育的康有为选择通过温和的改良方式,接受西式教育的孙中山选择通过暴力的革命方式,两人选择不同救国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通过比较,学生解决了困惑:清末改良与革命两种救国道路在中国是并行的。这种经历也影响两人民主思想的程度和反封建的力度,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是例证。历史人物比较,要放在特定的时空下结合其经历、活动去考察,才能形成一定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这种方法和角度有助于迁移到日后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中,实现素养和能力的扩展与提升,这也是深度学习所要求的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二、基于历史细节的理解情境

在《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冷战的背景属于历史结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4]如何能将结论性的知识变为鲜活的、适应学生理解的知识,笔者认为新旧知识关联的历史细节至关重要。

材料1:有美国学者根据相关数据,制作了1872年和1950年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和军事分配(百分比)

材料2: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

问题引领:

1.对比1872年,概括1950年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

2.使同盟国分裂的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指什么?

3.实力变化和同盟国分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于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教材只用一句话“在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呈现出来,这让学生很难透彻理解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作用等,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的重要表现,因此增加历史细节,加深学生对马歇尔计划内涵和外延的认知,是深刻理解冷战在经济上表现的关键。

材料3: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4:1948—1951年西欧主要国家工业生产指数一览表(1958年=100)

——王新谦《马歇尔计划》

材料5:马歇尔计划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因此,马歇尔计划的受益者不仅是西欧,美国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李昀《英美史学界关于马歇尔计划的研究》

问题引领:

1.自由制度指什么?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2.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和美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3.某位欧洲领导人说:“我们每接受美国的一次援助,我们的独立性就会丧失一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历史细节“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并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5]。深度学习注重主动探究的理解性的学习,这种历史细节的呈现符合深度学习探究的需要,问题引领的驱动性和刺激性,让学生置身于复杂而有意义的情境中,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把问题意识转化成一种学习探究的愿望。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握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和联系,进入深度学习的良好状态中。深度学习的学生并不静待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6]

三、基于热点渗透的现实情境

有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零散分布在《纲要上》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选必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选必二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三节课中,内容枯燥抽象、不易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将抽象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对远离现实的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产生兴趣,笔者选择贴近现实的热点作为补充材料,由首钢搬迁引出话题,然后从找问题、想办法、见成效、再发展四个方面展示首钢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一年四季下计划,春夏秋冬调指标,朝令夕改,企业无所适从。那时,首钢的高炉吃的是从数千里外的海南岛调运来的矿石,多次倒运,杂质很多,经过洗选才能使用,成本很高,造成企业长期亏损。首钢产品以长材为主,品种单一……工资由国家调拨。企业亏损,所需投资可以向国家伸手要。

材料二:全厂范围开展经济责任制,承包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个人;根据职工完成承包任务的好坏,进行工资挂率……根据承包任务完成情况,提高按月考核发放的奖金水平;制定全厂的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规划。

——北京市政协文史委等《改革开放话北京》

材料三:改革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

──江世杰《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

材料四:90年代以后,首钢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1999年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冬奥会申办成功后,首钢北京园区成为冬奥组委办公区、国家队冰上项目训练基地、滑雪大跳台项目竞赛场地。

——梁树彬等《改革引领首钢逐梦前行》

问题引领:

1.计划经济体制下首钢面临的问题?

2.首钢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措施的核心是什么?

3.改革后首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首钢的发展给我们哪些启示?

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可以拉近歷史与学生的距离,抽象的事情可变得形象化、枯燥的事情可变得趣味化,于生活处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释、应用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感悟,形成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启示,学生升华认识:首钢因改革而兴,必然靠改革而强,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命运的重大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更好地续写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历史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真正凸显出来。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远”开来;不仅要实现当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升思想水平、精神境界、更要培养能够进入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7]

教师精心设计情境、精准问题引领是创造挑战性学习主题,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只有这样,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才会有机统一,真实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才会落到实处。

【注释】

[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7、51页。

[2] [6] [7]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32、63、37页。

[3] 刘汝明:《为思考而提问》,《历史教学》2010年第5期,第27页。

[5] 叶小兵:《细节的重要》,《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第56页。

猜你喜欢

首钢马歇尔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CBA第三阶段最强队!7胜1负的首钢回来了!雅尼斯功不可没
【首钢】“老首钢”遇见“冬奥梦”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马歇尔拒当元帅
借题发挥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为你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