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胜非著述考论

2022-02-13张慧琴

名家名作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宋诗

张慧琴

《绀珠集》是一部成书于南宋初年的书目,亦类亦丛,书中保留了大量不见于金本的笔记、杂说、诗文、史书等内容,具有重要的辑佚、文献价值,也为后世书目如《海录碎事》《类说》《说郛》等书目编撰提供了借鉴。论其撰者,乃南宋时期朱胜非,《宋史》《南宋馆阁录》等文献中皆有记载。朱胜非,又名朱藏一,蔡州(今河南蔡州)人。宋徽宗崇宁二年,即1103年,21岁的朱胜非以太学生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登第。前后任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应天府东道府总管、湖州刺史,后因病辞官。因执政期间与秦桧有隙,致使仕途失意,废居八年。绍兴十四年十一月卒,谥为“忠靖”,封鲁国公,又封为魏国公。享年八十二岁。朱胜非在南宋文坛虽无盛名,然其在政坛曾两度拜相,为当世政坛做出卓越贡献。朱胜非的政绩主要体现在治理国事方面,以其才能和权变迎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多次上书言事,计平苗傅、刘正彦,苗傅、刘正彦之变时,以善事斡旋,勤王护驾功劳居多。其为官理政的智慧才干也颇受人称道,如明代冯梦龙在《智囊》中记载朱胜非一事,充分彰显了其智谋才干:南宋高宗时,苗傅、刘正彦发动叛乱,各队秦王兵驾不断开往京城。朱胜非参与调停,终于说服了苗傅、刘正彦投降。然而朝廷上下正在庆幸二人投降离去时,苗傅、刘正彦同党张逵却为其出谋划策,让他们请求朝廷赐予免死铁券。朱胜非令役吏拿笔,假装所奏已经获准,如法制造。苗傅、刘正彦二人非常高兴。第二天上朝,郎官便携帖而来,询问签发免死铁券乃朝廷恩典,是否妥当?朱胜非拿过文书,当众发问,引发众大臣哄笑,于哄笑间,化解一场干戈,所谓不拒而自止。冯梦龙认为朱胜非处事妙在敌我力量较悬殊的时候,没有逞强激怒叛党,善用柔和之策、缓兵之计避开锋芒,最终成功制止反叛。①冯梦龙:《智囊》,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第135页。为官才能可见一斑。

有关朱胜非的生平事略,笔者所撰写的硕士论文中已有研究②张慧琴:《〈绀珠集〉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第7-11页。,朱胜非的家族往来多居朝廷要职,如姻亲刘式、岳父邓洵武、友婿张邦昌等,因朱胜非常年在朝为官,与宰相吕颐浩在“靖康之变”前后力主抗金保国,因此,与家族中刘式、张邦昌等人甚少往来,甚至敌对相向。除此,野史中载朱胜非有六子,分别是朱唐卿、朱虞卿、朱夏卿、朱商卿、朱周卿、朱汉卿,然目前确考的只有三子朱夏卿,生于建炎三年以后。关于朱胜非的著述情况,前文已提到,文学成就虽无法企及辛弃疾、陆游等人,亦有可圈点之处,其撰写的《绀珠集》,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论著。除此,朱胜非的政论及其他方面著述亦颇有可观。朱胜非书法作品的笔法主要效仿苏轼、黄庭坚等大家,并有《杜门帖》书法作品传世;朱胜非归隐后还撰写了《秀水闲居录》,目前经考证,确系朱胜非所著,《秀水闲居录》今存一卷,《清波杂志校注》卷五③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第199页。中有记载:鲁国公朱胜非撰写的《秀水闲居录》,主要描写“南渡”时诸公言行之事,其中记载较多的怪异之事,与《绀珠集》的记事特点相似;有少量诗文流传世,收录于《全宋诗》《宋诗纪事》《舆地纪胜》《湖南纪胜诗选》等文献中;身为宰辅,朱胜非前后两次奉敕修撰《吏部七司敕令格式》等敕令。因其著述《秀水闲居录》笔者已于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做了研究,此处不再赘述,主要集中论述其书法作品、奉敕修撰的敕令、编年体野史笔记及诗文作品。具体著述情形归纳如下:

一、书法作品《杜门帖》

纵观宋朝,因统治阶级普遍崇文抑武,故政坛中人亦有浓厚的学者之气、文人之风,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书法造诣方面,上至徽宗赵佶,下至“苏门四学士”,其书法作品纷纷被后人仿效,朱胜非也不例外。朱胜非、胡安国等作为南宋前期的书法家,其书法主要仿效苏轼、黄庭坚而作。《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①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本收录了晋至宋时书法尺牍集,其中收录了《全宋文》失收的尺牍六十三件,包括朱胜非《杜门帖》。其传世的《杜门帖》页,今所见刻入《玉红堂法帖》而留存至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曾经被明代项元汴、清代高士奇、近代张伯驹等收藏。观朱胜非书法真迹,其笔法略仿苏轼,然稍欠工稳,是其晚年的作品,然因朱胜非为南宋名臣故其书法真迹非常珍贵。《杜门帖》作品纵28.7厘米,横28.6厘米,纸本,行、楷相见。《杜门帖》释文及真迹(如图1)如下:

图1 《杜门帖》

胜非顿首,胜非忧患余生,杜门养□,人事旷绝,独蒙记存。垂问曲折,区区又以刻荷,人还叙谢率略,尚幸情照,胜非再拜。胜非上问门中眷集均安,胜非上问。②中国文物学会主编《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文津出版社,2015,第139-141页。

二、奉敕制诏令:《吏部七司敕令格式》《重修吏部七司敕令格式》

朱胜非作为南宋开国功臣,迎康王赵构于即位,高宗年间颇受信任,据考,其先后于绍兴二、三年奉敕编修《吏部七司敕令格式》《重修吏部七司敕令格式》。《〈宋史〉宰辅列传补正》③刘云军:《〈宋史〉宰辅列传补正》,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第112页。记载了这一史实:绍兴二年,在宰相吕颐浩的力荐下,已遭罢黜的朱胜非再度被启用,拜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不久,丁母忧,再次拜为右仆射,兼任枢密院,在任上,朱胜非上《吏部七司敕令格式》,共一百八十卷。又与绍兴三年冬十月,上《重修吏部七司敕令格式》,先是由吏部尚书洪拟、兵部侍郎章谊初步修订,再以省记旧法及续降旨详定而成,此史实记载出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

另,有关敕令篇目卷数,《宋会要辑稿》④刘琳等:《宋会要辑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7页。有详细记载:两份敕令于绍兴四年正月一日正式颁行,并命名为《绍兴重修尚书吏部敕令格式并通用敕令格式》,包括《吏部敕》共五册,《令》共四十一册,《格》共三十二册,《式》共八册,《看详司勋获盗推赏刑部例》共三册等,总共一百八十册。此为朱胜非朝廷治理方面的策论,卷帙浩繁,《宋之法典》 中引用宋代王应麟《玉海》中的记载,强调上书的具体年份是宋徽宗政和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113年。

三、编年体野史笔记:《南都翊戴记》《渡江遭变录》

宋时文人大量编撰编年体野史笔记,主要记录两宋之际军政见闻。朱胜非曾多次随军出征,其所撰《南都翊戴记》《渡江遭变录》便是按照日月记事,记载当时见闻,前者记宋高宗于南京的即位始末,后者记苗傅、刘正彦作难至复辟之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中记载朱胜非撰有《南都翊戴记》《渡江遭变录》。《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二亦载《南都翊戴记》部分内容:“上幸南京登极,胜非建言受命中兴,宜筑坛行礼,北望二圣,寅受宝册,乃即帝位。因治坛于府东偏。五月朔,上登坛受宝,改元建炎,请以中兴受命名坛载于登极典。诏可之。”⑤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749-756页。《南都翊戴记》主要记载“靖康年间”,金人犯京师,朱胜非等力主战,且拥护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之事,登基大典中,高宗令朱胜非筑坛行礼,朝北面向徽、钦二帝被虏方向叩拜即位。高宗即位,胜非之功固不可没,然过于夸大其功,李心传认为有饰说之嫌。李心传在其著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中记载了对朱胜非此文评论,在文后注明:朱胜非言论未免有夸大成分,不足取信。至于《直斋书录解题》中提及的《渡江遭变录》一书,内容今不可考,盖已佚。

四、随行纪闻:诗文作品

朱胜非有少量诗文流传世,《全宋诗》卷一五三七录其诗七首①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可考者零散见于《容斋随笔》《舆地纪胜》《湖南纪胜诗选》中,主要记录自己深陷馆阁的怨愤、官场被贬后的失意、采撷为官任所的见闻。诗作效法“江西诗派”,文风朴实自然,善于寄景抒情。

(一)《和同省秋夜省宿》

老火未甘退,稚金方力征。炎凉分胜负,顷刻变阴晴。

《容斋随笔》:“政和末,老蔡以太师鲁国公总治三省,年已过七十与少宰王黼争权相倾,朱藏一在馆阁,诗云云。两人门下士互兴谮言,以为嘲谤。”②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第916页。

政和末年,即1116—1117年间。此诗应属朱胜非早年的政治讽喻诗,亲历馆阁重臣及其门人间的争权相倾,矛盾重重,虽为官不久,朱胜非深有感触,以嘲讽的口吻,在诗歌中寄予深陷馆阁的怨愤“顷刻变阴晴”和对荣辱沉浮“过眼成枯萎”的感悟。他揭示了宋时外松内紧的政策,一旦面临外患,便会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二)《浦溪》

郴岭最高处,桐轩临水开。晚晴东北望,直见郁孤台。地藏堂中坐,天鹅岭下行。③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17438页。

这首诗同时收录于王象之《舆地纪胜》的《荆湖南路·郴州》,诗歌内容收录无出入,只是《舆地纪胜》以“郁孤台”句为界,将此诗分前后两部分收录,至于中间是否有内容遗漏,或为同名两首,亦有待进一步研究。诗中出现几处特定地名,“郁孤台”,今江西省境内;“郴州”,今湖南省境内,可知朱胜非此诗应作于在豫、荆任职之时。又据《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一》记载,朱胜非于绍兴元年被贬,任职于南京、江州,又于绍兴二年,在吕颐浩推荐下,任江、淮、荆、浙等地都督。文中提到任职所在地江州,即在今江西省境内,且与郴州地域上接近,由此推测,这首诗应作于绍兴元年以后。

(三)《泸渡》

曾到泸溪渡,山青石壁粗。云藏天宝塔,水绕率严湖。日暖鱼增价,风和酒易沽。鱼船交过往,商旅及成都。④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17438页。(《湖南纪胜诗选》⑤熊治祁主编《湖南纪胜诗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475页。)

载有此诗,但文字有出入,“曾到”此处作“指点”,存疑。“泸渡”,万历年《郴州志》载,“泸渡”,即“泸渡江”,发源自桂东(今广西)万王城,出口为津渡,于郴江口处汇合,并流入横潭。⑥胡汉纂修:《(万历)郴州志》,明万历刻本,第23页。其中,文中“沿潭高活结鱼至泸渡”句,可印证诗中的“日暖鱼增价”。

(四)《石通洞》

涪翁诗名垂宇宙,李杜摧锋君殿后。山川草木经品题,千古佳名长不朽。中年微累谪黔中,石通曾运羲之肘。不独乡人敬重之,神物堪持百年久。我昔浯溪□崖游,敬诵君诗三四首。至今声价重潇湘,一字千斤犹未售。石通当在伯仲间,更藉文人开□口。⑦袁景晖:《建始县志》,湖北省建始县志办公室,1841,第2014页。

《全宋诗》有阙文,《建始县志》中收录较为完整,比《全宋诗》多出四句。《宋诗纪事补遗》收录与《建始县志》同。诗后注明“《施南府志》”⑧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第745页。,确系出自《施南府志》。施南,今属湖北省境内。朱胜非于绍兴二年在吕颐浩的推荐下在江、淮、荆、浙地区任职,诗歌当作于此时。“石通洞”,据《四川通志》载:“石通洞在县西三里。前后通明,可容数百人,中有层台,宋明文人诗刻甚多。”⑨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四库本,第 1169页。诗中的“涪翁”,当指北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黄庭坚,其曾在此处题诗曰:“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樊笼。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效翁。”⑩张兴文、牟廉玖:《历代诗人咏施州》,民族出版社,2001,第47页。由此可见,这首诗是借“涪翁”之名凸显石通洞的名声,也可窥见朱胜非是推崇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

猜你喜欢

宋诗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人举隅
寻找诗歌的“源头活水”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四人考辨
宋代诗歌中刘邦形象接受研究
论宋代家训诗的自然真朴之美
我会等你回来
《全宋诗》校读札记